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感思行5/100」怎样让妈妈快乐?

【标签】#重要理论#认知学#框架效应#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太太怀孕了,你会发现街上、公园里有好多孕妇。

我有这样的感受,我太太怀孕的时候,我突然就发现走到哪里都能碰到孕妇,然而现在孩子长大了,我就很少在街上发现孕妇了。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问题】妈妈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妈妈是一个节约的普通人。她每天上下楼都会去看电表,并计算这一天家里用了多少电。如果她一个人在家,家里一定是黑的,一盏灯也不会开。家里洗衣机基本不用,她说浪费水。家里的空调,她从来不开,关空调却是最积极的。她也很少给自己买衣服。

她常说她的命不好——她过得不快乐。

【见】

相信和相信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两种相信的方式,一种是【先看见后相信】,一种是【先相信后看见】。

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说的就是【先看见后相信】。

而【先相信后看见】就是“意识雷达”——假设你的意识当中装了一个雷达,那么在你感知的时候,你就只对预设在雷达中的那些信号有反应,对于其它的信号和事实,你会自动忽略。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一辈子都在搜寻材料来填充我们已经形成的【认知框架】。

比如,同样是一个装着半杯水的杯子。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只剩下半杯水了”,而乐观主义者说“我还有半杯水”。

所谓的【框架效应】,就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描述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倾听者不一样的感觉,从而使倾听者出现俩种截然相反的决策。

而【框架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新闻报道,表面是在报道一个客观事实,其实每一个记者、每一家媒体、每一个编辑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个“取景框”。他们有这样一种取景方式从现实世界中抓取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抓取的那一刻,这个事实已经不客观了。

所以呢,【框架理论】提醒我们,你你说一人东西好,或者一个东西坏,你表达的不是对这个人、这个事的客观看法,而是表达了你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认知框架】,这就是你的“意识雷达”,这就是【先相信后看见】。换句话说,你在评判世界和他人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和评判自身,当然你也可以运用【框架效应】去影响他人的行为。

【感】

【框架理论】刷新了我的认知: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个事物,所有人“看见”的结果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书上也是这么教的,不是吗?

没有人告诉我,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看见”的结果可以是完全相反的。比如说,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在大多数人眼里,它是一个好东西,但在我妈妈眼里,洗衣机就是用来浪费水的,它是一个坏东西。

【框架效应】和【框架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认知框架】就像一个放大镜,通过它你可以看到之前看不到的小东西。与此同时,你也会因为这个放大镜,而忽略一些之前能看到的大东西。

所谓的【框架效应】,就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倾听者和事实之间放一个合适的放大镜,以便让倾听者恰好可以“看见”事实。简单的说,你要按照别人相信的【认知框架】去描述事实,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看见“你看见的事实”。

所谓的【框架理论】,就是以当局者的身份,选一个合适的放大镜,以便让自己“看见”特定的事实。简单的说,你的【认知框架】决定了,你只能看见“你相信的事实”。

所以呢,当我妈妈说她命不好的时候,只是因为她用了一个只能看见“命不好”的放大镜。如果换一个“命好”的放大镜,她一定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而我认为“她过得不快乐”,也是因为我用了一个只能看见“不快乐”的放大镜。如果换一个“快乐”的放大镜,我一定会觉得“她过很快乐”。

【思】

【框架效应】可以用在哪里?

案例1:一个医生给病人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病人害怕了,他不敢上手术台。而另一个医生对病人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病人想都没想说:“大夫还是您牛啊,愿意配合!”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情,因为表达方式不同,所以病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换句话说,不同人有不同的放大镜,因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表达方式也就不一样。当然,通过改变表达方式,你似乎也可以改变放大镜。注意,这里所说的放大镜,其实就是我们的【认知框架】。

案例2:一家卖瓜子的店生意特火,问起玄机,老板说:在称量时,别家是先抓一大把,称时再把多的拿掉;而我家是先少抓一点,然后再添足称。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拿掉”容易给人缺斤短两的心理暗示,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得很足——这是大多数人的放大镜。

案例3:三个厂长的故事。
老总召集三个厂长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
A厂长回厂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众员工背后皆骂。
B厂长回厂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还说要裁人。我力争,人是不裁了。众员工庆幸感激。
C厂长回厂说:今年亏损,奖金不发了,还说要裁人。晚上众员工皆去C厂长家送红包!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在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每个人的脑子里很多很多的放大镜,你可以影响别人选择一个对你有好处的放大镜。

【框架理论】可以用在哪里?

【框架理论】与自证预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行】这与我的目标有什么关系?

谁不想做一个幸运的人呢?

所以,给自己准备一个可以看见幸运的放大镜吧。

最小行动:以后要多温暖的电影,不断积累幸运放大镜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感思行5/100」怎样让妈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