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4】:人生的逍遥,是看穿名利的本质

道德经【44】:人生的逍遥,是看穿名利的本质_第1张图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一、原文(通行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44】:人生的逍遥,是看穿名利的本质_第2张图片

 二、译文

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亲切?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个更贵重?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样更有害?

过于追逐名利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多地积敛财富必然会损失惨重。 懂得满足,可以免遭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可以免遭危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平安。

三、拓展思考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开篇老子抛出了三个人生追求的问题,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碰到。名声与生命、生命与财富、得到与失去,怎么决择呢?

 “名声、财富、得到”就像钩子上的鱼饵,甚是诱鱼。定力强的鱼一笑而过,定力弱的鱼张口就咬。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名利面前,没有任何免疫力,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以身试法,去得到名利,最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道德经【44】:人生的逍遥,是看穿名利的本质_第3张图片

 关于这三个问题,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进行了论证。

 《道德经》第四十章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到达极点后,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生老病死是道的自然规律,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控制不了。

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名利却是可控的。当名利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损。

 因此,一个人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名利达到极点。在到达极点前,要么主动停止,要么主动减损。否则,“道”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它甚至会要你的命。

 范蠡、张良、郭子仪深知“物壮则老、功成身退”的道理,他们既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又得以善终。 而文种、韩信、年羹尧贪恋功名,虽触及人生的巅峰,却提早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一个人的生命与名利是相反相成的关系。适当的追求名利,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走向人生巅峰。过度的追求名利,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损 ,甚至会危及生命。

 最后,老子给出了三个问题的参考答案: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是“多得”结果;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知止”的结果。

 

道德经【44】:人生的逍遥,是看穿名利的本质_第4张图片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看穿名利的本质,懂得“身重于物”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逍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44】:人生的逍遥,是看穿名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