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 薛莲 第51本/100《朱光潜谈美》6

《朱光潜谈美》,阅读第6天

阅读时间:2016年5月3日,22:30—23:30,1小时;

阅读书本:《朱光潜谈美》,作者:朱光潜;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P114-P133;

阅读目标:美是什么?如何发现更多的美?

阅读方法:精读

阅读感想:

《谈美》中前三篇,包括《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讲的都是什么(WHAT)是美感?概括认知就是:通过对“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来明确美的观察角度;美的范围,“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美与实用是有距离的;“宇宙的人情化”,人与物情趣的往复回流的。

之后三篇《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讲的是怎么来(HOW)辨别美感?通过三对比较完全明晰了美感,分别是“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考证、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不仅道理讲得清,浅显示容易懂,所举例子还很有趣!真是难得的好书!

阅读笔记:

第三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我们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1、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

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2、欣赏艺术美。

(1)比如说听音乐。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漫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2)比如说书法。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肌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

移情的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他敌对,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有时观念往往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比如,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

移情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其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一样。

两个结论:

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各人的世界都有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部分笔记明天一起补上,文章太精彩,都想记下来,留待以后翻阅复习。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 薛莲 第51本/100《朱光潜谈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