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百年——20161123老书新读《跌荡一百年》

跌荡百年——20161123老书新读《跌荡一百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此篇写于2009-12-23

文字,若能让人热血沸腾,一定是有魔力的。而有关历史的文字,与历史一样,不应该冰冷,却也不应该过于火热,而是有着常人的体温,常人的冷静,这样,才会让人寻找到真实的入口。

这是展读吴晓波《跌荡一百年》给我的直接观感。

这样的文字,总是让人沉静,促人深思。

正如作者所坦陈,他想做的,是重新估计中国企业家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对一个长期被漠视甚至妖魔化的阶层进行新的观察。

史海茫茫,中国企业史在传承上支离破碎,几乎无传统可言,像一张被一次次粗暴撕裂的地图,一切都混乱不堪,某些篇幅遗失了,显得残缺不全。是啊,一百年后,我们已经找不到曾国藩当年的安庆兵工厂、左宗棠的福建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当年的江南造船总局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展区。南通的张謇和他的大生集团,只在桨声灯影的濠河之畔,让人回忆当年的历史烟云。集美小镇,陈嘉庚的故事,更像碧空尽头的孤帆远影。

可还有人记得盐业大王范旭东?沪上风光的调停人虞洽卿?中国最大银行的领导者张公权?写下《盛世危言》的买办郑观应?瘦小却猛如虎的中国船王卢作孚?还有人记得盛怀宣、周学熙吗?胡雪岩、宋子文的故事,是不是也只在轶闻里,呈现其人性的光芒?

企业家在历史进程中的形象,竟是如此暧昧而模糊,国运衰竭的时代,他们从来不乏报国热诚,商业智慧和长期的实务浸淫让他们往往具有比政治家、革命家更现实的立足和眼光,即便面临绝境,他们仍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实现尽可能的和平和进步。但他们也有软弱的一面,始终难以处理与强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太多的弄巧成拙,鞠躬尽瘁,太多的殚精竭虑、无力回天。这个阶层,在社会变革中所承担的角色,总是无比尴尬,从根本上,他们仿佛一个失去了主心骨的阶层,又或者,是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让人欷歔不已。

作者援引了一个身边的例子,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企业家们再次成为一个不知如何自处的群体。几乎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包括面对镜头流泪的路人甲或路人乙,都成了英雄,唯独收到攻击和谴责的,是企业家,尽管从数据上看,他们的捐款达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民众对企业界的恶评和不宽恕,在地震中达到了极致,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无奸不商”的思维与评价模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民众与财富阶层的情绪对立与价值观的冲突,对社会变革的方向将极大地模糊化,同时将造成致命的伤害。

化石残存,商脉已断。如堰塞多年的运河,可否清淤接续?中国百年历史,其实是关于革命和改良的选择。而通过对企业家阶层的历史作用的还原和解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中国社会进步的某些逻辑。离我们更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也让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完全可以不经由社会和政治革命的途径来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而下卷的时间跨度是1938-1977. 特别是解放后的这三十年,那濒临疯狂、丧失理性的群体意识,让人不禁颤栗——曾经遭遇过那段千疮百孔的,是我们的祖辈、父辈,是我们热爱的祖国。

很多历史真相,唯有在一定距离的后望中,才会显得略为清晰。这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缺陷,也是人性的缺陷。中国的商业历史,是不押韵的,粗糙而缺少修饰,像极了坎坷而迷茫的人生。作者倾其热血和才华,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正在门外砸响门环的陌生人,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

所以,清醒的文字,有可能具有超越其本身的能量,同样,具有魔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跌荡百年——20161123老书新读《跌荡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