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苹果没有棱角的时候
当艾维不再留
当创新停住日夜不守
当极简美学化为虚有
我还是不舍和你分手
不舍和你分手
你的LOGO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
自从华为Mate X“左折叠右5G”在2月份的MWC上艳压群芳之后,苹果,成为了我们为数不多的幻想。
出于对乔布斯的迷恋、对苹果的宠溺,即使是自诩为“商人”的库克一而再的唯利是图,我们依旧对他充满了耐心。
不少人以为库克只是太想在乔布斯的阴影之下证明自己,才会财迷心窍把苹果奢侈品化;而如今他还在做一样的事,只不过现在的苹果少了乔布斯的理想主义、又主动清除了乔纳森的极简美学,被商业化裹挟的它已经在工业设计上失控了。
于是,我们看见了三月的柳絮没飞,为了回应股价给股东足够的信心苹果向软,硬件战略重心下调。
九月的伊人也未归,iPhone 11系列固执的停留在4G时代,只有一言难尽的三摄用来回应果粉的期待。
本以为十月份还有一场发布会用来给大家回血,但看着10月28日随风潜入夜的AirPods Pro还是难免有些失望。
苹果的2019就这么被华为按在地上摩擦,没有还手的余地?
或许,还真是如此。
毕竟,苹果屈指可数的伟大创新iMac、iPod、iPhone和iPad都出现在乔布斯时代;但库克时代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小打小闹”的Apple Watch和作为配件的AirPods,它们和iMac、iPod、iPhone、iPad明显不是一个量级。
更危险的是在Apple Watch、AirPods Pro上,苹果没有iOS那样的护城河,库克也没有乔布斯那样的致命魔术;Apple Watch的大健康依旧还未成熟、AirPods Pro在音质上有着致命的弊端。
时至今日,苹果和创新真的就只能体面分手了么?
我们不妨把视线转移到被大家寄予厚望的2020年,比如明年春季的小屏旗舰继承者iPhone SE2和明年秋季的新机iPhone 12。
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预测:其整体外观设计与大部分硬件规格与iPhone 8非常相似主要规格包括A13芯片、3GB LPDDR4X内存、64GB/128GB存储选项,配色有深空灰、白、红可选。
此外,iPhone SE2预计售价399美元(约合2823元)。
报道称,iPhone 12将采用更加锐利、方正的美学理念,传承iPhone 4、iPhone 5的中框设计;虽然无法取消刘海,但会在保持Face ID全部功能的同时,大幅缩减刘海的尺寸。
此外,iPhone 12很有可能是苹果首款四摄手机,包括: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并加入一枚TOF镜头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景深。
郭明錤指出:2020款iPhone将全系支持5G。
iPhone SE2没什么好说的,iPhone 12除了全系5G和摄像头化能拿出手的东西真不多;在华为Mate X折叠、小米MIX Alpha环绕、OPPO和vivo的屏下摄像头面前真的有一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只能期待它在体验上能够有所建树了。
我们不确定iPhone在信号上的硬伤会不会带到5G时代,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还能温水煮青蛙,没有的话那就是拿5G的高速率、低延迟和广连接在开玩笑;你可以信号不好,但你真当人家不要信号。
而且,在手机屏幕都可以做“仰卧起坐”的当下,还痴迷于自家的“上古设计”这种精神真的很难说是固执还是偏执。
如果这些就是2020年苹果最耀眼的创新,那我们也只能敬谢不敏,把“话筒”交给其它竞争者。
虽然我们不清楚华米OV在2020年会有什么大动作?
但可以预知的是它们在折叠、环绕和屏下摄像头上将会有进一步的探索:
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成熟将会消灭镶嵌在全面屏上的“最后一个钉子户”,而它作为基础又可以进一步放大折叠屏和环绕屏的想象力。
而折叠屏在柔性材料升级以后,就可以脱离三星Fold内折、华为Mate外折的局限,开发不同场景下不同的应用形态。
至于环绕屏在屏下摄像头的配合下会爆发出更巨大的潜力,虽然实用性依旧有限,但这不妨碍我们把它移植到其它更大屏幕的电子设备上。
这样一想,戴着红领巾的华米OV是不是有着比iPhone更光明的前途呢?
但换一个思路,苹果的“谨小慎微”也不是毫无道理:当技术层面消耗完供应链的革命性红利、整体市场经历过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不可避免的进入存量时代,我们已然结束了对“乔布斯初号机”的粗放式创新;而现在作为各大厂商的战略要地——升降屏、瀑布屏、折叠屏,以及新近崛起的环绕屏,它们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不同企业的各自为战,很难成为一时之选;就算是iPhone X上的刘海屏,它也只是被其它厂商始乱终弃。
很显然,在手机这片杀红了眼的战场上,我们对“创新”到底是什么已经彻底失去了方向。
而这也是苹果近年来刘海屏、刨丝机、煤气灶、豌豆射手之类“形式追随功能”的迷之设计大行其道的缘故。
当然,以上关于创新的讨论还局限在手机这个小小的框架里,我们的视线放远一点:其实,不只是国产手机,消费电子行业都面临着相似的难题:当曾经的王者威慑不再,新兴的诸侯又一时之间很难接过合法权柄的时候,出于对皇位的觊觎,他们会应接不暇的做出一连串的“小动作”。
也许,这些“小动作”暂时还无法掀起多大的风波,但对于他们来说,有的话不一定能够颠覆,但若没有就一定无法出头;而对于用户来说,不管它们算不算是“创新”,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而这种暂时还无法被称之为“创新”的设计,我们不妨叫它“再设计”。
当创新走入瓶颈,我们一时之间又找不到最好的解决方式,谁说“再设计”就不是最适合的设计呢?
这一点,库克深谙其道,而我们在《第七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上体会尤甚。
①
再设计·联万物
▽
过去三天,第七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如火如荼。
不知有多少人为了一睹国内外工业设计的风采去到了现场,也不知大家在这一场饕餮盛宴中有没有涉猎自己的心仪之物,更不知业内人士又能从这310家全球创新设计机构6000余件设计精品中看透多少工业设计的过去和未来?
我们只知道当苹果无法给世人以惊喜的时候,其它工业设计企业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也许,他们的产品没有苹果那样暴利?
也许,他们的设计没有苹果那样流行?
也许,他们的用户没有苹果那样忠诚?
但那又怎样。
当人们的目光汇聚在几个有限的品牌之上,当整个制造业都被动的向手机产业倾斜;他们在这个领域几乎找不到存在感,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他们依旧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用自己的创意、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理念撑起属于工业设计师的那一片天。
而且,这个世界也不只是非白即黑、不是苹果就是华为的世界。
展会具体是什么情况,想必不用我再赘述;各大参展企业如何秀肌肉,也轮不到我来越俎代庖;作为这场展会钦定的“15家牛逼的设计公司”之一,我们也只当它是一个“美妙的误会”。
上周末六点就开始梳洗、赶着六点四十的第一趟地铁、七点半就开始布置展位、一直到晚上五点半才离开的参展商成员;整整一天,在二十来平空间里一万左右的小碎步,我想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最大的体会就是:用户找产品辛苦、企业找设计辛苦,而设计想要把梦想具现就更是苦上加苦。
当然,用户找产品的时候,主动权在她们那里;除了特别需要的东西,她们的选择范围很广也很任性。
而企业找设计的时候,他们也有主动权;他们需要设计公司三言两语就能展现自己全部的实力,还能为他们的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补充,而这之后如何合作又得另说。
设计公司在这个环节是最尴尬的,他们没有产品的话语权、也没有产品的购买权,他们仅有的就是产品从零到一的“临时设计权”,在这之前之后的产品和他们的关系都不大;更尴尬的地方在于只有产品“临时设计权”的他们还需要主动曝光自己的“设计天赋”,才有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备选项,进而被消费者再次选择;残酷的是只有冲刺到这一步的设计公司,他们所坚守的设计理念才有存在的价值。
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而且,闭门造车也不是一家设计企业的长久之计。
所以这一场《再设计·联万物》的设计盛会自然是从者云集。
在5G即将全面商用之际、在万物互联虎视眈眈之时,在这一场旧设计与新制式狭路相逢的短兵相接中,我们无需把漫步云端的“创新”挂在嘴边,我们却有必要把脚踏实地“再设计”提上议程。
也许,我们没有出席启动仪式上几位领导和嘉宾那样的广阔视野;但站在参展商的位置,对于用户更喜欢什么东西我们的视角似乎更加清晰。
②
时尚(外观)设计
▽
在展会上的十个小时,让一双腿不再属于我的同时,也让我看清了大多数用户都喜欢的首选元素:美。
美,这种感官元素,简直老少咸宜、男女通杀;但不同人群可能对美有着不同的定义,这就需要设计师妙笔生花。
展会上我们带来的是一款智能手环:
为了和其它的同质化产品区别开来,我们用一条直线贯穿首尾将表带与机芯统一起来;并大胆将机芯外置赋予其铝合金外壳,去除无意义的曲面修饰,用重复的切割线分散侧面的厚重感,最大限度保留了整个产品干净优雅的气质。
而这也给了不少参展观众迫不及待想要试戴一番的冲动。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这个产品由于企业方那边出了点问题,展会上的展品只是概念版而不是真机原型;这就导致该产品不能开机、也不宜过度弯折,一度让想要体验的用户未能尽兴。
但这依旧阻碍不了参展观众对它的兴趣。
作为一款展品,它可能有些欠缺;但作为一款概念产品,它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
或许,这一类产品在技术上并没有和同类型产品拉开多大差距,但它却在设计上探讨了不同场景下更多的可能。
也正是这些细节上的设计给产品塑造的独特感让它“美不胜收”。
③
结构(造型)设计
▽
而第二点比较吸睛的特征大概是“奇”。
奇,这种视觉元素,它不像美那么柔和,反倒带有些许的现实扭曲力能够激发用户联想,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展会上我们带来的是一款游戏路由器:
传统路由器都是由若干线条加上一个面的组合形态,而我们则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通过不同线面的排列组合,用一种截然不同的线面构架方式赋予其类生物外形,让它“站”了起来;确定了产品的整体外观之后,我们把接口、按键和散热孔放在了各自最合适的位置,正面仅存的线性指示灯宛如点睛之笔。
独特的造型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参观者比起它的本质功能,更好奇它的是否有着“主观能动性”。
比较遗憾的是作为路由器的它,外面的四根天线和中间两根造型柱都不能移动,毕竟,路由器还是本分一点“易静不易动”的好。
但也不是说这种另辟蹊径的造型设计只有观赏价值,换一个品类,谁说智能音箱、闹钟、咖啡机等就不能“心随意动”?
花同样的钱,在一件产品上找到足够的参与感,让它与众不同;这不正是造型设计的价值么。
也正是这些基础功能之外的“附加值”让它“奇货可居”。
④
交互(未来)设计
▽
第三个可能会有一点门槛,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时间成本去了解一个“陌生”的事物。
而这种陌生一旦与科技挂钩,就表现为具有未来感的“新”。
新,在这里比奇更为高级,也比美更加深刻,它是我们对于未来交互体验探索的一种未完成体,又或者是中间态;所以,它还不能表现出足够的高端和成熟,这也是不少人拒绝它的原因。
展会上我们带来的是一款 AR 眼镜:
作为业界首款配备 Qualcomm 骁龙 835 处理器的增强现实设备,采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全息图形渲染能力让用户可以轻松畅享各种精彩内容;兼顾科技美学和未来感的同时进一步舒缓了佩戴压力,其镜片还可以拆卸便于携带。
作为6000件产品中为数不多的AR设备,在Facebook、微软都搞不定,而苹果又准备大肆入侵的时候拿出自家的AR产品可能确实需要勇气。
但谁规定了AR眼镜就只有把眼镜镜片显示屏化一种方式;虽然我们的AR眼镜整体造型上可能有点奇怪,操作方式也没有想象中的友好,但这种“加入一块中间显示屏减少镜片需求”的设计思路可能更经济实惠。
一旦大家避开了Facebook、微软这种上来就是地狱难度的副本,我们这种折中方式或许能够启发更多玩家进入这个领域加速虚拟现实技术的成长和成熟。
而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材料、技术和设计思维的基础上“继往开来”。
⑤
2020工业设计趋势
▽
在这里我们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苹果明明和这一场工业设计盛会无关,可我们还拿它抛砖引玉的缘故?
这当然是因为曾经一度富集在手机业的创新,正在由于其自身走到瓶颈,主动又或者被动扩散到其它领域。
当然,苹果从来不是创新的鼻祖,它甚至不是手机创新的先驱;2000年1月诺基亚7110就带来了超大屏、2000年3月摩托罗拉A6188触摸屏就支持中文手写输入、2000年12月西门子6688就整合了MP3移动存储功能、2001年8月爱立信T68带来了彩屏、2002年10月诺基亚7650就已经内置摄像头五维摇杆滑盖塞班系统……
严苛一点来说:iPhone也只是一种汇聚各家精粹的“再设计”。
但这不影响乔布斯把工业设计提高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库克更是在乔布斯的基础上把苹果推向了万亿美元市值;虽然库克时代比起工业设计他更注重商业价值,但这也否定不了乔布斯时代他对完美几乎病态的追求。
时至今日,当苹果对创新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更是一度坐视安卓阵营大展拳脚,自家的技术总是到一年半载之后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所谓的“创新”并没有走出乔布斯的“阴影”,但它们已然不在库克的射程之内。
库克时代被曲解为“不一定是改变,而是做得更好”的创新就表现出更大的惰性。
这种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而做出的创新与其说是创新,还不如说是“再设计”,因为它们明显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
但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库克时代的苹果创新太慢,就否定苹果创新的意义;我们也不能因为其它产商的再设计比较早熟,就否定它们存在的价值。
这一类比较早熟的“再设计”,一旦我们在其它行业中找不到像是苹果这种掌握话语权的存在,就必会走向一种“百花齐放”的大创新时代: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在参与创新,虽然这种创新微乎其微、甚至偶尔还会走偏、走向极端,但这依旧是有意义的。
毕竟,试错总比停滞不前更积极。
而这种即将全面爆发的再设计和大创新时代,我们也不是毫无头绪,至少我们能够预判它的以下趋势:
趋势一:设计的两极分化
当创新走到瓶颈,大家都专注于“更美、更奇、更新”的时候,为了让自家的设计更有特色我们必然会走向两个极端:形式追随功能的极简设计和形式追随激情的极致设计。
前者只考虑到了产品的最佳功能表现,后者会更倾向于用户情绪的挖掘。
很难说谁对谁错,只不过是设计思维的侧重点不同。
趋势二:新交互形式探索
设计的两极分化只是大家对于人机交互的不同理解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在浏览、点击和触摸之上我们必会迎来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立体的交互形式。
在这里设计的作用就是更高效的处理人类本能和感知数据,并以更成熟的产品交互体验赢得人心。
新的交互形态下,它会进一步模糊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
趋势三:设计内容服务化
在新一代交互逻辑和交互设备的辅助下,原有的工具会越来越贴近于人,甚至以某种方式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只需要通过语音、手势、表情甚至情绪就能够直接进入数字世界。
这个时候一些辅助性设备就越来越需要在相似的模板之下扩展更多的可能,而这就需要设计慢慢从硬件走向内容和私人性的定制服务。
或许,在未来某一天人类就不再需要做梦这种生理行为,脑联网能够随时随地帮我们补充生物能。
趋势四:个人 IP 的崛起
当然,以上三点可能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而最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设计必然会从规模化的大企业化走向团队化的小作坊、最后乃至个人。
这是因为大数据和AI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企业的风格比较容易会被深度学习“破解”,但有着极强个人风格的设计却有可能因为商业价值有限局限在一小撮特定粉丝内。
而这,就轮到了机器算力和生物智力的最终对决。
不过在整个时代走向大数据和AI化的过程中,个人IP不可能逆势而起,它最后很可能会变成一种类似于粉丝追星的小众文化;而他们设计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算是设计,而是艺术品了。
当然,这是最坏的情况,也是所有创意工作者的隐忧。
也因此面向于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设计趋势目前只有三种:设计的两极分化、新交互形式探索和设计内容服务化。
这里岔开一下话题,苹果向软,可能不只是库克对于商业的妥协,很可能是库克更早看到了一个更加悲观的未来:在未来AI横行的大时代,这种只需要输入需求和目的就可以极大省略过程的“比特生物”乃至“量子生物”很可能会取代现有的设计。
苹果并不是不识时务,它就是太识时务了才会选择与创新切割。
但这毕竟只是猜测,AI真的要取代设计这一类创意工种的时候,它离意识觉醒也就不远了。
所以,在AI向工业设计领域伸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抵制它们的到来;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未来工业设计师的定位,我们要把AI驯化成为工具,而不是成为它的傀儡。
而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设计,跳出“再设计”的怪圈给AI一套“合法”的皮囊和逻辑。
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不懂代码和AI,但我们一定要懂人机交互和机器学习。
PS:部分图片来自于@Ben Fearn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