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母杀人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里程碑还是转折点?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近日,因非法催收引发的“于欢故意杀人案”引发各界关注与反思,撇开案件背后的人文和伦理因素,主流的关注焦点在于正当防卫的界定,笔者作为金融从业者,更关注的还是隐藏在背后的非法催收及高息贷款本身。

非法催收和高息贷款由来已久,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崛起更是开始以更高的频率进入公众视野。自从2016年以来,在媒体集中报道校园贷乱象时,便有过关于非法催收乱象的集中报道,近期,也有媒体曝光——在高息模式下逾期借款人普遍存在被暴力催收的问题,甚至“人死债消”,还有更多还不起钱的借款人则沦为所谓的“债奴”,人生为还债而活。

在消费升级的宏观环境和企业去杠杆的行业环境下,消费金融成为金融领域的新风口,个人加杠杆已成大势所趋。既然个人要加杠杆,消费贷款越来越普及,由于逾期产生的催收问题便也离普通的你我越来越近,看上去远在天边,实际上已近在眼前。笔者关心的是,这起案件会成为彻底根治非法催收和高息贷款这两大难题的里程碑事件吗?如果不是,这个事件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影响又在哪里?

小事件引发大变革,需要“时势”助力

很多大的变革的发生,都是由一些小事直接引起的,我们称之为导火索,从意义上看则是里程碑事件。但反过来,并非每一个看上去有影响力的小事件,都足以引发变革。小事件之所以成为导火索,不过是因为果实已然熟透,即便是一阵风,也能让它从树上掉下来,需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先举个历史上的案例,即秦末的陈涉吴广起义如何引发了秦朝的灭亡。事件的大致经过,贾谊在《过秦论》中如是说: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秦亡的根本原因,自然不是陈涉吴广的起义,而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谓攻守之势转变,在于战国后期,天下割据、诸侯混战,此时秦人行“商鞅之法”,行“苛政”,通过战争来终结战乱,符合人心思和平的大势,此时,既便有几十起类似陈涉吴广的事件,也只不过被当做乱匪镇压而已。统一之后,人心思定,想的是安居乐业,而秦依然大行苛政,便成了逆势而为。民愤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陈涉吴广起义爆发出来,便成了导火索。

再举个行业内的例子,即为何是e租宝事件引发了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整顿,最终导致互金格局的大变革。

e租宝出事之前P2P平台跑路和提现困难等问题早已出现,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4年,出现跑路、提现困难等问题的P2P平台共244家,其中经侦介入4家,那为何这些平台的跑路没有引发行业的集中整顿呢?原因便在于时候未到。

2013-2014年间,互联网金融刚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全社会都对其给予很高的期待,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金融中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可以有效解决小微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评估难题,而互联网渠道的长尾效应则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将“开放、平等、创新、服务”的基因植入金融领域,为中小投资者带来收益,也给传统金融企业带来一股新生活力,最终有助于推动金融的民主化。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处于升势之中,一些P2P平台的跑路更多地被看作个案,是经营P2P的人出了问题,而不代表P2P的业务模式没有前途。

到了2015年,互联网金融在脱缰野马式的增长过程中,开始从专注普惠金融的补充性角色向着传统金融领域的颠覆者角色转变,业务对象与传统金融趋同,但又基本不受监管,便产生了监管套利问题,衍生出的违规现象也愈演愈烈,在行业大势上开始走下坡路。此时,e租宝事件作为互金平台野蛮增长的最恶劣的一个典型,被舆论发掘出来,成为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转向的导火索。

回到于欢案本身,这个事件会不会成为终结消费金融高息贷款和非法催收等问题的导火索呢?也要从行业大势说起。

从行业基本面看,高息贷款似乎气数未尽

本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非法催收,而非法催收与高息贷款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拔掉非法催收这个顽疾,便需要把高息贷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解决掉。

之所以如此讲,是因为高息贷款是非法催收的土壤。自有借贷开始,便有了催收,也便有了暴力催收。但非法催收的愈演愈烈,却是在最近几年,始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挺进次级借款人市场。这些借款人属于典型的无信贷记录群体,在传统金融机构借不到钱,而民间的高利贷恶名在外,他们也不会光顾。此时,很多小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为了与巨头进行差异化竞争,便选中了这类群体,通过高息去覆盖风险。很多小的消费金融产品,年化利率都在50%以上,年化100%以上也很常见。

永远不要去考验人性,当消费金融机构对一向资金饥渴的群体打开了借贷的水龙头,不论有无必要和必要性大小,他们都倾向于选择借钱,市场规模自然有了爆发式的增长,但不良随之而来,涉及的人群也越来越广,使得催收成了一个“朝阳”行业。随着催收市场的火爆,暴力催收也便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地下走到地上。

反过来,暴力催收大大提升了催收的成功率,降低了高息贷款产品的潜在损失,使得高息消费贷款这门生意愈发有了市场空间,这个意义上,是非法催收在为高息借贷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所以,既然很难靠法律的手段去遏制非法催收(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非法催收了),就只有釜底抽薪,遏制高息贷款的快速发展。而问题在于,从行业大势上看,高息贷款似乎气数未尽。

面向次级群体的普惠金融一直是世界难题,本质上因为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这些人之所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借不到钱,是因为他们没有信用记录;而之所以没有信用记录,又是因为正规的金融机构不借给他们钱。所以,除非他们自动迈向中高收入阶层,否则便一直脱离不了这个循环。

打破两难选择的唯一出路就是勇敢的放贷机构先迈出第一步,这些勇敢的人便是创业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他们不怕高风险、不惧损失,追求在次级信贷市场的高增长,客观上便让这部分人有了信贷记录,从而具备了脱离这个循环的机会。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信贷数据被正规的金融机构采集并应用,所谓的次级借款人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低息贷款便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横冲直撞”,恰恰有可能成为冲破普惠金融这个世界性难题的“勇士”。此时,我们要评价这类机构的价值,便要从这个高度着手,自然是正面的因素居多,而因其高速发展引发的非法催收问题,便只能是一种附属品,居于次要地位。

所以,全面取缔高息信贷,似乎时机未到。

有远见的公司是时候从高息贷款市场撤退了

这个事件虽然很难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导火索,但却有潜力成为行业发展转向的一个转折点。

事件本身再次唤醒了人们对非法催收和高息贷款产品的重视,监管层面大概率会出手纠偏,打压高息贷款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热情。而对于那些有远见的公司而言,这个事件便是一个警钟,虽然风暴未至,但天色已变,是时候从高息贷款市场撤退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辱母杀人案,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里程碑还是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