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up》带给我们什么

     

    去年的这几天还在外面唱着,钢铁锅寒夜里喊修瓢锅,今年的这几天却冷的如困兽一般 。这部纪录片也看完了几天,也想了许多,这部拍了50多年的纪录片带给我太多思考与体会,以前看的纪录片大都是什么罗马帝国,海洋什么的,,基本都是历史人文题材,一个多么神奇的导演,不仅拍完了他人的大半生,居然也让我在心里过完了自己的一身。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开始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几十年过去了,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还是那些人,从儿童到老年,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每个人终有老去的一天,遗憾也好,总结也罢,生活还是要继续。

       传统英国社会,穷富分化,阶层分明。住的地方、吃的东西、看的报纸、上的学校、社交的伙伴,不同阶层之间差别大得很。而这个初衷导演想证实阶级对成长以及人生的影响,但我想越往后拍摄,更多的是思考吧。  

    Sue,中产阶级的一个小姑娘,天真烂漫,问及对婚姻的理想和看法,7岁说道,和男生玩的很开心,14岁,不想太早结婚,21岁认为先要过一段精彩的生活,婚姻是另一回事,结果在24岁结婚,生有两个孩子。28岁,早结婚不好,错过了一些东西,婚后不能为自己而活。35岁,已经离婚,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两个人走不下去了。42岁,还在期待遇见真命天子。49岁时,已经和一个男人交往。56岁,尽管发现两个人完全不同,但彼此喜欢,愉快就好。早年辍学,为生活各种奔波,一直很辛苦,但通过努力,没上大学,却最终在50岁的时候在大学里当起了老师,回首前半生一直在辛苦打拼,到了老年想世界旅行,但发现钱不够,那么就努力过好生活,从新拾起年轻时候想要表演的梦想,也很满足。

     Paul,被收容在儿童之家。父母先分居后离婚。问及婚姻,7岁,不想结婚,不想有个太太,她会逼你吃她做的东西。14岁,喜欢一个人。21岁,不是不想结婚,但婚得结的快乐。28岁,太太觉的他超帅。35岁,生活已经稳定。42岁,夫妻经常吵架,但吵完,反而更爱对方。49岁,问及婚姻秘诀,原因大概是,对方是晚上闭上眼之前最想见的人,早上起来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见到的人,很简单。54岁,还是很来电,但老头始终觉得说我爱你是件很为难很害羞的事情。小时候有过当运动员的梦想,后来觉得得先上大学,再后来就到建筑工地当工人了。最后在老婆的养老院帮忙,当修理工。有两个孩子,女儿上了大学,儿子也在当修理工,喜欢旅行,喜欢老两口相依为命的感觉。

      Neil,农家子弟。7岁,不想要小孩,因为他们太调皮了,把家里搞的很乱,梦想进牛津,最后去了亚伯丁,只是在21岁时就辍学了去工地打工了,不想结婚,觉得不快乐会遗传,然后就一直流浪,四处找安身之地。直到42岁时,成了自由党的小议员,但还要靠救助金生活,49岁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当议员,年轻时认为上帝不可捉摸,缺失了信仰,56岁,任然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也没寄托,于是去教会帮忙,享受心安理得。但一直没有笑过。

Jackie,草根阶级。7岁,长大后想结婚,但不知跟什么样的男生,顿了顿,他不必很有钱。14岁,害羞。21岁已经结婚,决定不要小孩,35岁时,已经离婚了,42岁开始一段新感情,50几岁时,老伴去世,约会上网,继续寻找新的感情,问其期待时,回答来电,喜欢的呗。一直靠政府残障救助,只不过一直在缩水。Suzy,父母离婚,导致一直很叛逆,在接受采访时,始终在吞云吐雾,抽个不停,并没有像董小姐那般熄灭烟说起从前,决定辍学,远走高飞,对婚姻不感兴趣,28岁认识罗伯特,并且结婚,气色好了太多,人也开朗了许多,问及改变,回答是罗伯特,爱情的力量还是伟大的,决定和罗伯特白头到老,56岁,两个人一直幸福下去,遛狗散步。

Bruce,普通家庭,7岁时,女朋友去了非洲,想到再也见不到了,很是伤感。20多岁,一直努力学习,不想花时间在爱情上面,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35岁,还是一个人,觉得心上人可能第二天就会出现,42岁,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和同事结婚,过着平淡安逸的生活 。49岁,夫妻也会吵架,但感情一直很好,有两个儿子,56岁,感情很重要,生活乐趣也很丰富。

   Nick,农家子弟,从小就对理科兴趣浓厚,如愿以偿上牛津,研究能量,后来在大学当教授。不过在42岁之前也离婚了,又娶了个美国太太,比他高,很漂亮,也很有气质。56岁,回首前半生,认为如果没离婚,那么自己以后离世的时候,回忆都是幸福的,如果离过婚,那么始终有缺陷。

     John,Andrew上层阶级孩子,7岁已经每天在读《金融报》了,从小父母就给他们进行了总体的规划,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目标,或者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上着私立学校,在成年后,他们的工作基本与小时候的愿望一致,都成为了律师,过着体面的生活,圈子里也都是精英,John从小弹的一手好钢琴,50多岁时,还经常表演,在社会上小有名气,Andrew本想娶一个普通的姑娘,却和上流社会的小姐结婚了,一直很美满。

     特么的,写到这里,逐渐深刻了起来,都是7岁的小孩。而成长的轨迹为何差距真么大,穷苦家庭的孩子除了Bruce和Nick,通过努力学习,上了大学,都过上了体面不错的生活,Nick成为了社会精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Bruce是我最赞赏的一个人,去非洲贫苦地方支教,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对生活始终很知足,而其余男孩呢,PAUL是普通的工人,Neil一直流浪,后来也靠着救助生活,前面没写到的symon当搬运工,中年也离婚了,后来靠新妻子养活,Tony,开了一辈子出租车,生活还算过得去。这些女孩呢,自己的幸福程度和婚姻直接挂钩,大都离过婚,但在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如意,而且还生了好多。而上层阶级或者受了很高的教育的孩子最后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前者老了的时候围着一堆孩子转,而后者锻炼,打球,旅行。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姑娘从20多岁起就胖的可以,,简直庞然大物,而到老可想而知,更是发福的厉害,不得不默默的想起了了小甜甜布兰妮,而这些除Andrew和John还有Peter的男人到老时基本都秃顶了,而且不修边幅,人在胖,天在看,连体重都控制不了,还想控制人生??但人上层阶级的到老也体态修长,风度翩翩,虽然老了但也没见得发福,我想这绝对与平时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运动的控制有关,他们的成功不只是因为从小家庭优越,可能和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很大区别。确实,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他们的父母也懂得的很多,比如说营养搭配什么的,但更多的是他们对自己目标的执着吧。不过,我大概不用担心自己的发福问题吧,,,,

       还有就是格局问题,也就是生长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虽说和基因有一定关系,但优越的家庭往往代表着优越的教育,腐国太远,就近来说,有些家庭的孩子在上少年宫,各类补习班和艺术班时,长大后还要怨父母剥夺他们的童年。而农村的有些孩子却要帮父母做农活,这倒不是主要差异原因,虽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谁愿意吃苦?吃苦都是被动的,只不过有些人磨练了意志,而有些人越发的感觉社会不公,怨天尤人,最后风过无痕,灰飞烟灭,而真正造成的确实观念问题,以前上初一时,班里50多个,而到初三的时候班里剩30个,经过中考,读高中的只有10多个,好多都是老观念,关于上学有没有用的问题,觉得有用的继续读书了,觉得没用的或者父母觉得没用的,也许会学一项技术,电工,泥瓦工,木工什么的,赖以生存,这算好的。还有一部分,现在都还在奔波,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当提起有什么理想与报复时,想都不敢想,赚钱娶个媳妇就不错了。而且十之八九张口就是楼房和轿车。今时不同往日,周围这样的好几例。而我只能对他们说,你别听老一辈的在那说顺其自然,你先竭尽全力工作,赚钱,剩下的在顺其自然。

      在说婚姻,纪录片中,女人的直接幸福就是情感与婚姻,但问题是,这种嫁对人还好,嫁不对人往往苦不堪言,sue内心认为结婚太早不好,可还是早结婚,没有遵从内心的想法,后来离婚了,Jackie那个觉的男的不一定要很有钱的女孩,也离婚了,反而是不被看好的一直叛逆Suzy却找到了真命天子,原因是她下定决心决定去改变,变得更好,所以也就有了更好的,而这些男人呢,也大都离婚,感情是一方面,可没有感情能结婚10多年,其实更多的现实问题,另一半如果从他们身上看不到希望,结果不言而喻,而幸福长久的多是结婚迟的,Paul,Suzy,Bruce,Peter,也许越成熟越能分辨那是不是爱,或者越成熟,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挖空心思去费力讨好,Suzy说,罗伯特让他改变,喜欢就白头到老呗,而Paul快60了也没对老婆说过我爱你,Bruce连恋爱都没谈,只是问你要不要和我结婚,而要不是太太细心,差点忽略了。而且进行了结婚旅行,我想大概旅途上的相依为命很触动吧。不过尽管离过婚,不管多老她们都在期待爱情,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主角们一样,50多岁了,面对拜访,还是直言不讳,来电,喜欢就好,而不是因为合适凑过过日子,50多岁了,一起走路必定手牵着手,能不幸福么。而且父母糟糕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纪录片里的几个都是。做不了一个负责的人就不要要孩子,以免孩子以后问,爸爸去哪儿了,我为什么没有爸爸,想想都心疼。而且修正一段错误的婚姻或感情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读书能否改变命运,寒门是否真难出贵子,这也是纪录片带给我们的思考,前些天,有人开了个帖子,说高三老师骗人,高考也战胜不了高富帅,下面一片哀嚎,毕业工作不好的种种问题,其实吧,社会资源毕竟就这么多,这也是既定的格局,优越的家庭占优越的资源,一些职位确实被关系户所占有,以前大表姐说,她们单位其实是养着那些开卡宴,开陆巡的年轻人,在职位上尽管混吃等死,但草根就是进不来,不过还好,劳资不服,这几天也在和老人争论以后得方向问题,老人一致认为安稳就可以,铁饭碗什么的,年轻人还是不要想着翻天。但年轻人不想着翻天还叫年轻人,年少就习的翻天印,还不让人用了?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当然我最欣赏那些有一手烂牌还打的一手好牌,还悲天悯人的那类人。Peter告诉我们,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想做就立刻做,永远不会迟。

    不管怎么样,他们的人生也差不多走完了,就像Suzy说的,尽管知道这本书不好,但还是把他读完了,阿甘也说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颜色的,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是黑色的,反正吧,年轻时不要畏惧,不要懒,多读点书,不要到成了老头子的时候,学李宗盛唱《山丘》,我不要翻山,我要翻天,当然这是对我说的。也写了一天了,目的是以后不管什么时候在看到自己写的这个东西,都不会是年轻时吹过的牛逼,吹过的牛逼也要负责到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56up》带给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