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80后,车手,公知,作家……
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唯独喜欢作家这一个。
最初知道这个人,还是读高中的时候,在作文辅导书里读到他的一篇《杯中窥人》。由于这篇文章观点新颖,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并且引发出的一系列人生思考,不得不为作者称赞叫好。当时我特意留意了一下作者,韩寒,韩寒的韩,韩寒的寒,而后,慢慢的对他有所了解了。
当我们还在高声朗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候,他背离了课堂,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三万印本,五万印本,十万印本……诚然,他成功了。
这本书因为其成熟老道的风格,被我们国人中的八卦能人给揪出来,说这本书不是韩寒所写,而是其父韩仁均所著。个人觉得理由很搞笑,当时的韩寒才17岁,17岁的孩子写不出这种风格类型的书。继这以后,“能人”又说道韩寒背后有人啊,文章是他父亲所为,出版社有人,教育局也有人……关于这些,不得不佩服那些“能人”的八卦能力,我只想说,你圈子太小不怪你,思维模式小就有问题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都是在《我所理解的生活》里知道的,《三重门》我没有读过,这里我也说不清其中原委,读了我还是说不清啊,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更愿意去相信韩寒的为人,更愿意去相信《三重门》是韩寒所为。对于那些爱八卦这件事的人,思维模式太常规,17岁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写出幼稚迁就的话语才显正常,有时候真的要打破常识的局限性,呃,原来还有韩寒这样的异类,写作风格不符合实际年龄,书不读了跑到北京去吹西北风赛车。
重点想说说韩寒的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30岁的年龄,心态有了变化,见解不一样了。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一些杂文和采访录,读完以后,才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他对他自己的一个全新认识和深刻解剖。
无一列外,开篇他依旧用他那犀利的言辞,甚至是他一贯的露骨风格,对中国社会现状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他不是抱怨,他是忧虑,他心怀大国。同时,他批评了臭公知,客观说明公知应该是什么样子,而非现如今这种假公知,臭公知现象。
而后,他回击(与其说是回击,不如说是给出他自己的解释)“三重门不是他所写”这件事,篇幅很多,有理有据,韩寒还是可以的。然后,他给我们说的是一些他在香港台湾的一些见闻,撇开我们的傲慢与偏见,香港台湾的风土人情还是很可以,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再对比我们自己,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好。
里面比较多的篇幅是一些采访录。采访录,主要还是答记者问的形式,里面有韩寒对国家,对生活,对家庭,对感情,诸此种种的一些“所理解”。
比起狗血的励志鸡汤,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值得去看看。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说真话,干实事,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像韩寒一样真性情的处世吧!
至于为什么要写这些文字,两点原因。其一是我怕我所失去我所看,故留一读后感;其二是个人觉得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吴亦凡、陈欧这些人,当然,我也很喜欢他们,但是有那么一群人应该被提及被铭记。
(附加一些个人觉的比较好的句子,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