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部分,全程无感。我未能理解杨先生走在人生边缘的那些感悟,她的回答更多是发散式的探寻,书中,杨先生提出了对于鬼怪、“命”是否存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的疑问,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一直未能给出明确的观点,不经略感失望。
转念一想,如此抱着“寻求直接答案”打开一本书的懒惰心理,着实不好。
1、不是命运不同,是选择不同
任何问题都需要放在时代和情境下看,书中那些鬼怪,是人死后的灵魂,也是时代笼罩的阴霾,在杨先生和钱老经历的岁月中,有很多面对时代的无能为力,人的命运并非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现今,我们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自我意志变得越发突出而重要——不是Fate不同,而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最近北京的房价又涨了,朋友圈里又开始弥漫着各种“逃离北京”的焦躁、失望和恐慌,某些大号还举着大旗喊“现在的北京,完全摆出了势利鬼的嘴脸。”
Oh,honey~难道你不知道,北京也好,上海也罢,哪怕是曾经的长安、金陵,从来都是势利鬼吗?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冷酷,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好也就好在它足够冷酷,哪怕你长成怪咖,依旧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落,所有人都忙忙碌碌,无暇顾及你的痛苦和欢愉。
小城镇有小城镇的苦恼。比如,我的家乡在浙江一个排名70的“全国百强县”,经济富足、物产富饶、环境舒适、百姓勤劳,我的很多朋友、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生活,家里可以协助配置豪车、豪宅,谁听谁羡慕。
你选择去哪儿?
选择留在大城市,就选择了同2200万人口间的资源争夺、无休止的雾霾,上班一小时起步价,生病一个月也排不到病床,没有户口难死人。
选择回到了小县城,就选择了红白喜事至少“1000元“起的人情债、是28岁仍不结婚被当成笑话的压力,是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世俗眼光。
2、选择=评估风险-做出决定-承担后果
什么是选择呢?
选择=评估风险→做出决定→承担后果。
要强调一下,这里我指的是个体的思考、决定与行动,而非指社会、政治、自然的选择。北京的房价,我也是看不懂。
一个人做什么样的决定,做了决定后是否感到幸福,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思考能力”“价值观”有关。
【风险承受能力】
有人天生喜爱冒险,有人天生倾向安定,能多大程度上承受风险,除了内在的意志支持,就是物质保障。手握1000万走进中介的土豪,面对一套房从700w变到了750w,和手里只有500w的人,心境自然不同。
提升承受能力,有两条路,要么变强,要么变有钱。
【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不是我“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吃什么”,而是看待问题背后逻辑和价值观。
——上哪个大学?是因为父母建议挺正确,还是我自己看中了它的特质,对未来目标的帮助?
——留在哪个城市?是因为很多人都留下来了,还是因为我有自己的理由?
——读哪本书?是看书单上都在推荐,还是因为自己成长目标实现的需要?
知乎上有人问“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我认为,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是的!但放到个体身上,不一定。
在个体层面,真正透支创造力和生活品质的,是懒散、逃避、借口、抱怨,是超出能力和经济范畴的个人预期。
多读书、多经历,是愚钝的我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变聪明”的方式了。
【价值观】
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从来不决定命运,决定命运的是价值观,以及价值观下做出的种种行动。
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你认为什么最重要”。
当你认为稳定最重要,就不要抱怨国企或事业单位的薪资太低、缺乏发展空间;
当你认为发展最重要,所以会断然放弃安定,选择他人眼中不理性的冒险;
当你认为高薪最重要,所以觉得出差、加班都是可以忍受的代价……
价值观深深掩藏在每个人的“冰山下”,它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浮出水面冒个泡
——父母、亲人无法选择,但我们完全有权力挑选自己的伴侣,为爱情负责;
——童年的创伤或许无法抹去,但我们可以不再让悲伤往下一代延续;
——各种节假日的习俗或许无法避开,但腰围是自己对吃下的每一口食物的慎重。
既然自己选择,就没有所谓“将就”,长期能忍受的将就,明明就是本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