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向左走,向右走》读后感

很高兴,终于等到了俊雅的《自律:向左走,向右走。》。诚如她半年前的文章中所述说,自律这事,在有些人的眼里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难上加难。可悲的是,这后一部分人,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我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四年里,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自律。离开管束环境,以及高考的失意,在大学里不断地放任自流,最终成了“折堕”的代名词(广东方言——折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倒霉",潜在的含义,类似于从前风光或者本来有条件获得更好待遇的人,遭遇难堪境况)。

只有经历迷失自我、挣扎求生过程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自律是何等地重要,重要到可以和生命本身对等。因为自律溃败会引发自责、自弃、进一步陷入死循环等系列反应,很多人很难凭一己之力挽救自己。比如,媒体曾广泛报道的“七哥”——吉林大学靳爱兵,在网吧里度过了人生的黄金四年。

如果周遭环境不改变,在极端的情况下,你会放弃所有,包括生命。这不是耸人听闻,因为那种冰冷无助之感,我曾深切地感受过。 那是一种怎样的刻骨铭心,以至于我打出以上这段文字时,仍有手麻以及后怕之感。

似乎扯远了,回到俊雅的文章来。文章开头她有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但我认为却道出了自律的本质。

关于自律这件事,我没什么能说的,只是去做罢了。

是的,听了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直接“执行”来得有效。这一点深表认同,工作之后的经历,经我自己前些日子复盘,正是如此。想得太多,你会忘了该如何行动。

一、辩证地看“自律”

文中给出一个结论,更难能可贵的是,道出了其中的机理。

没有自律的人,也没有不自律的人;人在某些事上自律,在某些事上不自律;自律往往是出于喜欢,擅长,希望,向往,认为重要;不自律只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这种判断却受制于大脑模式,因而在长期和短期上无法平衡。

结合自身的经历,有些事我持续地做了十多年,而自己根本就没想过自律。因为过于自然而然,因为自己喜欢,因为自己擅长。

因此,自律这个事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人的选择必然不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剖析自己,能多深刻就多深刻,最终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个“长期选择”。

二、时间有限,选择是种无可奈何

逻辑思维曾有一期节目,谈及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牛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最终的结论是:“人生观的长短”

从长期看,你想要什么,有多想要,分解到现在要做什么?从近期看,你在做的或没做的,对长期有什么影响,怎么改变?以你的价值观,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正如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我认为,雪球就是寻找专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目标,坡就是时间足够长。

如果人的寿命无限,那么就无需选择,因为坡道无限长;但事实是,人生有涯,那么如何平衡、如何做减法,就成了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但是,一旦想清楚了,一旦明白究竟要什么,那么必然已有了大智慧。

也难怪,有人曾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天,一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另一天是你明白自己为何出生的那天。

三、残酷的现实——所有的进步都是反人性。

佛教有云,人生有八苦,其中第七苦为——求不得苦。这在年轻人之中,尤甚。现阶段,咱们的社会已经到了开始追求精神自由的初步阶段,许多人包括我,都为此而烦恼。

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虑。我认为,我们并不能改变痛苦本身,能改变的只是看待痛苦的方式。

所谓的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就是此理。比如,为了练习口语,我们必须接纳“各种尴尬”,放下自我;比如,学习新领域知识,我们必须接纳枯燥无比的各类术语;比如,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必须接纳偶尔不快的情绪,分清“我”和“我的情绪”区别等等。

如此一来,方能做到《孟子·离娄上》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坦然接受“痛苦的必然”,或许终有一天,心眼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从厌恶转而生愉悦。

关于自律一事,与上述的等等例子并无二致。需要不间断地克服自己无穷尽的欲望、人性本能等,持续地勤反思。用心观察别人如何做到,通过模仿、练习、进而形成微习惯,并充分相信“长期”带来的复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律:向左走,向右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