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在,我会永远爱你......
Loveyouforever《永远爱你》Robert Munsch代表作,全球销量超一千六百万册。本书创作源自作者写给自己两个夭折的孩子的歌:“I'll loveyou forever, I'll like you for always, As long as I'm living,my baby you'll be.”绘本中的那个妈妈一直念着这几句话,儿子慢慢从呱呱落地的小婴儿,开始满屋子乱跑,进入少年叛逆期,最后离家独立长大成人。而媽媽已然老去,仍呢喃著Love you forever...
这几句话也一直揪动我们的心,想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就这么简单,只要我在,就会永远爱你,Loveyou forever?这种爱就会继续轮回、薪火相传?
Robert Munsch,北美最畅销童书作家之一。从小就很爱写诗,大量阅读,还立志成为神职人员。读历史学士和人类学硕士期间,还攻读了神职人员课程,最后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反而在幼教兼职中发现了工作激情。于是,他又去大学修读了儿童研究。
30多岁,他因失业搬来加拿大,在大学实验学前班找到工作。非常爱编故事,但从没想过出版。在他老板鼓励下,他将自己写的故事寄给十家出版社,卻只有一家愿意出版。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静静的夜里,妈妈抱著她刚出生的小宝宝, 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 “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在妈妈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小宝宝长大了,一天天一天天长大。两岁大时,他开始满屋乱跑, 把书架上的书推倒,把冰箱门开开关关玩不停, 还把妈妈的手表丢进马桶冲掉。妈妈气得想大叫:"这小家伙,真让我受不了!"
但一到晚上,小家伙安安静静躺在床上,妈妈会推开房门,悄悄走到床边,看他是不是睡著了。然后,轻轻把他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妈妈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小男孩一天天长大。九岁,他开始不想吃饭不爱洗澡,还常和外婆顶嘴,妈妈气得真想把他关进动物园笼子里!
但一到晚上,当小男孩安安静静躺在床上,妈妈会推开房门悄悄走到床边,看他是不是睡著了。然后轻轻把他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妈妈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转眼间,孩子成为一名少年,他交着奇怪的朋友,穿着奇怪的衣服唱着奇怪的歌,妈妈感觉,自己已处在一个糟乱的动物园里了!!!
但一到晚上,当少年安安静静躺在床上时,妈妈会推开房门悄悄走到床边,看他是不是睡著了。 然後轻轻把他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在妈妈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少年一天天长大。现在已经是个大人。他离开家,在城里买了栋自己的房子。
但有时漆黑夜晚,妈妈自己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如果儿子家里灯都熄了,她就會打开他卧室窗户爬过地板,悄悄走到他床边,看他是不是睡著了。如果这个大男人熟睡了,她就抱起他,轻轻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在妈妈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
妈妈越来越老。有一天打电话,让孩子过来看看她。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过去,妈妈变得愈来愈老。有一天她打电话给儿子说:“你找个时间回来,看看我这个生病的老人吧!”儿子回到家时,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轻轻唱著: 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但她只唱了这两句,就虚弱得无法唱下去了。
这时儿子走向妈妈,轻轻把她搂在怀里, 轻轻摇啊摇轻轻唱著:“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在我心里,您是我永远的好媽媽。那晚,儿子回家后,在楼梯口,默默站了很久很久。然后,他走进小女儿房间,轻轻把睡梦中的小宝宝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起:“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爸爸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
不知為何,看了這個故事,心裡很不是滋味。看似應該是溫馨感人的母子情深,尤其是反復描寫了媽媽深夜對孩子的表達,從小到大,一直到垂垂老矣。有些困惑有些疑問,也有些不寒而慄。為什麼媽媽只有在孩子熟睡,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表達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真實情感呢?
這樣隱秘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現實中媽媽似乎對孩子的長大並不開心,滿眼看到的都是無法接受的搗亂,混亂,怪異?沒有欣賞,隨時都要發脾氣,媽媽眼中這樣的孩子,他自己是不是也會很難受,從而更加叛逆呢?
似乎,這也是個殘缺的家庭。沒有父親,沒有成年男性,只有媽媽和外婆。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從幼兒到少年,到青年,到離家獨自生活,到走入婚姻,為人夫為人父,除了看到他的叛逆反抗,然後遠離,似乎感受不到這個孩子跟媽媽之間有什麼情感交流,倆人似乎也並不親密,反而有些疏離。需要日漸衰老的媽媽屢次來電懇求,要求,兒子才會勉強出現。這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故事到了後面,愈發恐怖。深夜,媽媽潛入兒子家,依然幻想成年的兒子是個小寶寶依然抱在懷裡,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還念叨著表白著。兒子依舊,渾然不覺。這恐怖級別,讓人不禁想到一個精神病性的媽媽,始終沉浸在自己幻想虛無的世界裡,而在現實中絕對兒子無力表達?除了隱秘地滿足著自己的需求,幾乎看不到這個媽媽對孩子健康的情感表達。所以也就可以解釋為何孩子從小叛逆,頂撞,難以管教,也總是讓媽媽不滿。
這個媽媽似乎孤單不已,既無法容納孩子的調皮頑劣,也無法代謝自己的情緒。所以可以想象,她對孩子恐怕更多的,就是指責挑剔,貶低否定。所以,孩子不斷在躲避,遠離,想要跟這樣吞噬性的媽媽保持距離,大概也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他搬出去了,不願回家,不願受到媽媽的情緒影響,也害怕重演被控制被淹沒的經歷。
只有到最後,當這個媽媽終於虛弱無力到,不再能夠重復那句咒語般的自言自語時,兒子才能靠近她才能有機會表達自己,才第一次像個成年男人,可以安撫媽媽,可以當面在媽媽還清醒時直接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媽媽聽到也感受到。這是個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不同於媽媽一輩子偷偷摸摸地情感方式,兒子終於有力量終結家族之前的習慣模式,坦坦蕩蕩。
因為這樣的跨越,或許他也開始反思自己對下一代的情感表達,是否存在同樣的恐懼,迴避?是否同樣羞於見人?深夜,他靜靜現在樓梯沉思,糾結,矛盾,掙扎。然後,他終於邁出了那一步,走進房間,抱起女兒,深情表達。我們願意相信,這樣的表達更像是一種演練,不僅只會出現在女兒夢中,也會在太陽升起,孩子醒來後,再次重複。這樣的希望,應該不會落空。
不同於當面媽媽一直對待自己的方式,那個小男孩已經長大了,而且,應該是真的長大了,身心都在發展。他在反思在覺察,得不到父母當面表達情感的孩子,該是多麼痛苦煎熬,只能通過各種胡鬧尋求關注,發洩憤怒惶恐,也是在不斷確認自己的存在感。他自已經經歷過這些,希望可以努力讓自己的孩子不再重演。
只要我在?並不是只要人在就行,物理意義上的在,對孩子身心發展來說,往往是不夠的。孩子還需要媽媽的心,媽媽的感情,也在。孩子需要看到媽媽眼裡的自己,是如何被肯定被讚賞被鼓勵。孩子需要一個可以真實直接表達自己情感的母親,才有機會學到如何去感受和表達自己。然後,如何去感受別人交流情感。孩子的情緒才能得到抱持,被代謝。孩子的安全感,才會穩固。孩子由此學到如何與別人建立情感連接,感受親密享受親近。
愛,不僅要通過行動表達,更需要被言說。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切感受到妳是在的,妳真的在那裡,心在,情感也在。但願,父母不只是守在熟睡的孩子身邊,更能在陽光燦爛時也陪伴在孩子身邊,能夠坦誠表達自己,讓孩子在為人父母的言說中找到自我。這樣的愛,才能真的薪火相傳,溫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