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已经“失控”了,代码会“失控”吗?

最近我在看凯文凯利的《失控》,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

蜂群效应

一只单独的蜜蜂,它的生存和运动是没有任何规律。但是当很多的蜜蜂组成了蜂群之后,他们的生存和运动就有了规律,并且能做到单独的蜜蜂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个单个的个体,组成群体之后,群体的行为方式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现象,个体的数量增加,到变成一个群体,会出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涌现”的现象。比如电脑加电脑……加电脑,最终形成的并不是N个电脑,而是变成了一个网络系统。

群体所能做的事情,往往和个体所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公司是由一个个的人所组成的,公司通过把人组合起来,做出产品,进行营销,最后把产品卖出去。但是个人却没有办法把公司所能做的事情全部做下来,甚至其中的一个点的结果,都做不出来。因为即使要做一个产品,也是有一个团队一起合力完成。

我们无法通过个体的行为,去预测群体的行为。个体同样也无法控制群体的行为。低层级是无法推测高层级的复杂性的。就像没有办法仅仅通过一个员工,来预测他的公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群体的行为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产生的,而不是由一个中央的指令去控制的。

自私的基因

一个个基因片段,是一个个有机化学分子。这些有机化学分子,通过互相之间的组合,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物体特征。比如锋利的牙齿,长长的角,发达的肢体肌肉。而能生存下来的物种,都是由于这个基因组和另外一个基因组,匹配出了具有优势的生存能力。比如狮子锋利的牙齿和他发达的四肢肌肉,就非常有利于捕食。如果给它不锋利的牙齿,但是给他一对长长的角,那么它就失去了捕食能力,最终就会被大自然所淘汰。

为什么说基因是自私的?其实从基因分子角度来讲,生物只是基因生存的一个载体,只要生物繁殖出了下一代,那么这个生物的基因就被传播下去了,那么父代生物就完成了基因的传承。比如我们人类已经传承了几百几千代了,但是适合人类生存的那些基因组合,比如表达出复杂眼球结构的基因,表达出灵活手指的基因,则一直都被传承了下来。也就是说,基因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暂时的组合成了生物体。

为什么现代的人明知道肥胖对自己的健康不利,但是还是忍不住会吃很多甜食?因为在远古时代的人类,没有现代社会那么丰厚的物质,只有那些拥有可以表达“喜欢碳水化合物”基因的人,才能生存下来,那些不喜欢碳水化合物的人都被淘汰了。我们现代人身上,依然保留着那些可以表达“喜欢碳水化合物”的基因,所以即使我们知道吃甜食会胖,会不利于我们健康,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忍不住。

但还是有很多人能忍住少吃甜食,因为由于人身上的基因组合提别多,以至于这些基因产生了“蜂群效应”的涌现,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自我意识,其实就是大脑的新皮层(主管大脑逻辑思考的那部分)。基因虽然让我们多吃点甜食,但是基因对人体的自我意识,已经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的,那些坚持健身、跑步的人,已经不受基因想要吃甜食的控制了。

代码和基因的关系

相互适合生存的基因匹配起来,形成了生物体。虽然生物体是基因的暂存体,但是基因对人类的自我意识已经失控了。那么软件呢?其实软件也就是由一段段代码所组成的、适合自己生存的载体。由于这些代码的组合,形成了一些非常强大自我生存能力的程序,那么这些在优质程序里的代码就被传承了下来。当然,它们能够生存下来的条件是能够很好的帮助人类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

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的基因,最终由于组成了过度复杂的生物,从而对生物体本身失去了控制。那么原本人类编写的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的代码,最终也可能组成过度复杂算法,最终使得人类对这些算法失去控制。

基因=代码;基因组=算法;那些优质的、生存下来的算法,所组成的简单人工智能程序,最后就有可能因为算法的过度自我复杂化之后,让那些简单人工智能最终变成失控的人工智能。毕竟无意识的化学分子最终组合成了失控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类,那么那些无意识的代码最终组合成失控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毕竟一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化学分子,一个是虚拟存在的代码。最终能不能出现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呢?在留言中说说你的想法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因已经“失控”了,代码会“失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