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梦想与职业选择焦虑

我到现在这家公司面试的时候,boss问我“有没有大家都不看好的你义无反顾的做了最后还证明你做对了的事?”

这问题让我想起我求职的经历。我大学的时候怀抱的志向是经世济民孜孜以求。于是我去了一所财经学院。那时我拿了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分数也很高。这个资格的概念是,所有专业我可以任选。

那所学校最好的专业是金融,其次是会计。这两个专业备受追捧。周围的人给我的感觉是,进了这两个专业,再进四大会所或者四大国有银行就生活优渥有保障了。

我恰恰就很厌恶这种俗气(当时太年轻)。然后我就选了一个冷门但是我坚信我会去做的行业。这个专业在我们学校是一个不吃香的专业,学院以文艺活动闻名。毕业的时候我很明确自己不去银行,不去考公务员,也不去垄断国企。它们在我心中就是官僚主义的代表,躺着赚钱可耻(.....)。

然而等一年后自己找不到工作而银行的同学们可能就20w了再熬几年可以去支行当行长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傻逼了。我还一无所长,不会会计不会excel进不了银行又不想去做销售。终于我才明白大多数人选择的意义。人人都觉得好的生活,是真的很好。在普世意义的好上,还能积累普世推崇的技能和资源。如果有一天不想做这个了,一段受普世观念认可的工作经验也是很好的履历。那时候我就陷入一种职业选择焦虑,觉得自己从选专业到选工作然后辞职一错再错,从此一落千丈。

当我来到我梦寐以求的公司的时候,我银行的朋友辞职了。因为不良贷款不断上升,加班多还扣绩效。在垄断国企的朋友降薪了,公务员的福利没了。因为反腐和国企改革。我朋友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人大的老师跟学生说最不要进的就是外资和大国企。外资年年衰落,大国企正在重组风潮之上。这是四五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几乎所有人蜂拥而上的好单位。

但我没回答boss的提问。因为我也不觉得我做对了。我发现那些优秀的人他不会走到死路。他永远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在德勤工作几年的学姐在互联网金融风口到来的时候半年做了一个金融普惠网站。毕业去了麦肯锡的一位前辈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去做了个小有名气的公众号。他们一直都在优秀,一旦有机会,能够转化(变现)的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富资本——都比一直处于普通水平的人多得多得多。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去学校最好的专业,然后去那些人人都想去的公司和机构,更好的塑造自己,积累自己现在可以使用的资本。(另一个原因是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投资,是我那时候将金融想得太狭窄。)

所以我绝对不会说成为最优秀的人,去待遇最好的公司,去人人都想去做的行业是错的。我会说,大家争相去的地方,那我也去看看。天有多高就飞多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去最难的没有错。不要怕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要限制自己。这些都会让你有一天更容易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梦想,而绝不会是阻碍。

高中同学正考虑人生中第一次换工作。于是问我这个换了四家公司的人,有什么感觉。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缘际会我就被不知名推到了这里。我现在的工作是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就像小时候我喜欢画画,但我觉得画画不是正途。谁知道现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起来之后,视觉设计成为互联网公司四大岗位类别之一。

因果逻辑是个特别复杂不可控的体系。去发掘自己的热情和擅长所在,哪怕它不被看好,也可以做下去。不断精益求精。

不要线性的静态的去看待问题,未来不可预知,不可控。No plans。

很多人对职业选择感到迷茫和焦虑(就像我曾经那样),可是找不到工作进不了好公司人生并不会完蛋(我曾经也觉得自己人生完蛋了)。人生并不会因为“选择”错误而从此再无翻身可能。相反,我们的生活可能就是在不断的“试错”。试过太多不合适的路总会慢慢排除掉一些选择,积累和感悟到一些东西。

我走了很多弯路,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些弯路也不算浪费时间。历史上很多伟人25岁之后才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终身事业,有很多伟大的创造是他们30岁之后才开始做的。所以不要怕暂时的迷茫和焦虑,我们总是可对生活的现状有一点点的改善。

---------------------------------------------------------

找到自己所爱,坚持下去,哪怕是爱好。

找不到就去做大家都想做的。普世有普世的意义。

想做就去做,不要预设什么,不要限制思维。

不要因为时间焦虑,只用比现在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解梦想与职业选择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