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文化散文:一代文化巨匠闪烁在民国的星空

一代文化巨匠闪烁在民国的星空  文/鲁先圣

  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比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更加多灾多难,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民国中央政府始终也没有真正统治整个中国的版图。但是,今天我们回望这个充满灾难的乱世,却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民族的乱世,却诞生了一代今天我们依然无法超越的杰出文学家,鲁迅、郭沫若、瞿秋白、胡适、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矛盾、巴金、曹禺等等。在民族处于极度灾难的时代里,他们刻苦治学,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学术和文学成就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用自己的作品燃亮了民国的星空。

 鲁迅是不用说了,他的生命虽然仅仅只有56年,但是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他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滋养,是前无古人的。

  大家都熟知瞿秋白,他在“八七会议”上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党的领导人。但是,我们对于他在学术和文学方面的建树却了解不多。他二十多岁的年龄就受蒋介石的邀请到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渊博的学养让学生折服,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每当他讲课的时候,场所都是要选在礼堂进行,即使这样也是人满为患。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50块大洋。郑付不起就放弃了。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贺礼金50元。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瞿秋白当年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之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500万字。瞿秋白比鲁迅年龄小接近二十岁,但是,鲁迅对于这个后生却非常敬重。秋白夫妇到上海就住在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每次见面,两人都是彻夜长谈,互相引为知己。我们可以设想,年龄已经50 多岁,已经功成名就的鲁迅,这样推崇一个小自己20岁的年轻人,可见鲁迅是多么欣赏他。

  抗战开始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转移到了西南腹地。1938年11月,西南联大做出了一个引起震动的决定:聘请以描写湘西民族生活的小说驰名文坛,刚刚36岁的作家沈从文为教授。沈从文一生的 主要作品都创作在民国时期,解放以后基本没有写作。沈从文今天在文学圈的最大传奇也是最大遗憾是:1988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已议定,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沈从文。可是在这一年5月,86岁高龄的沈从文辞世了,而诺贝尔文学奖只颁给活着的作家。

  今天被我们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任西南联大外文系副教授时只有28岁,但是无论学术成就还是文学作品,却已经名满学界。他的老师吴宓说,在老一辈学者里最强的是陈寅恪,年轻一辈里的“人之龙”就是钱钟书。钱钟书讲课常穿一套淡咖啡色西装,或者藏青色礼服,风度潇洒。他讲课只用英语,不用汉语,也从不提问,让学生为之倾倒。

  胡适5岁启蒙,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胡适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这个时期的年龄只有36岁。

 郭沫若和曹禺也是在那个时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曹禺创作出经典戏剧《雷雨》的时候只有23岁。而郭沫若正是在抗战的紧张生活中写出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

 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徐志摩是一类人,他们是那种纯粹的书斋文人,不问世事,但是在学问上却精益求精,在20多岁的年纪,学术成就都已经名满天下。

 整个民国时期,国家和民族内忧外患,但是一代文化巨人闪耀在时代的星空,让多灾多难的时代充满了希望。

鲁先圣文化散文:一代文化巨匠闪烁在民国的星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先圣文化散文:一代文化巨匠闪烁在民国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