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在伤痛面前,死刑很无力

独自在家的小女孩受到歹徒杀害,会对父母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 死刑是对受害者家属最好的弥补吗?

以前看同一个作家的书,看几本之后就会觉得大同小异,这次却完全没有这个感觉。东野圭吾的书以推理为基础引入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所以他不仅作品高产,而且几乎每一本书都很受欢迎。

滨刚小夜子在女儿被杀害之后,一直对抢劫杀人等犯罪无法释怀,在作为自由撰稿人调查习惯性偷盗行为的时候,知晓了一件杀婴事件,小夜子在调查中被杀害。她死之后她的前夫被警方询问情况,同时对事件产生好奇心,暗自对相关人员展开调查,最后循着线索一点一点摸索到小夜子被杀以及杀婴事件的真相。

本书的写作手法与东野其他的小说有类似的地方,开始罗列一堆看似毫无关系的人物事件,分别叙述,到最后再把他们用关系网络连接起来,于是乎一切豁然开朗。然后在结尾看到不同人物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结局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回过头来想起贯穿始终的那个最主要的问题。

本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 : 杀人犯应该实施死刑吗?

从受害者家属角度,例如小夜子和丈夫中原,他们痛失爱女,无法原谅杀人犯。他们事后唯一的希望就是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但是他们也发现,即使罪犯被杀,他们的伤痛也无法消除。中原选择了逃避,小夜子则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杀人犯身上。她希望所有的杀人犯都被判处死刑,好像只有在“除暴”的过程中,她才稍有安慰。

可其实杀人者被罚,只是以暴制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些入狱之后出狱的人,犯罪比例达到半分之五十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在牢狱里根本没有改变,监狱只是让这些人没有机会杀人,一旦出狱又会故态复萌。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出狱之后因为无法维持生活而自杀的老人,想起弗里曼一直知道警方想要听的是什么样的话,只要说了出来,就可以出狱。那些人不知道罪犯心里怎么想,嘴里说出来的过关就可以出狱。

以前在书中读到过这样一段话:那些通过暴力去解决问题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他们不会排解痛苦,也不会处通过沟通去处理问题。他们没有同理心,不知道如何去体会别人的痛苦。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住进监狱就得到结局吗?我想不会的。

但是可以不惩罚吗?我觉得即使入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入狱起码从现在来看是最好的方式,虽然仍然有像史野之类的人,不入狱比入狱受到的惩罚更重,他在监狱之外比监狱内能做的事情更多,可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杀人犯是不会做到这样的。虽然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也是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只能“一刀切”。而针对每个人而做出更具体的判决,一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不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很难做到的。

我想东野圭吾也一定有考虑这些问题,所以他的书中才会出现那些论点相反的人,书中的人物试着互相说服,也是作者心中的某些情绪在挣扎吧。我们也同样在挣扎着思索着,试着寻找答案。就像小夜子所说的:“我可能没有能力做什么,也没有自信可以拯救你,但如果你正在寻找答案,也许我的经验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协助你一起寻找答案。”

那答案是什么呢?没人知道。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知道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在伤痛面前,死刑很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