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无知的游历》

1

陈丹青说,人向往某地某国,或凭空神游,或亲履斯土,各是各的经验,此或许人会写游记,此也何以我总不愿读游记,然而我竟写了。好的游记该怎样写法呢?

《无知的游历》,是他的三篇游记,2009年至2011年为《华夏地理》杂志的特稿结成集。

我并不爱看游记类的书籍,把一个地方用笔呈现,除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还有知识,感性,直觉,阅历,洞察力,表达力,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而这些对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

用编辑叶南的话来说,从熟视之物看出新意,从平凡之事看到美,从混沌中看见秩序,从无情中写出有情,游记,是考验观察和见地的文体。

无知而游历,并非无知而游历。这本书吸引我的,一个原因是陈丹青;另外一个原因,游历的胜境,异国的经历,鸟儿啄走早餐,那原本是你自己的事情,当你讲给我听,我感受到你彼时彼地的那份真意。

2

陈丹青的文字,有巨大的张力。

“教堂的尖顶或圆顶不是句号,不是终结,而是引视线指向天际,为无形的上升感与消失感,赋予有形。”

“礁石,海的白沫,三两渔船,沿海无人,还没瞧见一根希腊石柱,我已驰入时光深处,至少两千年前。”

景物应该怎么写?你眼里的斜阳,你脚下的草地,年代久远的斑驳的建筑,多少人在此前驻足停留,或沉思,或凭吊,或赏看,或感悟,或引发念想。眼前断壁残桓耸立的石柱,在你的脑子里可能已经汇集了千军万马,又如喜剧的开场白。大幕拉开,陌生带来想象,想象最美。

山水、雕刻、建筑、艺术……人们用有形的物来表达想象和美。在时间的长河,用沉默的姿态,迎着日出日落,沧海桑田。

以不变,应万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并非《无知的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