印象·锦衣卫

“月黑风高的夜晚,空荡荡的街道,两个打更的更夫正在忙着履行本职工作。
突然,他们发觉有几个黑影晃过不远处的巷子。出于本能和职责所在,他们追了过去。
当手中灯笼的微弱光亮照见巷子口时,几个穿着飞鱼服的高大身影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他们面露惊恐的神色,张大了嘴巴,手中的灯笼也因为惊慌失措掉在地上灭了,两人如同见了鬼一样的撒腿狂奔而去……”
这是电影《绣春刀》中,作为主角的三个锦衣卫出场时的画面,伴随着荧幕上灯笼的熄灭,电影院里周遭的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
在一群被电影带入了恐怖氛围的观众中,大约只有我忍不住尴尬的笑了。令我尴尬的原因很简单,且不论锦衣卫执行任务是否必须要穿着飞鱼服,单凭两个打更的所在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根本不值得派遣锦衣卫进行如此兴师动众的抓捕。说直白一些,两个打更的与锦衣卫的出场身价相差太多,哪怕是晚明滥用锦衣卫到了一定程度。以晚明名士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为例,期间虽然记载了锦衣卫逮捕五位民间义士的事件,但引爆此事的导火索与朝中党争有关,涉及了高层政治斗争,绝非寻常案件。另一方面,张溥特意去为这五个老百姓撰文纪念,恰恰又说明以锦衣卫身份公开抓捕老百姓的概率相对还是比较低的,该事件是相当特殊的案例。
那么,为何电影中会频频出现这种人人见锦衣卫如见阎王爷的心理描摹呢?
翻看涉及锦衣卫相关的影视剧,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几乎都离不开江湖恩怨的武侠范畴。更进一步揣摩,你会发现在这些江湖恩怨的背后,追根溯源,亦离不开迫害忠良之类的戏码。而锦衣卫及其“难兄难弟”东厂宦官们,则历来充当着迫害忠良、滥杀无辜的反面角色。
从1971年的《侠女》,1984年香港邵氏的电影《锦衣卫》,到徐克的《笑傲江湖》与《新龙门客栈》,以及《龙门飞甲》,再到2010年版的《锦衣卫》,与最新的电影《绣春刀》,就连隔壁邻居韩国人也将锦衣卫锁定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拍出了《南拳北腿》、《来如风》和《饿狼谷》一系列的影片。除了上述被列举的锦衣卫题材电影外,尚有诸如《三少爷的剑》、《怪侠一枝梅》等电视剧同为生力大军,充斥着荧幕,为人们演绎着各式各样令大家不寒而栗的锦衣卫形象。在这些影视剧中,锦衣卫们或是心狠手辣的杀手,或是阴险狡诈的狗特务,最次的水准也是鱼肉乡里、肆意行凶、抢男霸女,荼毒百姓的恶人。而故事的主角们为了维护正义,要么与其展开殊死的终极恶战,要么如砍瓜切菜一般分分钟为民除害。锦衣卫在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似乎总是被设定为BOSS级难度或炮灰级木人桩两个极端,唯一不变的,是“坏人”恒久远,“作恶”永流传。
如果非要找一个例外,那就是《绣春刀》里三个锦衣卫的设定,总算有了那么点正常的人性和心理活动。哪怕这点正常的人设,也是相对于锦衣卫组织内部的“恶”展现出的良善,最终还是被以魏忠贤为首的大太监们抢了风头。不过,相比较以往千篇一律脸谱化的恶人面貌,《绣春刀》里的三位锦衣卫确实丰满生动了许多,这的的确确是一种进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锦衣卫在大众固有的印象中,从来都不是善类,也自然不会存善念。
故而,当《绣春刀》以相对客观的态度描摹锦衣卫的心理状态与实际生活之时,无疑改变了千篇一律的锦衣卫的丑恶嘴脸,削弱了其作恶多端的传统形象,动摇了其长久以来被一味批判和谴责的固定视角。
有人要说:明代的锦衣卫迫害忠良的记录笔笔皆是,作恶多端,难道不是其正确的打开方式吗?像《绣春刀》里那样的描摹锦衣卫,对上司忠贞不二,又讲义气又痴情,骨子里还有一腔正气,为了编故事洗地成这样,当观众们都是傻白甜吗?
在这里,我亦无意否定锦衣卫犯下的滔天罪恶,及其在历史上欠下的累累血债,毕竟明史资料与明人笔记中的证据确凿,不容抵赖。
不过,你真的确信锦衣卫只有“坏人”这一种属性吗?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把一只象腿当成大象全貌的盲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将锦衣卫简单粗暴的等同于“坏人”,其实与盲人摸象没有什么分别。
人性是复杂的,身处锦衣卫这一特殊组织的人更是复杂的。因此,只有认定锦衣卫“万恶无一善”的人,以及认定锦衣卫“有情有义高大全”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傻白甜。
那么,锦衣卫正确的打开方式究竟是啥样的呢?
“一个二品官员因某事,躺在浙江织造局客厅的地上撒泼。
突然,他的视野中出现了一双脚。
他顺着脚往上看,一直看到那个站着的人的腰间。那个人的腰带上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北镇抚司’。
他浑身开始发抖,颤抖着想从地上爬起来,却根本没有力气,最后让旁边的人将自己扶了起来……”
这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一幕,也是剧中锦衣卫的第一次出场。这部借古喻今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尽管全剧涉及到锦衣卫的篇章并不多,但着实是历来表现锦衣卫最客观最写实的一部历史正剧作品。
估计有人会问,上面描述的情节里,哪里涉及到了锦衣卫?怎么就成了锦衣卫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其实,对明代历史稍有涉猎的人就会知道,那个挂着“北镇抚司”木牌的人,就是锦衣卫。这与大多数人印象里,动辄掏出一块写着“锦衣卫”三个大字铜牌,亮明身份震慑对方的情节相差甚远。除了特殊的礼仪场合,以及工作需要,锦衣卫执行任务时,未必都像武侠片里穿得那样花里胡哨招摇过市。锦衣卫针对执行任务的对象,那通常都是明帝国有一定品阶的官员,而不是什么打更的算卦的寻常人等。也就是说,就算身为平头百姓的你想引起锦衣卫的注意,不拼命弄出点大案要案轰动全国,要求关注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在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虽然有诸多明代历史和服饰上面的bug,不过瑕不掩瑜,并不影响它运用侧面的视角反映锦衣卫在明代政治生活和民情汇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剧中,锦衣卫受命于皇帝,只对皇帝本人负责,替皇帝走访民间,听取民意,洗冤除暴,救出了被冠以通倭罪名的义民,还以清白。在救出义民后,还将其中一人选拔入锦衣卫任职。这也从一个侧面向观众展示了锦衣卫的选拔其实也向民间百姓开放,并非贵族的特权,暗示了锦衣卫中有一部分人员来自民间,深谙百姓疾苦,亦有正义感。特别是在剧中表现严嵩父子倒台的情节时,还特地由一个锦衣卫直斥严世藩,提起一个因为弹劾严嵩而遇害的锦衣卫官员,明确表现了锦衣卫中亦有忠良。这些内容在以往大部分涉及锦衣卫的作品里是极为鲜见的。
那么,为何大部分的影视剧中都回避掉了锦衣卫正面的形象,刻意强调锦衣卫罪恶的一面呢?
在《大明王朝1566》剧中,其实含蓄的给出了答案。
在剧中,被锦衣卫从冤狱解救出来的义民,加入了锦衣卫。但从他加入锦衣卫开始,原本与他关系亲密的海瑞立刻流露出了疏远的态度,着意与他断绝往来。其实,这中间隐藏的含义,对明朝历史稍有涉猎的人解读起来毫无压力。那就是明朝文官集团与厂卫(指东厂与锦衣卫)之间的对立关系,乃至与厂卫的后盾皇帝的权力冲突。
众所周知,明代伊始,开创大业的明太祖朱元璋便着手削弱相权,并最终废除了丞相一职,将帝国的大权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但是,皇帝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庞大的帝国很显然不能倚靠皇帝一个人来完成运转,皇帝还是得倚靠文官集团。于是,时隔不久,尽管没有丞相,文官集团仍然再一次占领了高地,与皇帝展开了对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这是一场拉锯战,进入白热化后,皇帝自觉不支,便不得不寻求自己更为贴心的后援团支持。东厂由此应运而生,锦衣卫也不再只担任仪仗队的工作了。厂卫成了皇帝权力的延伸,成为了皇帝与文官集团斗争的工具。因此,大多数时候,文官集团与之不共戴天。
作为死敌,文官集团对厂卫自然是逮到机会就往死里恶整,厂卫自然也不甘示弱不择手段的还击。双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互相抓对方的黑历史和小辫子成了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作为有文化有知识的文官集团,又掌握着“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的笔杆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来描摹死敌的污点,那快感,真是想停都停不下来。当然,厂卫也不会是完全无辜的白莲花,只是事情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令人发指,可能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材料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无奈,大多数人没有那个精力和兴致去辨析文官集团记录在史料中的有关锦衣卫黑历史的真伪。故而,锦衣卫的负面形象越往后来,越变得妖魔化,而且加上了明代历史资料和文人笔记中的白纸黑字的记载,成了永不磨灭的罪恶铁证。从此,在广大群众的印象里,明代的锦衣卫是彻头彻尾的罪恶组织。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很快,清代传说中的专门为皇帝暗杀死敌的“血滴子”,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锦衣卫2.0版本。而两者所谓“雷同”的职责,将锦衣卫从戕害忠良,无恶不作的狗特务,进一步演变成了躲在阴暗角落里杀人如麻的黑暗组织与邪恶势力的代表。
再后来,世界变了,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断觉醒的人们开始主张自己合法合理的诉求与权利,于是各种各样的学说与对彼时世界的看法,对于已经被打上专制烙印的锦衣卫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人们开始借着讽刺明帝国的暗夜,来影射彼时的社会环境。同样的,他们也借着锦衣卫固有的阴暗形象和人皆毛骨悚然的骇人手段,来吐槽自己身处那个时代遭受的不公平。于是,大量的有关锦衣卫的研究资料和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几乎一边倒的将锦衣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就是从那时起,锦衣卫真正的历史面貌,他们对明代历史的发展究竟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已经不再有人关注。大部分的人除了知道锦衣卫是皇帝作恶的狗腿子,死太监的难兄难弟,忠臣良将的死敌,平民百姓的噩梦外,对于其中的真相所知极少。
这也就是,荧幕上的锦衣卫总是那么令人咬牙切齿仇恨的根本原因。
因为,十之八九的创作者从现有资料中阅读到的,都是锦衣卫负面的文字。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在满眼负面信息的情况下,创作出相对中肯客观的作品呢?
毕竟,印象里的锦衣卫就不是好人啊!不是好人,就不会存善念,所以必须是邪恶势力的代表,江湖上,乃至天下人人得以诛之的对象啊!
所以说,印象这个东西很可怕,可怕在它不一定是客观的事实,却已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占据了人们的记忆内存,并很难再通过写入正确的信息进行修正。
就像《绣春刀》和2010年版的《锦衣卫》一样,当锦衣卫被表现的有了良知,有了常人的心理诉求,其角色便会被观众视作是一种自我救赎。而另一个角度,则会被人视作是一种为恶势力洗白,为专制思想唱赞歌的行为。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历史圈子,乃至明史的学术领域。
人们总是习惯于维护自己印象里存放的东西,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印象中所呈现的模样,才是正常的和正确的。就如同,有历史学家拿出出土文物和文献来证明历史上的“暴秦”其实是被冤枉的,秦国是古典法制的典范,立刻就会遭到来自四面八方排山倒海似的攻击。因为“暴秦”之名自古以来就被反复镌刻在史书中、文人的歌赋笔记里,以及民间的血泪传说中。我若说有证据可以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跟秦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秦国修长城征发苦役也多是触犯律法的人,不是抓壮丁凑数字,估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认为我没有常识,或是被秦粉洗了脑。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事物的真相不被人们所接受,并非有违人们的常识,而是有违人们的印象。
锦衣卫的命运亦如是。
原本可以演绎成神出鬼没于敌营,出神入化窃取情报的谍战大拿,结果只是一个罪恶的杀手;原本可以成就一部反贪大片儿,化身正义的使者,结果只是迫害忠良的急先锋;原本可以是皇帝身边的亲卫仪仗,大内高手,结果只是充任被正义男主砍瓜切菜的木人桩;原本可以是为民洗冤除暴的巡视组,结果却成了鱼肉百姓、欺男霸女的地痞流氓……原本,锦衣卫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因为固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他们除了恶人一种属性,再无机会展现别的风采。
你能说,这样千篇一律到乏味的打开方式是正确的吗?或者说,你真的执著于喜欢这种僵化的全无血色的“坏人”吗?
要我说,就算是演绎“坏人”,也应当让其“坏”出水平,“坏”出风格才对!
抓住锦衣卫真正的面貌,从其真实的工作职守与环境来令其“坏”,那才“坏”得出新意来!
可叹,想要改变大众印象到底是困难的,但能够起步去做,总比待在原地强。
2015年,一部汉服微电影《忠良》的发布,可以说是走出了为锦衣卫正名的第一步,同时带给观众们无尽的余味。
这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微电影,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明代锦衣卫的服饰和晚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以及在大明帝国将倾之际,锦衣卫中人的正义、牺牲与良知。在这部由非专业人士创作的微电影中,几个锦衣卫被塑造的丰满而近乎真实,剧情亦是跌宕起伏。相比之以往许多以锦衣卫为噱头的商业武侠大片,汉服微电影《忠良》中的锦衣卫要显得更名副其实。遗憾的是,它只是一部微电影,惊喜的也正在于,一部微电影可以还原的如此客观公正,掷地有声。
社会环境在变化,人的认知水平也在变化。《忠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舆论环境变得更宽容的表现。即使在明代历史研究的学术领域,针对锦衣卫展开的研究也逐渐向着理性客观的方向在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新文献和文物的不断被发现与发掘,人们对于锦衣卫有失偏颇的看法会有所改观,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因之而松动。
希望到那时,人们提起锦衣卫,不再是一边倒的唾骂和仇恨,而是平和的仅仅只将其视为一个普通的群体,一群再平常不过的人即可。
毕竟,这才是看待历史所应持有的公正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