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

声明:本文摘抄至易仁永澄的博文,易仁永澄老师是我在个人成长路上真正的启蒙老师。在跟随永澄老师的两个月以来,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指数蹭蹭往上升,很感恩永澄老师给我带来的变化。
资源:易仁永澄老大的博客网站,http://blog.hiddenwangcc.com
原文链接: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813
博文名称:本文来自关于习惯管理习惯及构建实践的系列文章,共4篇。
摘抄目的:对坚持有更深的理解,并在未来生活中去使用和应用,期望能够构建出自己的语言库。
引用格式中的段落是,读完原文后自己的困惑,后续会进一步整理与博文原作者易仁永澄老师去请教和澄清。

一、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1——从本质看问题
无论是习惯还是习惯化,其实都是行为或者行为结果。行为本身可以按照有意识和无意识划分,行为的结果其实都在满足需求(�本质是缓解认知紧张,具体详见《思考,快与慢》)、实现动机,同时会对诱发需求的触发器有强化和弱化的作用
完成循环过程,这个人会持续积累触发器的敏感度,并让自己持续成为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至于如何改进呢,就是从这个循环中找薄弱点,找信念问题、认知问题之后,重调这个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最终改进情绪。
be accustomed to:形容词,指的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而适应,并产生行为惯性。
habit:名词,指的是自己所具有思维、行为方式。
以上三者是最常见的习惯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问题界定,讨论的是:范围问题)。那作为个人成长来说,我们通常关注的就两个部分:habit 和 be accustomed to,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前者称为习惯,后者称为习惯化(化:成为XXX的样子,习惯化:成为了习惯的样子),这个区分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在一开始讨论清楚范围和区别,后续内容很容易混淆。
既然范围已经界定清晰,那下面就要讨论本质问题了。来看看习惯和习惯化的共性吧:习惯是思维和行为方式,任何一种方式的形成和固化,都需要持续的行动实践之后形成的结果;习惯化也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行为惯性,所以,两者之间的共性就是行为之后的结果。因此,可以推论出,习惯(广义)的本质是一种人类行为方式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有了固定的状态
系统就是黑盒子,考虑的是输入和输出,那么一个习惯管理系统要搞定什么问题呢?究竟输入、输出什么呢?我直接给出答案:

输入端:一个期待通过养成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
输出端:一个拥有良好习惯、让行为习惯化的能力以及持续强化习惯的人。
这里,我先不解释这其中的细节概念,只要理解就可以了:通过一个这样的习惯系统就能够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在想养成习惯的时候坚持、在需要弹性的时候灵活、不再困扰在习惯各种失败的问题中、持续将好习惯积累并为成长提供基础保障,这就是习惯管理系统。

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_第1张图片
人类行为本质模型@易仁永澄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796
【别人一提建议就暴怒:从TMBRT循环中找出薄弱点,找出信念问题认知问题,重调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最终改进情绪。 】老大,你看我下面的这些理解对吗?
针对别人一提建议就暴怒,这个循环中,其中的信念问题、认知问题是什么呢? 这里的错误信念和认知是:我一暴怒就能把别人吓跑,小我就能不受伤害,我就可以受到保护。
那么调整这个节点,就是调整错误信念和认知:暴怒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并不能让我成长,我可以用双赢思维来想想看,究竟怎样做,会对我的成长更有利。。。这样的信念和认知的转变,自然会调动起理性我去支撑自己接下来的行为,从而避免被暴怒的情绪裹挟。
所以【从TMBRT循环中找出薄弱点,找出信念问题认知问题,重调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最终改进情绪。 】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从TMBRT循环中找出薄弱点,找出信念问题认知问题,先去修正错误信念和认知,再接着重调循环的具体节点的内容,最终改进情绪。 】
请老大,看看以上这样的解释是否正确?

二、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2——究竟习惯是什么?
定义不清而带来的后续困扰是成长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讨论任何一个问题之前,必须要认真澄清定义和概念,这样不至于在讨论的过程中扩展范围、偷换概念,最后弄得鸡同鸭讲、效率降低
问问您的感受,这个定义对您来说的价值是什么?
对于习惯的定义不能仅仅从表层出发,必须说明它的价值,也就是它(根据第一篇的范围界定,我们不讨论风俗习惯,这个前提不要忘记)的作用是什么。因此,习惯定义的思路应该是:表层界定+价值意义。

请您对筷子进行定义。哦,筷子啊,就是使用木质、塑料、金属等材质做成的两根条状物。
这种定义的价值非常低,仅仅从很表层给出了解释而已,【对事物价值的描述】基本忽略了。还是用筷子来理解所谓事物价值,也就是筷子的用法,应该在上述定义后面增加:"使用条状物可以利于固态食物夹取以便于进食"。(请忽略我这奇怪定义本身的严谨性,该例子仅用来类比"对事物价值的描述"的重要性。)

这就是意义层面的本质意义和二级推演体系的感觉,这也就是枝叶和本质导向的最大区别,关于习惯的意义,每个人都能说一大堆出来,【能说出来和精准地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板砖博士有句话影响我很深:"如果无法用精准的一句话描述你要讨论的对象,只能说明你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弄懂。"那究竟要如何找寻习惯的本质意义呢?思路究竟在哪里?
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多说一句,什么是定义呢?它是一种对事物描述的不冗余的核心词汇组合,定义中的每个词都是关键词,多一个多余,少一个不足!建议,把习惯的定义还是澄清并记牢。
"如果无法用精准的一句话描述你要讨论的对象,只能说明你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弄懂。

为什么要建立一个个人wiki库,就是要对你经常遇到的词汇进行定义

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_第2张图片
个人成长模型@易仁永澄.png

我在《用抓手思维重新进行自我升级》中提过,对一个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分为6个不同的层级,如果我们期待从“使用”层次提升到“应用”层次,那么,最开始就要澄清概念和明确意义,这是一切一切认真、扎实做事的先决条件。如果嫌烦嫌累,那就停留在“使用”层就好了,参加海比特训练营就可以达到这个层次,自己的水平也能提升啊~可是我们不是那种愿意停留在原地,等待别人随意超越自己的人,所以,请认真理解我的思路,分析整个研究过程。

老大,有一个疑惑:在文中,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799 老大以“表层界定+价值意义”的方式给出了【习惯的定义: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可是在海比特的课件中显示:【习惯的定义:习惯的定义,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这里老大给出的定义,为什么只涵盖了习惯的价值意义,而没有包含习惯的“ 表层界定”呢?
请老大帮助解释一下。求解~

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_第3张图片
学科学习的最小模型@易仁永澄 from @阳志平

三、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3——习惯的层次及特质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807
越是理论的部分,越是要投入时间、精力、资源去将其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往下推进、高效推进,其实,学习理论是一种投资行为。

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这句话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机制,习惯是促进个人成长的一种机制。
面对问题时先去界定问题,这个习惯帮我摆脱了习惯的困扰。所以,只要是遇到了问题、困扰,我就会立刻向自己提问:“永澄,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问题就可以得到推进和解决。我这里用了“只要……就……”,充分说明:这个习惯就是我的一种长效机制。

我还在某个阶段拥有不同的习惯,比如在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调整一下让自己早睡(不是有的朋友所说的:养成每天早睡的习惯),偶尔会持续去健身(也不是每天健身的习惯),一段时间会连续书写(更不是每天500字的习惯)。这些让我自己可以自己调整自己的手段(也是很多人嘴里所提到的好习惯),我觉得只能算是“短效机制”的一种吧。
这些习惯,有的立刻可以执行但是仿佛意义不清,有的非常有力量但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比如说养成感恩的好习惯)。想想看,这里明显的不同如果不能澄清,那必然会在习惯管理中遇到困扰和问题。

用概念化的方式澄清
左右两侧的习惯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对比之后会发现:左侧的习惯更表面一些,感觉像是一些任务安排、目标达成的要求;
右侧的习惯更走向核心,它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素养、才干、本质。为了更好地澄清这些差异,我采用概念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我引入了两个概念:元习惯和表层习惯。来看看它的定义和特点:

元习惯,也可以叫做核习惯。它是对一个人的素养、才干、品质的描述。元习惯非常重要,它支撑着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表层习惯。它是某个个体在一个阶段中通过持续行动、训练而让自己产生具有一定惯性的行为方式。根据阶段的不同,表层习惯可能会被强化或者取消。
它们彼此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元习惯可以对应个很多表层习惯,一个表层习惯中也可以体现出很多元习惯。这个概念十分重要,将在未来的“习惯养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_第4张图片
元习惯-表层习惯:@多对多关系

您平时所说的习惯,对应到这两个概念中,到底是元习惯还是表层习惯?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习惯和表层习惯,并在未来的习惯养成中真正体现指导价值和意义,现在尝试增加新的思维工具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深入理解。来设置一个这样的限定条件:我们把养成之后很难改掉(除非极端情况:失忆……)的习惯来定义为习惯,如果是养成之后却很容易中断或终止的习惯定义为习惯化。“化”这个字的意思是“变成……的样子”,比如模块化、流程化、美化。那么,【习惯化就是变成习惯的样子】。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习惯。
只有元习惯才是真正的习惯,表层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化。比如说“每天写一篇博客”、“每天晨跑10公里”等等所谓的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化,只有可以持久养成的元习惯,才是真正的习惯。这个观点一出,会给很多人带来冲击,【自己所谓的养成习惯原来仅仅是让行为习惯化而已,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围绕着元习惯来考虑】(这个部分的内容深度很深,我会在“习惯养成”的文章中详细说明,这里必须先打个预防针,习惯养成中的“养成”,也是需要特别定义的。)不过,即便是有所冲击,我也必须把这个观点摆明,否则,在未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会遇到巨大的冲击和风险。
所谓的“化”就是变成……的样子,那么【习惯化就是让……变成习惯的样子,】例如是让X变成习惯的样子。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名词:改变阻力,定义方式为:【当X变成习惯的样子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总成本。如果投入的总成本很高,则称为改变阻力很大,反之则称为改变阻力很小。】好了,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得到:习惯、习惯化、改变阻力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习惯之间整体关系了!

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_第5张图片
习惯-习惯化:@元习惯-表层习惯 :@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身体习惯

总结一下:人人都期待养成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有元习惯和表层习惯之分,而这个期待背后都是希望得到元习惯。因为元习惯是本质、元习惯是真正的习惯,表层习惯只是看起来像习惯而已!不研究习惯理论的人,通常会将习惯分为三大类:行为习惯、身体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三大类和元习惯与表层习惯的对应方式是:行为习惯就是一种行为的惯性,它可以中断也可以重新再启动,这是一种典型的表层习惯;思维习惯就是元习惯的一种,一旦形成了思维习惯就非常难以改变;而身体习惯处于两者之间,可以作为元习惯也可以作为表层习惯,要按照具体情况分析而定。
重点提炼如下:

习惯分为元习惯和表层习惯,元习惯才是真正的习惯,而表层习惯只是一种习惯化(让行为产生惯性,感觉像习惯一样);
元习惯和表层习惯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人们期待拥有好习惯,根本上是期待拥有元习惯;
拥有元习惯之后,该习惯很难改变;
元习惯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持续实践可以让该个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才干(在我的微信公众号输入:才干,可以找到才干列表)、素养等……
分类是管理学的基础,分类和分层对于管理效果而言意义重大(具体见《管理效果公式及精进》),这个意义在下一篇《习惯养成的定义和规律》中可见一斑:如果懂得习惯分层,可以将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风险至少降低80%!很难再出现“定下要养成的好习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希望您务必认真阅读,理解其中每一个点的意义、概念的对应,帮助自己走到更远。
本文结束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请思考后在文章后回复:
元习惯有哪些?
元习惯和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的文章一环套一环,好像推理小说欲罢不能,一个疑问解决了,又冒出了几个新的疑问,一种等着连载故事的心态都出来了。
看完这篇文章感觉更清晰了些。同时新的不解又出来了。
元习惯有:本质导向、刻意训练、double check、少就是多、开放、自我觉察……
元习惯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元习惯是一种思维模式,而能力是思维模式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能力是元习惯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元习惯是因,能力是果。
疑问:
1、元习惯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元习惯,比如被害者思维、以己为中心、情绪为先、只往前看等等?
2、元习惯与表层习惯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如何影响的呢?
3、我们说一段时间只养成一个习惯,是不是指只养成一个元习惯?如果是的话,那在这段时间内变动表层习惯会有影响吗?是不是只要克服改变阻力就会对元习惯有积累,而不用在意某个表层习惯单个本身持续的时间,还是说至少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表层习惯养成周期(1月、半年?)才能更全面的感知改变的阻力,这样对元习惯的积累才是更有效的方式?元习惯积累的最小周期是多长?最有效的积累周期是多长?
(这第3点疑问我是基于2个认知:一个是元习惯是由表层习惯来建立的;另一个是元习惯的积累可能呈现台阶状,如果没有一次积累到一定的量,就无法上一个台阶。不知道认知对不对?)
4、如果想让元习惯能展现出能力的状况来,是否需要将元习惯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就好比量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发质变一样。
————@风雨阳光

  • 这几个疑问很棒啊!尝试着交流一下:
  1. 坏习惯是习惯么?这就要看我们怎么定义习惯了,如果说是个人成长的机制,那坏习惯就不是习惯。但是必然有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不好的元习惯。理解要表达的意思就好了。
  2. 关于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在后续的“习惯养成”中提到的内容,这里特地留下悬念。
  3. 依然是习惯养成问题,这个问题我先不解答,因为你对“习惯养成”的本质都不清楚,可能就无法讨论下去啦。后面再说,这个话题先带着,一起往前走!
  4. 只要做到成果导向,能力就会体现出来。
    ————易仁永澄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807 老师,这句话我有两个困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习惯和表层习惯,并在未来的习惯养成中真正体现指导价值和意义,现在尝试增加新的思维工具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深入理解。来设置一个这样的限定条件:我们把养成之后很难改掉(除非极端情况:失忆……)的习惯来定义为习惯,如果是养成之后却很容易中断或终止的习惯定义为习惯化。】
①【现在尝试增加新的思维工具从另一角度入手深入理解】,尝试增加新的思维工具,这个新的思维工具是指什么?
②【来设置一个这样的限定条件】,为什么是“要增加一个 ‘设置限定条件’ ” 的方式去界定习惯和习惯化?这个增加 “限定条件的设置” 是你上文中 “新的思维工具”应用的一个体现吗?

四、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4——习惯养成的本质是什么
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813
在习惯养成中不断挣扎、反复重启、反复挫败,我想我必须要说清楚:习惯养成究竟是什么,习惯不同的话养成规律能是一样么?
在澄清了习惯的定义、明确了习惯的层次和特征之后,“一个思维习惯的固化”和“一个行为惯性的形成”之间难道用同样的方法论就可以解决么?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啊!
如果我们对于一个概念的解释忽然抓不到重点,那究竟是什么原因?

原来“习惯养成不就是……”的浅显的理解不足以解释“习惯养成”的时候,我们就真的应该拥有一些思路了!
这个思路是:从习惯看习惯养成。在第二篇《习惯究竟是什么》中,得到了习惯的最后定义: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所以,我们可以将习惯理解为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机制,再简化地说:习惯是一种机制。那么,习惯养成就是一种机制的养成,而通常我们不会说机制是养成的,而是构建一种机制,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习惯养成的本质是机制构建的一种方式。站在这个本质定义上按照极端思考法,我们通常说的习惯养成有两种极端情况:
完全不知道习惯养成是什么。糊里糊涂地做着自己认为的习惯养成,可能很偶然地对机制的构建很有帮助,但是,更多的依然是一次次的失败。
完全清楚习惯养成是什么。明白任何一种机制构建方式,是需要澄清概念定义、明确意义价值目的、设定有效目标、提前防范风险、制定弹性计划、定期跟踪评估调整、最终取得成果。这种方式,成功率极高(除非环境突变和系统性风险问题)。
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朋友,基本上都停留在2-3分的水平,少有几个人可以在8分状态,基本没有达到10分状态的,因为10分不仅仅需要了解习惯,还需要掌握成长阶段、目标设定、项目管理、问题处理、情绪管理等系列技能。我有个不自量力的期待,我想要用海比特训练营让参与者都去往8分的水平,让每一次的习惯养成价值更高!
打破你的错误思维

正式开始之前,我想插入一个内容,将很多朋友的思维方式调整一下,请注意这两个问题:

既然习惯的本质是一种机制,那么成长的机制都是习惯么?
既然习惯养成的本质是构建机制的过程,那么构建机制的过程都是习惯养成么?
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虽然它仅仅是逻辑上最简单的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因为根本就不去思考而犯错误。


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_第6张图片
习惯-习惯养成:@机制-构建机制的过程

从图中明显看出:习惯是个人成长保障和加速机制的一种,习惯养成也是构建机制方式的一种,这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看上去是不是很简单的关系?可是,事实上正是这样简单的关系无法弄清楚,导致各种幺蛾子产生。
我们以“习惯养成”和“构建机制的方式”为例,看看常见的问题:
很多人期待改掉坏习惯,然后非要用使用“习惯养成”的方式来改掉
很多人明明要增加知识,应该去报班上课,但是非要使用“习惯养成”的方式来完成
机制构建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说学习他人知识、使用他人产品、自己试错训练、清单化流程化系统化……不一定非要使用习惯养成的方式。诶,认知不清还不是大问题,关键问题是根本不知道”习惯养成“是什么,还假装自己知道
习惯养成的本质是构建机制的一种方式,那这种方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要一反常态把答案先说出来,然后再具体分析其中的愿意:习惯养成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刻意训练。
习惯包括了两大类:元习惯和表层习惯(第三篇《习惯的层次及特质》),那么习惯养成必然也是针对于两者而言的,注意,关键点来了:

元习惯如何养成?既然元习惯是一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才干、素养等方面,那么它的养成的关键策略就是一个词:积攒,通过各种行为方式(习惯养成、解决问题、自我控制……)来不断积累元习惯
表层习惯如何养成?表层习惯并不是习惯,而是一种习惯化。表层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针对于具体行为的持续训练,目的是:克服原有的改变阻力,让自己可以在行为上拥有一定的习惯化。

习惯包括了两大类:元习惯和表层习惯(第三篇《习惯的层次及特质》),那么习惯养成必然也是针对于两者而言的,注意,关键点来了:

元习惯如何养成?既然元习惯是一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才干、素养等方面,那么它的养成的关键策略就是一个词:积攒,通过各种行为方式(习惯养成、解决问题、自我控制……)来不断积累元习惯
表层习惯如何养成?表层习惯并不是习惯,而是一种习惯化。表层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针对于具体行为的持续训练,目的是:克服原有的改变阻力,让自己可以在行为上拥有一定的习惯化。
由于表层习惯和元习惯的支撑关系,所以元习惯的养成和表层习惯的养成之间的关系也慢慢澄清,习惯养成一次的概念也浮现出来:我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克服改变阻力,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元习惯),设定出一个目标(多长时间内主要训练的要点,该要点要和改变阻力有关),然后规划出合理的习惯,通过持续精准的训练来达成最终目标。而这个橙色字体表示的内容就是刻意训练的定义。因此,可以推导出:习惯养成方式的本质就是刻意训练!(我还是要特意提醒一下,习惯养成是刻意训练这句话正着说是对的,但是反过来就说不通,因为刻意训练有很多中方式,习惯养成只是其中的一种。)

再次总结:习惯养成是刻意训练的具体形式,它的目的是强化元习惯,并构建保障和推进个人成长机制的手段。
习惯分为元习惯和表层习惯,还记得第三篇文章中提到的么,元习惯是思维习惯,元习惯是没有办法直接训练的,是要依靠“积累”或者是“攒”的方式一点点攒的。而攒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说: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经验;进行项目复盘,在行动后不断积累;不断学习,通过理解力的方式直接获得元习惯积累等等,而习惯养成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那么习惯养成的对象究竟是谁?其实是表层习惯,或者说是行为习惯(再增加一些身体习惯,在不考虑完备性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只讨论行为习惯),我们通过一种名为“习惯养成”的方式(本质是刻意训练)来帮助我们抗拒改变阻力,形成习惯化的行为习惯。

习惯分为元习惯和表层习惯,还记得第三篇文章中提到的么,元习惯是思维习惯,元习惯是没有办法直接训练的,是要依靠“积累”或者是“攒”的方式一点点攒的。而攒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说: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经验;进行项目复盘,在行动后不断积累;不断学习,通过理解力的方式直接获得元习惯积累等等,而习惯养成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那么习惯养成的对象究竟是谁?其实是表层习惯,或者说是行为习惯(再增加一些身体习惯,在不考虑完备性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只讨论行为习惯),我们通过一种名为“习惯养成”的方式(本质是刻意训练)来帮助我们抗拒改变阻力,形成习惯化的行为习惯。

又可以再总结了,这一段中有若干要点:

元习惯不能被直接养成,它只能通过养成表层习惯来不断积累;
习惯养成的对象是表层习惯,再精准点说,真正的对象是表层习惯的改变阻力;
表层习惯可以形成习惯化,但是不能直接变成习惯,但是可以加强元习惯;
我们是通过刻意训练的方式来解决习惯改变阻力的。
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站在本质上谈习惯养成是什么、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对象是什么等问题,并且最终澄清了习惯养成的范围(考虑的是表层习惯,目标是改变阻力,目的是强化元习惯),虽然理论很强、理解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可是我还是建议大家好好弄懂它!这样,本文最后布置一个小作业:弄清楚“习惯养成”的各种概念之后,您发现自己之前的哪个认知是错误的?更新认知之后对您的未来有什么帮助?

【习惯分为元习惯和表层习惯,还记得第三篇文章中提到的么,元习惯是思维习惯,元习惯是没有办法直接训练的,是要依靠“积累”或者是“攒”的方式一点点攒的。而攒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说: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经验;进行项目复盘,在行动后不断积累;不断学习,通过理解力的方式直接获得元习惯积累等等,而习惯养成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元习惯不能被直接养成,它只能通过养成表层习惯来不断积累;】
【表层习惯可以形成习惯化,但是不能直接变成习惯,但是可以加强元习惯;】
这段话有一些自己的困惑:
① 句中的“积累”与“攒”,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积累”和“攒”是指可以实现“最终具备元习惯”这个结果的两种不同方式吗?
② 既然说明:元习惯是没有办法直接训练,是要靠“积累”或是“攒”的方式一点点攒的,而习惯养成只是“攒”的所有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那么,为什么却给出这样的结论?--元习惯不能被直接养成,它‘只能’通过养成表层习惯来不断积累。
这个结论替换成下面这样是不是更精准?:

  • 元习惯不能自己被养成,它可以通过习养成表层习惯来不断积累。但要注意:养成表层习惯只是让元习惯获得积累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元习惯被积累不仅限于养成表层习惯这一种方式,还有很多其他方式。

③ 【而攒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说:
1.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经验;
2.进行项目复盘,在行动后不断积累;
3.不断学习,通过理解力的方式直接获得元习惯积累等等,
4.而习惯养成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为了便于区分,我将这段话做了序号标记,请问 1.2.3 这3句话是代表了3种“攒”元习惯的方式吗?
克服困难和问题得到经验;复盘,行动后积累;通过理解力的方式;为什么这三种方式可以“攒”元习惯呢?可以再具体澄清一下吗?为什么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攒”元习惯?尤其是第3项,通过理解力的方式直接获取元习惯积累。很不能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惯管理系统构建@读易仁永澄博文摘录及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