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5月1日起将全面推开营改增的试点行业,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房地产营改增终于落地了。对于绝大多数二手房交易的税费来说只减不增,无疑是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利好消息,这也是为了贯彻房产去库存方针的又一剂强心针。
去谁的库存?
纵观去库存运动从开始至今,中央出台的大大小小政策,包括即将实行的营改增,无出其右的对一线城市实行了双重标准。
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受到土地面积、人口基数、老城区高额改造费用等因素的影响,新增房屋数量在逐年减少,然而一线城市对于房子的需求却一直居高不下,库存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并不是事儿。而二三线城市受到一线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大量人口流入一线城市,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减缓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速度,房屋的需求量因此受到了影响。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房子已经超越了其居住的本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金融投资品,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房子卖掉用来投资一线城市,如此一来一线城市的房价就会越炒越高,二三线城市的库存会越积越多。
近年来随着一线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下降、贫富差距拉大、教育资源地区差异化明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城市地区之间的发展、贫富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如果不加以控制,马太效应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国家的健康发展。
然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口,将一线城市的人口分流出去。通过户籍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长久来看,户籍制度反而会加剧城市间的差异化。如何让外来人口知难而退,中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房子便成了整个事件的关键点。
通过正面刺激二三线城市和侧面限制一线城市的方法,使一线城市楼市降温,从而刺激二三线城市的交易。事实也证实了政策的偏向,上海调控楼市出台“沪九条”,深圳出台贷款首付比例最低为4成,北京对二手房市场进行专项检查,并且上海,深圳都抬高了购房门槛。所谓的去库存实质上是去二三线城市的库存。
“回家吧,孩子,这里不适合你”
你不真正的去库存
2月初,央行联合银监会发文下调不限购城市购房首付比例。其中,首套房的首付比例原则上最低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打响了去库存运动开年的第一枪。当月,上海房价一夜之间天昏地暗,一波上涨浪潮由此波及到全国范围。
受到此次去二三线库存政策的中心思想启发,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线城市不免会沦为二三线城市的垫脚石,各种限购政策的出台已是迟早的事。很多目前拥有购房资格的人可能在政策出台后便会失去购房的资格,加之政策之后房价的增值空间可能会更大,此时不买更待何时?商家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坐地起价,造成上海忽然之间有价无市的局面,当然不排除链家事件的导火索,也不排除商家雇佣托儿制造房源被疯抢的假象,越是被疯抢就越是有人买。
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追涨杀跌的心理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阐释,炒房其实就是购房者心甘情愿配合售房者演的一出对手戏罢了。
“好消息!江南皮革厂倒闭,跳楼价大甩卖,两块钱你买不到吃亏,买不到上当,省钱就是赚钱,抢到就是赚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才是人们所熟知的去库存方式,但是上述口号并不适用于房地产行业,面对一晚涨十万的行情,同为去库存,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其实去库存和涨价并不矛盾,人们常常被大街上的清仓广告灌输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去库存等于清仓大甩卖。实则不然,这其中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需求,有可能大街上的东西并不是强需求,并且还有替代品,降价销售还会给人一种劣质的感觉,而房子在有家文化的中国人心中是刚需,是不可替代的。
虽然政府鼓励商家降价销售,也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房产交易过程中的赋税,给老百姓打了九九折,但是在生意人看来,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这样做只会是利益的放大而已。
但是这个刚需却在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截至2014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7亿。据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成为世界上老年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如果你是单传,那么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房子以后就都是你的了,可以自住也可以卖掉,总之房子对你来说已不是人生中最关心的事情了。计划生育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进而对房子的需求也会慢慢减弱,唯一可能上升的只有改善性住宅的需求。
只要有人就有楼市,看看鄂尔多斯就知道了。政府深知这其中的道理,这也是政府着急开放二胎的原因,二胎不仅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各方面需求都会或多或少的增加,尤其是改善性住宅的需求,而且从长远考虑也是对房地产行业的一个拯救措施。
“要想楼市去库存,多生孩子少盖房”
降价?别闹
降?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的一个打击,目前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有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关联着60%的实体经济产业,关联着60%左右的银行资产负债,房产占我国民众财产总额的60%以上(北京为83.8%),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贡献了GDP增长的16%。
降?来看看这其中的博弈。政府、银行、商家等有关部门每年能从房地产行业获得巨大的利润,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他们来说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已经贷款买到房的人,便如挤公交车现象一样,没上车的喊着,往里走走,上车的喊道,上不去了已经满了。唯有没上车的想房子降,而没上车的还有几个怕下班车比这班车还挤,爬到车顶也要上车,还有部分一看房价降了几千就一拥而上,再次将价格拉升,真正耐得住寂寞等待抄底的人少之又少,这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不仅要经得住下跌假象的诱惑和踏空的风险,还要经得住七大姑八大姨的闲言碎语。对弈双方的实力相较,结果已然明了。
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买了,怕房价会跌,成功接盘。不买,怕房价还会涨,以后买要花更多的钱。在这样一个纠结的心理下,总会出现这样的一波群体来推波助澜,他们不畏套牢的风险,不顾众人的阻拦,身先士卒,首当其冲,面对飞起的房价,毅然决然的签下了这一纸纸的房契。中国是一个从众心理极强的国家,在潮流的推动下会使人丧失理智,还记得当年大妈抢购的黄金吗?
面对犹豫一夜涨十万的房价,面对家人的围追堵截,进退两难之时,最终还是败给了中国的优良传统,硬着头皮,哪怕是背负大半辈子的债也要上,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人生不再是为自己而活。
匆匆那年究竟去了多少库存房价始终在增长,可惜没有人能逃脱现实的魔掌,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如今却献身楼市的繁华,谨以此文纪念遭受楼市荼毒的青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