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随缘适,潇洒出凡尘——东康中学初二年级“我读苏轼”项目学习(二)

豪放随缘适,潇洒出凡尘——东康中学初二年级“我读苏轼”项目学习(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其人、其品、其作、其思,置于百代之后的今天仍是熠熠生辉,让人不得不仰而视之且满怀崇敬之情。苏轼一生饱怀经世济民之志,却政治坎坷、仕途连蹇,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个豪放、潇洒、慈柔、磊落、旷达的苏轼。而他的词风也在其人品的渲染之下“自是一家”:突破了早期词必香软的樊篱,奔放灵动、不拘一格、才思横溢、气势壮阔。
      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利用假期时间,初二年级个别班级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

【316班  石佳璐】

                      豁达乐观任平生

一、研究问题

      苏轼,宋代大文学家,其一生坎坷曲折,居无定所。官场沉浮,屡次受挫。面对此境,苏轼是如何看待的呢?

二、研究思路

        1.了解苏轼的生活背景。

        2.了解苏轼的官场生活。

        3.了解苏轼的经典佳作。

三、研究过程

搜集数据

      为了更好地研究,进一步了解苏轼,我上网搜集资料,查询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相关知识。

分析结果

      从查找来的资料中,我对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进行了以下分析。

      1.执着追求。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改革变法,其内容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反对。而苏轼具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既不赞成因循守旧,又不支持新的改革,自然成了两派势力的异己,成为朝野中攻击的对象。一贬再贬。苏轼为人正直坦荡,不攀附权贵。当暴风雨来袭,他不畏惧,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乌台诗案”让苏轼陷入文字的深渊,使他感到世态炎凉,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字的热爱。

      2.超然物外。被贬黄州期间,可以说是苏轼人生中的低谷。他以一个逐客的身份来到这片荒地,没有抱怨,却欣赏起路边的景色,悠然自得,这表现了他随缘自适的态度。

      一代文匠,默默无闻地在田间劳作而自得其能,这说明了他的超然物外。当然,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在《记承天诗夜游》中有着微妙诠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4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澄净明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要拥有宁和平静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3.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在逆境中力求超越。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种事物,当你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那么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当你寄情山水,从另一角度去思考时,你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锻炼人的能力。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点点磨难怎能逃避呢?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失浓郁的生活情趣。

      4.善处人生。当怀才不遇时,大多人会选择自沉大海或归隐山林,这些做法让后人敬佩。但我更欣赏苏轼的做法。即使身处逆境,也不退缩,也不逃避。今天,当人们提起苏轼的时候,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苏轼面对困境时笑对人生。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想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苦难。因为在他的眼中,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四、研究收获

      确实,苏轼一生曲折多磨,但他仍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庙堂之高,无论江湖之深,苏轼处变不惊,笑谈面对生活,在磨难中成长,在荆棘中前行。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身处其中的人们逐渐会变得功利,心态越来越浮躁。当你失意仿徨时,当你忧愁烦闷时,走进苏轼,聆听他面对逆境时留下的经典佳作,你会不禁对他的随缘自适,天下为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美好,原来脚下的那点困难根本不值一提,只要勇往直前,前方永远充满着希望。

【316班  郭一璇】

                    压迫不倒的苏轼

      提起苏轼,我们不免能想到他对中国文坛的贡献……但是,苏轼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你真的了解他么?现在,现在就带你去了解他,了解这个千百年来屹立文坛而不朽的大文豪。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生于1037年1月8日逝于1101年8月24日,享年64岁,谥号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通过一些史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苏轼一生中所经历过的一些不如意,但当他面对这些不如意时,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之前,他被关在监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并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与希望,并且一直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阔达的心态,这使他从监狱中走了出来。虽被贬到黄州,一无所有,但也不气馁,一起和家人建房,开垦荒地,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期间,他也不曾放下写作,还将自己为什么会陷入“乌台诗案”做了清楚的分析,改进了自己的不足,磨练了自己的品性,使自己变得更好。

      在被贬入黄州的期间,苏轼还写下了千古名著《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提出问题:

      1、苏轼为什么会陷入“乌台诗案”?

      2、苏轼为什么会免死?

      3、苏轼通过反思做了哪些改变?

解决问题:

      1、苏轼陷入“乌台诗案”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苏轼自身的性格问题,像苏轼平日里在朝廷中出言直率,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他是个旧党人物代表,自然也受到新党人士的的敌对,所以新党人士为了除掉苏轼这个“障碍”,自然也就给苏轼强加罪名了。

      2、苏轼会免死也是由于苏轼的性格。当时在监狱中,苏轼知道自己并没有写诗忤逆皇帝,自己也没有做亏心事。在监狱中活的也很是潇洒自在,不担心自己明天的生与死,安稳在监狱中度过每一天,这让皇帝对他放下了疑心,才使苏轼能够不死。

      3、苏轼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这么久以来都一直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而这不好的一面正是锋芒,锋芒使他频频遭受挫折。反思过后,苏轼决定隐去自己的锋芒,隐去自己身上文人柔弱的气息,磨练自己,开垦荒田,开始自己的谪仙生活。

得出结论:

      苏轼在面对这样的逆境后仍能保持本心,在被贬后还能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反思与改正,也仍在坚持写作,留下了千古名诗,真不愧为流芳千古的大文豪。

结语: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愿苏轼的精神和诗词能够陪伴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316班  王璐瑶】

            苏轼面对诸多坎坷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1.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新党害怕有重回朝廷之势的旧党代表苏轼卷土重来,危及他们的利益,遂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李定等人抓捕苏轼时,弹劾其《湖州谢上表》,这只是个由头,实际要对苏轼自熙宁以来的议论算总账,称其“作为文章,怨谤君父”。“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由此认为苏轼埋怨朝廷不委以重任和对维护变法的新进官员的人身攻击。另外,苏轼写诗处处讽刺新法、侮辱朝廷甚至宋神宗本人。皇上给贫民发青苗款,苏轼在诗中讽刺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下令盐业专卖,他讽刺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这些给苏轼带来了杀身之祸,乌台诗案中他险些丧命。

      2.人生的过山车--召回与贬谪。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了新的环境,他看淡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不再愤恨、堕落,而是畅游天地、寄情山水。及至元佑年间,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被召还朝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认为司马光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故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至此与新旧两党俱不相容,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出知杭州。元佑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之后又因政见不合,调往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打击元佑党人,再以饥刺先朝罪远谪惠州。1097年, 61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更远的儋州。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轼近四十年的为官生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中度过,历尽艰辛,风波不断,不能不说是其直率性格使然。其父苏洵作《名二子说》:“轼者,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知子莫若父,纵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苏洵的话不无道理。

二、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1.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1075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豪气。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表达表达着他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闪烁着他勇于直面时代变迁的豪放之气,涌现的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热情拥抱世界。苏轼人生经历三次被贬,而且都是因“莫须有”的诽谤获罪。第一次被贬黄州, 所吟唱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表明苏轼超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旷达性情。第二次被贬惠州,苏轼61岁,在荒凉炎热之地,转而夸赞岭南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第三次贬到儋州,别人觉得民风不开,苦不堪言,而他却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苏轼对生活的热爱还表现在他好美食,且创造出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好游山水。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进退成败已变得微不足道。胸中的荣辱得失之念已成为眼云烟。

      苏东坡的人生可谓坎坷多舛,只因他天性的乐观豁达,使他能够超脱人生的种种苦闷和不幸,因为他深深明白人生充满磨难,人要想不活得那么累,就得学会超脱,学会苦中作乐,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和让身边的人快乐。所以他的诗文极少流露出人生悲凄的曲调,而充满了宽广、豪迈与诙谐的乐章。“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这句话形容苏东坡最合适不过了,苏东坡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博大胸怀,他的心灵和思想,像闪亮的明星,在我们的头顶永远闪烁,指引着我们。

      苏轼的一生虽然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历经许多坎坷,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但他并未因此而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也没有因此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将精神的超越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来追求和实践,力求自我超脱,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综观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一生多次受到排斥打击,遭受了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时时处于人生的逆境,面对这如梦的人生,他却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来都是洒脱无拘,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淡然处事态度,力求自我超脱,并通过他的文学创作来表达一种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我的感悟

      乐观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承受挫折离不开正面的积极力量。用积极的心态,有勇气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命运就像是手上的指纹无论多么曲折却总还是握在人们自己手里。为了不让生命在无味的呻吟中消亡,我们要在黎明之前的黑暗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你可能感兴趣的:(豪放随缘适,潇洒出凡尘——东康中学初二年级“我读苏轼”项目学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