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

“每位读者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批评家,只有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又不喜欢什么”。所以书单是没法推荐,由别人帮你构建。只能说说我自己的,你觉得不错,我便很荣幸。

开启微信读书App四个月,累计读书时长317时6分,收到999个赞,读完35本书。我叫千寻,头像是个在小屋里熬煮着一锅杂烩的女孩,看起来自己也觉得温暖。

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_第1张图片
我是千寻,也是绾绯颜

我是小有成就的吗?

四个月前的我,应该会是的。现在,心里却似迷雾翻涌,颇觉怅然,又不是迷失,隐隐约约还看得到一股温暖的源。

我因何悲伤,也必因何温暖。

每本书,都把心几乎完全交付作者,只还留一点用来清醒的旁观。一本本迫不及待的想要看,要读的仔细、又觉读的太慢。挤时间。间隙、午休、夜晚,丢掉电视剧,丢掉抠手机刷网页。时间时间,要读经典,要选好书,要唤醒思考,要不流于功用……这样被贪婪驱动,一本本迫不及待。乏了,就彻底甩手丢掉逃出门外,恢复心力再重来。

毛姆说:小说唯一的价值和最主要的价值,就是乐趣。

又有说,文学不能使人增长见识。

我原来不相信,我以为那些有趣且深刻、幻彩流星包罗万象的书可以教会我许多,后来才渐渐发现,它果真只能让我发现我不曾清楚觉察到但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我能感受到的,挖掘到的,与作者共鸣的,自以为在暗示的,聪明的解读出来的……都是我内心深处无比认可的观念,都是我曾经有过的情感。

心中空白,何以共情?

“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

《一个人的朝圣》,跟随书中哈罗德老人,看到自己内心里的同样不甘麻木,对无阻碍沟通的呼求,对时间温情细节的感动和珍惜,对互相理解和坦诚的坚持。也一样更适应独处的自足,更需要亲友的陪伴,而不是外界混乱的关注。我生怕在尘土间穿梭太久把自己迷失,又反问,也许自己从来不曾看清自己。

《杀死一只知更鸟》,一本让我找回了童年心情的喜悦书,更是替换成书里女孩“斯图特”,偷吃她无忧和富足的童年;一本让我也情不自禁感谢父亲“阿蒂克斯”的睿智和用心呵护子女的书,也希望曾经、现在和将来时间里的父母也能同样给孩子明智的爱;一本让我替遭受不公和非论的怪人“拉德利”感到不平和心疼的书,我提醒自己拿颗客观的同理心去对待遇到的人;一本让我愤恨成人沾染的势利偏见和狭隘的书,我警示自己不要丢掉被称为水一样的天性,告诉自己学会怎样理智合适的处理和面对;

《月亮与六个便士》,是激化的艺术狂热,是灵与物的拉锯,是原始本能与觉醒意念的对决。斯特里克兰生活在他自己的炽焰中,一路灼伤他人,最终扑火燃灭。这我最爱的书之一。文笔难得的流畅精准又优美,故事紧凑合理又出乎意料。人性的矛盾和精神的至纯,他人之眼和本人之心,译者说,“毛姆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不要将表象作为判断依据,不要妄论他人,不要互相论断”。这是训诫。我理解的书的更炫目的魅力是:对内心感召的追求。包含斯特里克兰对于艺术,斯特罗夫太太对爱情,越炽热,越冲撞,越感人,越震撼。我为之感动,因为心向往之。

《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看到王小波对李银河的火烈燃烧和真诚迸发的爱,旁观的局外人也不能躲过情话的感染。在真情之外呢?还有对自我独立人格的追求,不可背弃。“爱你就像爱生命”,而自我超脱生命之外了。

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木心说,“中国人向来要求文学有益于名教,都落空”。木心先生立位高。

我不再固执而愚蠢的想从文学获得名教。我在不同的书里找我的不同部分,我体验到强烈的愉快和悲痛,不过都是早已埋进我生命的价值在活跃。

在一本本翻过的书中,除了情感随之跌宕起伏的美妙体验感,我在构建书单的过程中,逐渐勾勒出自己,一个二十多年来,比镜子中的那个女孩还让我陌生的自己。

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_第3张图片
麦浪、风、自由

叔本华说过小说可分为思考性和伦理性两种。一说人性,一说人生。

思考前者,为自己找一个树立的灯塔;

感受后者,一是跳出皮囊的拘束体验形形色色百味人生;一是在被不幸击中之前,能隔着一本书的距离,一沓纸厚的保护,看一眼他人和自己的难。

因为深度,所以迷人。


顿足回顾。读过的书里,关于写无奈的苦楚穿透纸张留下根深的印象,幸福和感动更像甜蜜的梦境。除了隐约的感觉,好像也没抓住什么,像美丽的棉花糖,一口咬下怀疑吃掉的是云。爱与能量,在生活里获取才最真实。

“我们追求快感、好运和欢乐,最终却获得了教训、思想和认识——这些真实、永恒的好处取代了原先那些匆匆的、表面的好处”———生活如此,读书如此。     寻找,此生不停歇。

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_第4张图片
提灯前行,不会失掉色彩

心里的疑团汇成一个巨大的问号:关于人性,关于生命。    复杂、矛盾、美好、劣根。

为何在人间的表象里它有许多恐怖的光怪陆离的一面?又如何在生存的无奈和内心的安宁寻得和解?

疑团渐渐弥漫,渐渐丢掉了读书时许多曾经的安心和感动。


《摆渡人》的美好童话我只是寥寥感动,爱可以超度死,很美好,可惜心底不相信,这脆弱的单相思的美好,脱离想象的真空难以生存。

《无声告白》故事简单平淡,贴切的写出普通家庭暗藏的不愉快,和孩童天生的敏感不安、需要爱与陪伴。人恐怕终生无法摆脱对温暖对关注的渴望,童年时你需要的,一辈子都照样需要。可是常常爱在心口难开,常常琐事困扰缠住身心,常常忽略了应该多多关注和耐心相待的身边人……沟通的障碍和误解的存在,一辈子都在困扰众人。

《嫌疑人X的献身》,女主在被前夫无赖纠缠逼迫的生活面前,失去了一次理智,她陷入罪与法的漩涡,于他而言却是一次给为爱赴汤蹈火的机会。缜密策划、掩饰罪行,智与勇的搏击,友情、法律、正义、生命… 他献出自己的一切。挽救不了,就以命替代。最终,他缜密的计划被侦破,可他的献身得到爱的陪伴,一世一双人。从开始就无法完满的悲情,从开头就错到结尾的无辜,这样的困境…难解、无解。

《斯通纳》呢,一个无言谦恭的人,一生被动的不选择,他是个抱着水晶球蹲在墙角的微笑者,私语只对心里的艺术星辰,和童年时的女儿诉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他的力量倾囊注入到探究学术的终极,身形佝偻勉强负载生活的痛苦。他一生三次绽放了美与爱:在遇到自我、遇到女儿、遇到情人时。之后身体和感情一并凋零。他的遭遇能归因于什么呢?贫困家庭、自身懦弱、所娶非人、动荡社会、事业矛盾? 他自己也不知道,辞世时,这些哪里还重要。

《我是猫》里一只遵循本性、了悟凡尘、嘲弄俗人、吃瓜围观、胸中坦荡、亦君子亦小人、非君子非小人的猫,从趣味的视角、讽刺的玩世态度,揭开人类自蒙双眼的面纱,想让人看清一二。因为“我是猫”,不比人强,绝对也不比人差。猫也有猫的局限,人更有人的荒唐。《猫城记》的乱象,一字字说的都是人间的荒唐,笑呢哭呢?

也许那些眼神忧郁,消沉悲观的人是太过自知和清醒的人吧。《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诀别书,他的虹膜,浸染着自我否认和怀疑,他看世界看自己,是虚荣无聊滑稽丑陋,因此甚感惭愧无颜,因此感到失去为人资格。他是习惯蜷缩在生命里光线未达到之处的黑暗里的人,害怕 逃离 伪装 喘息,稍稍靠近光线,他唯一一层保护——为自己锻造的搞笑小丑面具,也将烧蚀销烬。

是不是可以这样安慰他?:不是世界存在黑暗,而是阳光有它未能到达之处,需要我们点灯秉烛。先问问,是不是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吧。


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_第5张图片
一沓纸、一时空
人性面前,我们自是盲人摸象,毛姆用 《面纱》里的血色浪漫,把人的罪恶和美好交织的面纱投射给世人,丑陋还是善良?劣根还是高贵?没有人能坦荡荡的被拆解,也没有人会如磐石坚硬无丝毫柔软。

你看得到这张面纱吗?你会被它控制和迷惑吗?撕下它一切如旧、撕下它宛如新生…… 你只知道你的心,除此无他。

《一句顶一万句》里生活是步步紧逼,蝴蝶效应,瞬息万变。一句话赶着一句话,一件事赶着一件事,一生就这样走过,许多人都还在梦里。你是怎样看人、看事、看世界,你能否在许多年后找到想要说的那一句话?心里的归属,你我的交待。

切不要成为《我不是潘金莲》,声声呐喊,苦苦抗争,怨人事、怨人逝、怨人世,怨自己……可终究一生已荒废,韶华易逝,两鬓染霜。活得不明白。

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文人只有在笔尖墨痕里哭诉辛酸无奈。旧的劣性,新的荒诞,老舍没有写自传回忆录,他只敢在薄纸上,张冠李戴,写下一页页的血淋林。


捧起书本的我们,终究是隔着铅字和纸张,去旁观现实的苦难,窥探人性的百态。这样都觉得痛苦无力,又要怎样应付现实里的漩涡?爬满厚重宣纸的字句,是一代代孜孜不倦、追寻质问的笔者,把他们的一生经历和心念感悟反刍而成的。

《动物农场》是一场皮影戏,隔岸观火,也要防引火烧身。

《战争中没有女性》,纪实类的直白,没有修饰,没有宣扬,战争里小人物的血与肉,战争后封存的记忆、被封住的嘴巴,无法躲避和摒弃的日日夜夜。最平淡,最震憾,因为它最真实。战争是穿越到人间来的现世的地狱。

《24个比利》,一个个案,站在道德法制医学的边缘,把整个社会也拉向审判的法庭,站在那里备受拷问的,是人性,是正义。

人生唯一拥有的是体验。体验来自物质的基础,更来自精神的追寻。

读完这些书,感觉我几乎把全部的心都托付出去了。并因此,几近掏空。

我到达读书的第一个低谷——以情动人的小说觉得过于放大了现实中很受限定的美好,那更多复杂和相处时的退让被抹去;悬疑侦探的小说难以任由作者提线木偶一般牵动心情,情节反转不觉吃惊,顾布疑团不觉疑惑,意料之外还属意料之中,语句精简为妙亦不可求其优美,一个故事一个主旨也撑不起丰富哲思; 散文类从来是二手选择且需要心境,零零散散的看,小酌怡情,可解不了酣畅痛快的瘾。

因为无知和年轻,不懂;因为无知和年轻,不怕;不是完全的无知,不会永远的年轻,所以,焦虑了。

痛苦,就是理智与情感的未能握手言和,生存和生活的无法相敬如宾。人生像是一口锅,把生命关进去烹炸煎煮,你选择哪个模式,都不会太好过。不过,可以影响最终成品

眼下找不到答案,我也不再妄想找到终极答案。不管不顾,一步步的做好人生这道菜。

读书的乐趣,文学的启迪,我在字里行间,趟水徘徊,弓腰翻拣,浪里淘沙,寻找藏在心里的对。也许有,也许无。也许找得到,也许毕生遗憾。但求求知不止

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_第6张图片
月、梦、想

这次学聪明一点,在饕餮之前先治一治消化不良的病。好奇是药引子,大师是药方子,列了如下书目,是我的盛宴菜单,也是我的药食同源~


1、我好奇作家怎么看作家,作家为何而写作,作家本人和他的艺术有何区别,顺便偷拿喜爱的作家的书单。

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毛姆的《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木心讲的细,重文学点评,纵观文学史上下几千年。毛姆写的活,着墨作家个性与生活,点评他眼中的世界十大小说。

木心先生说“我少年时看书,求好不求全。五十年后,才能做到求好,不甚求全——但求全之心,不能没有,否则要降格。”

凡爱书者,几乎都有此求好求全又达不成全的渴望和痛苦。

“怎么办呢,有办法的,就是托尔斯泰那里求不到的,别家去求,一家家求过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求不到,屠格涅夫那里求。”

先随着兴趣和心情看,一本本铺在脚下,而后一本在握,眼前便已“接天莲叶无穷碧”,再又“乱花渐欲迷人眼”,想要去读的书似一波波翻滚的麦浪,扩展的速度总比你跑的速度快上许多倍。只好再提高“好的标准”,再养叼一点口味。

看大家之作吧!看厚而长的砖块,再仔细的寻找里面攫住我们的力量,消亡与矛盾的力量,神秘的深度和巨大的广度。

傅译《约翰·克里斯朵夫》 对抗并享受艺术与人生;《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战争与和平》; 再次品味经典何以为经典。

“再有欠缺怎么办呢? 还有一家,就是你自己——纪德有言“做到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位。”

这又是许多读书的人怀揣的小小奢求和梦想吧,不知何时能达成,不知此生能否达成,仅以此共勉。


2、哲学的沉思,很爱。

看哲学,也看心理学,寡淡贫瘠的思想和感情都需要补充。

心理学三大家:阿尔弗尼亚·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荣格的《红书》《荣格自传》;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自控力》、《学会提问》、《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和自我管理其实也是相通的。

《苏菲的世界》《生活的哲学》是趣味低门槛的引导。《大问题》《哲学是什么》是问题导向、讨论更深入、以辩题解说百家观点的诱导思考型的书。叔本华,尼采,歌德… 许多哲学家并不是针锋相对,更像是一个人同时具有的不同面,耐心的一个个和他们握手,慢慢读慢慢悟。我先从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入门,叔本华的书不是故作高深或拗口的烧脑之作,很喜欢,拿《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进阶。


尾音:

读书是令人上瘾中毒的游戏,不亚于沉湎于纸醉金迷酒池肉林中的危险。可不管怎样,它提供你享受的乐趣是切实的。穿梭覆盖在铅字之下的林林总总的世界里的同时,也允许人透过虚构去触摸现实。这是文字的魅力吧。悬浮在尘世之上,它的根须依然深扎土地。所以时代更替沧海桑田,文字永不覆灭。

有一种感觉,自己的一部分也在书里永恒的存在着的满足感;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想法缀满语句间;随想随记原来就可以雁过留痕;沉浸在书中另一个国度,还有读书时长提醒自己失落的时间,像一枚生长的勋章。

读书,我最大的收获,除了乐趣,脱离自身,遍历种种不可能得到的故事外,便是模糊看到了一个被困在身体离的自己。离“自觉”还太远,“认识自己”更是遥不可及,但还是足以欣慰的。

读书后总想写点东西,和许多人一样。我无法要求自己的文笔,我的思想还需埋进书里去锻造,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苛求自己的态度,一颗认真对待写出的每一个字的心。借此一笔笔收回交付出的心,再一份份再度交付出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单|是一个人的内心剖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