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被提名人之韩雨筱 | 盛智文为她写下推荐序

姓名:韩雨筱

性别:女

出生地:浙江

星座:狮子座

职位:学生(香港岭南大学市场及国际企业final year)

来港年份:2011年座右铭:Hedonism And Commensurability

提名人:香港岭南大学商学院 电脑及决策科学学系系主任 冷明明教授

【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被提名人之韩雨筱 | 盛智文为她写下推荐序_第1张图片

没有那么多光环,所以我们来讲讲故事吧。

韩雨筱,21岁,浙江宁波人,18岁那年拖着一拉杆箱的干海鲜来到了香港。

大学四年里她成立了NGO港漂种子,成为了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香港区负责人,网推荐作者,《课堂内外》杂志特约编辑,香港网域使命青年使者,《那一年我们在香港》漫画编剧,并在2013年,和团队一起出版了旨在促进两地交流的书籍《陆港对话》,包括盛智文先生在内的多位香港著名人士为这本书写了推荐序。

四年前,雨筱刚到香港的时候,由于不会说广东话,在迎新的时候被香港同学整蛊——他们教她用广东话骂粗口,然后告诉她是谢谢的意思,结果她就用这句“谢谢”问候了她的组妈。一炮而红之后她异常难受,却也认识到了广东话的重要性。于是她花了三个月,将黄子华的脱口秀反反复复地看,三个月后的一个颁奖典礼上,她成为了广东话主持人。

2012年底她任命为香港的网域使命青年使者,在任期里,有很多的朋友前来咨询她这个项目如何参与以及得到了什么收获。在经历了几次项目资料打包发送后,雨筱意识到了港漂一族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兴趣,于是萌发了创建一个平台将港漂可以参与的项目汇总提供的想法。

【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被提名人之韩雨筱 | 盛智文为她写下推荐序_第2张图片

当时在iJoin组织的帮助下,她前往港大和中大做了针对资源媒介想法的演讲。在中文大学的那天,她心血来潮,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我看着台下坐着的同学,那时候已经是第二学期中,所有人至少呆了快一年。我问:‘我想做个调查,在坐有多少人是本科生呢?’基本上全举手了,参与度很高。‘那有多少人现在可以用广东话和local做正常沟通了呢?’唰,全放下去了,就一个男生举着,我很高兴啊,就问他你是怎么学习的广东话,你猜他怎么说?‘因为我是广东人’!”当时的雨筱深深意识到,小圈子社交和对香港文化的不熟悉,使得很多内地同学都没有真正迈出那一步去了解香港大环境,既然香港有那么多面对港漂开放的好机会,若是有人能够将资源推送给他们,参与度是不是就会提高很多?

2013年4月1日,借助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这一平台,“港漂种子”正式成立。作为发起人的雨筱,组建了属于她自己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在网上平台,他们推介组织近期活动及代为发布策划执行团队职位和义工机会;在线下平台,他们不定期邀请本港公益组织分享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经验和感悟,介绍近期筹备的项目,双方直接沟通对话。

2013年至2014年,陆港关系持续紧张。双非,限奶令,学位紧张……种种因误解而产生的矛盾,成了当时大家的谈资。在与五湖四海的朋友的聊天中,不乏有比较极端的案例:“大陆人就是这样的啦。”“香港人统统看不起我们的。”……于是久而久之,又一个想法诞生了:“我们应该将一些社会真实面表现出来,而不应该让民众永远生活在偏见中。”于是她找到了在香港做公益的本地小伙伴Carrie,和她讨论了这个想法。Carrie是DFC孩童创意比赛中国区的发起人,长期前往大陆,持续被大陆感动的她与雨筱一拍即合,决定将大陆人在香港和香港人在大陆的故事编纂成册,然后以纸媒的方式出版。

【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被提名人之韩雨筱 | 盛智文为她写下推荐序_第3张图片

关于这本书的初衷,雨筱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分歧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社会没有正确地引导它的民众进行换位思考。现在太多的主流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倾向于激化矛盾双方的愤懑情绪,攻击大于理解,使得本来便不了解彼此文化的矛盾双方更加情绪激化。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能够做成一本实体书,用纸张和书写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放下成见和偏激,而不仅仅是将我们的声音通过网络传播。我希望我们能够将双方群体的故事记录下来,也许通过他们的眼睛,你能了解那个不熟悉的群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在某个角落努力,他们又在哪个角落成功或默默无闻。非常平凡,非常真实,于你于我都一样,是这个社会最本质的模样。”

在筹备的过程中,两支团队的所有人都是在兼职做这件事情,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不光是雨筱,他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感觉到整个人一下子成长了许多。想说的话太多,一本书,真的远远不够。所幸坚持不负众人的的辛苦,雨筱告诉我们,也告诉所有关心、支持、关注这件事的朋友们,“在这个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没有向任何捷径或干扰妥协。从开始到结束,我们都秉承着初衷,一步步走了下来。因此,现在呈现在你们面前的这本书,是我们最初的那个梦想的具化。”
其实他们最终的希望,并不是实体书大卖,而是如果你来到了香港,如果你在香港街头想到了《陆港对话》这本书,希望你不要去书店寻它,而是把寻它的时间和旅店老板聊一聊,和有缘的市民聊一聊,去听听他们的故事,也把你的故事和他们分享。这就是他们的初衷和渴望见到的状况,那就是大家不需要这一本书。

“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可以不再需要我们。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公平地获取,所有的资讯都可以及时送达,所有的对话都可以及时展开。那便是大家不再需要我们的那天,我们期待这样的一天。”

在她前往法国交换的日子里,韩雨筱参与了协助非洲盲童NGO的建设工作。当时她的导师告诉她:“帮助别人远比为那些少数商人的财富而奋斗,来的有意义。希望你也一样喜欢这样的生活。”这句话在李开复的书里得到了共鸣:“想象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这两个世界最大化的不同,便是你人生的意义。”

带着这份意义,即将毕业的她拒绝了高薪且舒适的工作,将继续着她的公益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被提名人之韩雨筱 | 盛智文为她写下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