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ineering] 编程哲学(八):偿还不起的技术债务

[Engineering] 编程哲学(八):偿还不起的技术债务_第1张图片

修改代码的风险

重构,就是在不改变外部行为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改善代码。
为了保障软件的外部行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测试。
因此,重构是建立在完备的测试覆盖基础之上的。

如果我们不能保证修改后的代码还能提供相同的功能,
那么这种修改就是错误的,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损失。
在有风险意识的团队中,不会同意发生这样的修改。

什么是所有的功能

一个涉及几百个页面的网站,多个角色处于不同状态的用户都可以访问它,
那么它总共提供了哪些功能?
页面之间的跳转,以及同一个网页为他们展示的不同功能,都是业务逻辑的细节表现。
没有人知道“所有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因为太复杂。

代码中的某个分支,看起来似乎用不到,但是可能就是有那百分之一的用户会使用它。
另外某处,为什么这里要向一个莫名的服务器发送请求,很可能必不可少。
某个类到底有没有人在使用它,我们只知道自己的依赖,很难知道谁依赖了我们。
如果不确定谁在以什么方式使用它,就不能进行修改。

偿还周期

哪怕我们已经有了完备的测试,如果重构所花费的时间周期太长,还是很危险,
我们不得不在这段时间内,同时应付重构工作和新功能的开发。

框架迁移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我们打算把旧框架的功能迁移到新框架,
那么几乎所有的功能,都不得不在新框架下重新开发并测试一遍,
新需求也不得不在旧框架中完成,并且最终还得再迁移过去。

高利贷

我们很容易低估重构的成本,
假设框架迁移需要n个“人日”的工作量,团队中有x人,需要y天才能把事情做完,
则n不等于xy。

因为这y天中会有新功能要开发,这些新功能需要xy人日的工作量,
于是,人们必须加班,假设人们比原来努力t倍,
则,n+xy=txy,因此xy=n/(t-1)

如果以前已经在加班了,那么我只能说,真是太不幸了。

如果框架迁移需要100人日,有5个人来完成它,他们都用1.5倍的努力进行工作,
则事实上需要40天才能完成,而不是20天,居然比原来估算的时间多了一倍。
这40天中,每人每天必须想办法比原来多做一半的事情,
我们知道,就算加班其实也很难达到这个目标。

这就是技术负债的利滚利效应,也是著名的牛顿问题。
偿还周期越长,所需偿还的债务总量就越多。

试错的代价

重构其实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进行下去了也做的很不彻底,
项目中混杂了各个时代的代码遗骸,战场从来没有干净过。

一开始就寄希望于用重构来逐渐解决问题,可能是有害的,
代码中会留下很多做到一半的事情,开发者必须小心谨慎的理解所有技术细节。

快速试错能反映出这种侥幸心理,虽然快速试错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最终出错的代价,
但是实际上很难承认自己的确是错了,人们会想尽办法弥补它,
于是,等我们看到失败时,再退出已经来不及了。
快速试错通常是一个借口,掩饰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它。


参考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测试驱动开发
程序员的职业素养
人月神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Engineering] 编程哲学(八):偿还不起的技术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