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说,80岁那年还想再开演唱会。那么我希望我60多岁的时候,还能顶着一头银发,优雅地去听。愿时间能冲淡一切不满和彻痛,留给我们开阔喜悦的老灵魂。
“看见李健”巡回演唱会首站在北京。我近水楼台,早早去看了。不料竟失望而归。总感觉李健的上半段,似乎没太进入状态。我太熟悉他的声音了——清亮的质地,令人微微心颤的温热。但在北京场,从开场的《为你而来》开始,他的声音就缺少了某种很难说清的细节,以至于我一直在看台上左顾右盼,怀疑音响出了问题。听到后面,感觉他慢慢渐入佳境,才松了一口气准备好好听歌,但演唱会又很快结束了。
也许是首场,他的状态没“打开”吧。所以我打算好了:去哈尔滨再听一遍。他第一次在故乡演唱,有惊喜也说不定。
哈尔滨场是在1月16日。我提前一个月订好了行程。可是就在临行前几天,我发现了一件事。现在我已经平静多了。但那几天,我陷入不断怀疑、验证、崩溃、焦虑的循环。那几夜北京的夜空浓得那么绝望,像无边无际的黑色水潭。15日下午,老公劝我放弃哈尔滨。我说好。可是16日凌晨2点,连续三天几乎没有睡眠的我在昏睡中爬起来,收拾了北上的行李。是我太小气,舍不得来回机票和那张980元的内场票。但哈尔滨对我来说,更像是最后的庇护,也是最后的逃离。早7点45,飞机冲上云层,在地面留下混沌悲伤的北京。早9点半,我走进哈尔滨蓝天下的冷冽空气里,一股呛人的煤烟味儿袭来,零下二十九度的严寒狠狠啃着我的脸。李健,我心里念着他的名字。演唱会一定要圆满啊,李健。
16日晚7点33分,我坐在内场脏兮兮的塑料椅子上等李健,赞助商的广告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在无休无止的等待和麻木里,突然,灯灭了,人群呼啦一下大喊起他的名字,蓝色荧光棒像野草一样疯狂摇摆。在那一刻,心里亮了亮,仿佛也燃起一簇细细的蓝火。主题MV开始播放。讲的是一位摄影师,在简陋的农村和繁华的都市间穿梭,镜头摇过了一个一个的平凡人、寻常景。这摄影师或许代表了李健吧,毕竟演唱会讲的是他看见的世界。MV的古典配乐恢弘极了,惊喜的是《为你而来》的主旋律毫无违和感地嵌在其中——就像是古典音乐的大潮打向你,潮退时,竟然看到了两道熟悉的足迹。这足迹被放大了,升腾起来,仿佛能走进宇宙深处。
跟着MV的尾巴,慢版的《为你而来》飘起来了。他的声音饱满,像水,像瀑布一样充沛的水,但似少了一点录音棚版那种“飘在云上”般极舒缓的感觉。听得出,他有些紧张。但已经足够好了,我终于离他的歌声这么近,这最后的庇护和逃离。我没有想哭,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激动,只是在听到“我,是为你而来,不在乎穿越绵绵山脉”这一句时,心里一暖,想会心笑一笑,但没能笑得动。
一曲唱毕,他向观众打招呼。他说,五年前,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在哈尔滨开演唱会,他说:遥不可及。今天,他站在这里,收回这句话……他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一个漂泊的游子回到故乡,要把他这些年在外面所看到的,讲给故乡的人听。他说:“让我们从黎明开始。”
《美若黎明》。
看北京场时,我就有个想法:李健演唱会的曲目安排,可能遵循了某种逻辑。我老公说,曲目的安排很有意思,可能对应了他的经历。先是黎明,可能暗指了他的过去或者出生;然后《风吹麦浪》,是他在清华;然后遇到他老婆啦,就是《一往情深的恋人》(还放了老婆的照片);《我是歌手》里面的歌都在最后,代表他的现在。这个说法我不完全同意,但又觉得值得研究。所以这一次,当李健说:“让我们从黎明开始。”我立马想到,要记录一下所有的曲目顺序,看一看串联起整场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美若黎明》唱的不算特别合我的心。好几个地方太用力了。在我的印象里,李健早年极少会用这种充满力量的高音唱歌(尽管他完全有这个能力)。但在《我是歌手》中,这种“飙高音”的技巧被用过几次,应该是为了迎合观众评审的胃口。虽然充沛的高音本身无可厚非,但具体到《美若黎明》上,有几处高音我觉得其实没有必要……因为《美若黎明》写的是梦境与现实之间那条线。我也做过栩栩如生、充满魔幻感的梦,最妙的是梦醒时那若有若无的界限感,仿佛踏在现实与另一个世界的门槛之间。这感觉非常脆弱和微妙,不太适合直抒胸臆,感觉应该更含蓄、轻缓一些。
下一首是《异乡人》。非常完美,平实,圆熟,温暖如昨。不知为什么想到了盛有陈年佳酿的小酒瓮,酒上漂浮着金黄的麦穗。这是首给了太多人共鸣的歌,我身后一位年长的大叔一直在大声跟着李健唱。
《消失的月光》,有个可爱的小插曲:刚上来就唱错了一句词(从开场到此时已唱错了三次词了。不过整场总共也就这三次)。这首歌旋律非常入耳,我听到附近有人用沉醉的音调说“太好听了”。可是我自己每次听他唱“当我深陷最寒冷的苦难”,总会联想到《古拉格群岛》。这首歌美好和缓的旋律和节奏下,其实是彻骨之寒冷。明明是寒冷的东西,却带着温度来唱。以前我觉得这是励志,但现在越来越觉得,李健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视角,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温度。像是热带的海风,总带着温暖呼吸一样。
接下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风吹麦浪》,李健略微不在调上(略微而已)。唱到中间那段“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时,全场大合唱。真有种麦浪的感觉,一浪接一浪的。
至此,演唱会的第一章节告一段落。没错,我猜“看见李健”演唱会是分章节的。其中开场曲《为你而来》、结束曲《谢谢你》和特别曲目、安可曲目是独立的。其他歌曲被分成了四个章节,中间以MV作为分割。如果这个猜测正确的话:
第一章节:
《美若黎明》
《异乡人》
《消失的月光》
《风吹麦浪》
先是从黎明开始,然后身处异乡,然后是爱情中的骑士精神,最后是隐喻了艺术生涯的金色麦浪。我还真觉得,我老公可能是对的。第一章节感觉很像是李健自己某种经历的缩影。如果让我给这个小章节取个名字,那我会叫它“看见李健”,或者“李健眼中的自己”。《美若黎明》里,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最本源的自己。《异乡人》里,有远离故乡“悄悄隐藏“着乡音的自己。《消失的月光》里,有对感情一往情深却恐惧着命运漩涡的自己。《风吹麦浪》里,有始终在麦田里歌唱并且终于等来收获景象的自己。
不一定对。但我是这么猜想的。
接下来播放的MV(即下一章节的主题MV),是一段一男一女双人共舞的黑白电影。我只记得两人身形交错,形状纠葛。从MV来看,这一章节的主题,我猜应该是”看见情感“,或者”李健眼中的情感"。后面的选曲基本能印证这个推测。
第二章节的第一首歌是《璀璨》。慢版、弹唱版的《璀璨》。没有了鼓点,没有了乐队,节奏也更加随意,会有意无意地拖拍或抢拍。就连主副歌的区别甚至都被淡化了。整首歌被包裹在轻、慢、低沉的氛围里,这是明显的诉说。最吸引我的,是大屏幕上的背景:一个大大的精致的齿轮钟表,四周开满樱花,树枝摇曳,花瓣飞扬。这钟表给人神秘诡异的感觉:本来应在表盘上的数字,竟有很多散乱地挂在附近的花枝上。更令我心里一颤的是:当《璀璨》大概唱到一半时,间奏响起,钟表的指针突然开始逆时针旋转!而当李健开始用相对高亢的声音唱出“生命如此无常”时,大屏幕上同时出现了逆时针旋转的钟表、飘舞的落樱和自转的地球!就在这一刻,李健清亮平和、绝无嘶吼的声音,似乎突然冒出了一个尖锐的点,像一块锋利的小钻石,猝不及防地划过来。瞬间痛楚。
已经非常明显了,这是一系列隐喻。樱花代表转瞬即逝。带齿轮的钟表,我想应该代表一生的时间。那逆时针的回溯,应该代表追忆。而无休止自转的地球,大概是代表整个世界。
随着这首歌到达尾声,舞台上也落下透明的幕布。这幕布将串联起第二章节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所以我推测,《璀璨》是第二章节的主题段,起一个总括的作用。也就是说,李健想说,他眼中的情感,逃不过时间短暂和命运无常。可是,当他想念起一个人时,时间就仿佛能够倒流,把他永远地带回Ta身边。
第二章节的其他大部分曲目,我猜测都是回忆。只有《璀璨》是真正的倾诉。
“多绚烂的花,多美妙的季节。说我爱你,请你一定相信这一刻。”
接下来是《雨后初晴》。这其实我不太能理解的一首歌,带着京都的雨味儿,以一个不和谐的动机起始。幕布上的背景是飘着樱花的京都,时间在不断变幻,从白天到夜晚,从春到冬。这首歌与我之间有种疏离感。我总感觉,这首歌虽然是唱给我(和其他观众)听,但听众并不是我。它仿佛飘在一个特定的频段里,需要打开一个特殊的天线,调到某个频段才能听得真切。这有可能是一首带着个人回忆的作品,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明白和体味。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首歌开头的那段旋律如同京都雨里纷乱的脚步。一切亦真亦幻均源于此。
下面是《似水流年》,一首动人的老歌。背景幕布上,陆续出现了简笔画绘出的灯、吉他、书柜和窗(这大概是回忆中最深刻的几个意象)。窗边的墙壁上出现了空白的相框,相框里浮现了隐约的人影,却又渐渐消失不见。最后,连相框也不见了,被衣帽架取而代之。最后,衣帽架也消失了。只有一个旧式的日历在不断翻动,从1日到10日,周而复始。
听这首歌时,我走神了(也许是因为幕布上那扇窗。我小时候,常常长久地坐在窗边等我妈妈回家)。以至于到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李健的歌声,而只记得当时的一种感受:一粒小小的柔嫩种子,在我呼吸能至的最深处蠢蠢欲动。它带有一种神秘的光泽,仿佛我的所有过往,都被浓缩在了这一小粒种子里。它的生长,就是时光。
《似水流年》接下来是《童年》。唱之前,健哥说了一段话。他说,自己小时候,非常喜欢动物园。2006年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照片时看到了自己五岁时的照片,然后想了很久,写了这首歌。这首歌在演唱会的其他站没有唱过,在哈尔滨是第一次唱。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童年》的来历。我第一次知道,它是大伤痛后的回忆,甚至可能是一种对自己的勉励和宽慰(“如今我,已长大,在好好生活。那些瞬间再没有错过。”)逛动物园、买小木船的片段美好,可能反射了一段长长的痛苦的遗憾。非当事者难以体味。
《童年》的前奏,是一段我非常耳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音乐。这小小的一段吉他演奏,非常非常惊艳,比李健所有歌的旋律都要美,是一种天成的美(当然李健的旋律也好,只不过更偏于人工)。我打赌这段旋律一定是有来历的。只是苦于孤陋寡闻,实在线索全无。背景幕布上还是那间屋子,日历继续翻动,只是由白天换成了夜晚,窗外夜色深沉,花瓣飘曳。《童年》的最后,放出了几张李健儿时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愣愣的瞪着一双眼睛。童年,代表着人性的不成熟,不圆满,如植物和野兽。而《童年》呢,唱的是一只小兽穿过迷雾森林后回头、望穿迷雾的那一眼。这一眼还是有些悲伤的。
趁着《童年》唱毕后的一个短暂停顿,现场各种没心没肺的表白示爱。其中一个粗犷高昂的男声力压群芳:”李健,我爱你!“健哥闻言,用他那一贯的慢吞吞的声音说:“爱我的基本都是好人。”全场停顿了两秒后,迸发出大把笑声。
接下来是《爱的四季》。声线极生动,收放自如。李健有那么多歌,快的,慢的,热切的,淡然的,但再没有一首歌,无论怎么听,都像一棵小树一样,充满内在的生命。唱这首歌时,幕布升起了,背景墙也没有了。他几乎是在一片暗光里,把自己唱成一把大提琴。那声线呵,极庄重,极强韧,极富起伏转承。仿佛他站在宇宙黑洞的中心,整条灿烂星河围着他的手臂旋转、摇曳。这首歌,是唱给什么人的吧?也许是的,一定是的。整个星河里,一定有几颗最明亮、也最遥远的星星。当整个宇宙最终安静下来、黯淡下来,那几颗星星仍会闪烁着,与他遥遥相望着。爱着。
紧接着,恰好就是《假如爱有天意》。
就哈尔滨站而言,我个人觉得《爱的四季》和《假如爱有天意》是当之无愧的佳境和高潮。几乎毫无瑕疵,收放拿捏得极美。尤其是《假如爱有天意》,已经能够代表他近年功力的最顶峰。前半段,收放自如,不亚于《爱的四季》。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后半段非常罕见地磅礴爆发,当他的声音冲上最高点那一刻,我已经完全被震撼傻了。我记得背景墙上呈现的是疯狂旋转的巨大星球,与当时的氛围非常匹配。
记得《我是歌手》期间,贴吧曾组织过一次“为《假如爱有天意》纯音乐填词”的活动,我填了一首“木兰歌”。当时心里就想,这段柔和的纯音乐,如果配上豪迈苍凉的词,用上恢弘的编曲,该是什么感觉。这次的现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想象……真的很有意思:那些最豪放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用最柔软的曲调来轻轻地唱。而最柔软最伤感的东西,只要加以调和、改动,也都可以变成最充满力量的磅礴。
《假如爱有天意》的尾声,是一段小提琴独奏。至此,第二章节(看见情感)结束。曲目依次包括:
《璀璨》
《雨后初晴》
《似水流年》
《童年》
《爱的四季》
《假如爱有天意》
第三章节没有主题MV,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舞台特效。背景是海水,灯光如波浪,整个舞台沉浸在宝蓝色的静谧和辽阔里。突然,舞台的左下角发射出炫目的光柱,红灯频闪,伴有刺耳的警报声。音乐渐趋紧张,夹杂急促鸟鸣。片刻后,鸟鸣声变得柔和起来,蓝色射灯如水波摇晃,《深海之寻》的主旋律喷薄而出。
看到这里,我隐约猜测,第三章节的主题应该是自然(“看见自然/李健眼中的自然”),因为《深海之寻》是一首典型的环保歌曲,而红灯和警报隐喻了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取。
第三章节的第一首歌,自然是《深海之寻》。健哥换了帅气逼人的黑西装,一出场就惊得满场尖叫。不过细细听来,这首《深海之寻》唱得似乎稍有点吃力。可能是他的嗓子疲惫了……毕竟刚刚飙完《天意》这首大歌。演唱过程中,我抬头看了一眼,发现头顶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不知是真的雾还是灯光效果),灯光一浪一浪,像极了深深的海洋。内场观众仿佛坐在盛满海水的碗底之中。我猜那些看台高处的听众,可能会俯瞰一小片美好的蓝色海面吧。
下一首,《故乡山川》。五块长方形的白色幕布落下,上面映出了一幕幕幻灯片:草原、瀑布、山脉、城市、树、鸟、海洋、雪、湖泊、森林、日出、教堂……幻灯片与歌词是匹配的(比如,唱到“此刻灯火辉煌多想与你分享”,幕布上出现的就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最后一幅幻灯,是一幅城市与湖泊遥遥相望的、很和谐的景色。唱这首歌时我再度分神了——我光顾得看满场壮观的星星白光了……全场观众都收起了蓝色荧光棒,打开了手机闪光灯,随着节奏摇摆。在这里,要顺道感谢“李健后援团”的组织者和志愿者:你们的手幅现在还挂在我的书橱里。每次看到,都会把我带回那个寒冷冬夜的现场,让我的眼前铺开点点星光。我猜啊,健哥也会记得这星光的……因为他唱这首《故乡山川》时,显得很放松,唱得也淋漓尽致。你们的心意,他一定感受到了,只不过他“面不改色”而已。
再接着,是《抚仙湖》。没有任何舞台背景,不过台下蓝色荧光暗涌,从舞台的角度来看,说不定更有种“天蒙蒙亮时湖面黑光粼粼”的既视感。这首现场版的《抚仙湖》的特点是“慢转快”:第一段唱得比较悠缓,后面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强烈的节奏,速度也快了不少,居然听出了急迫紧张的感觉。这个安排,我不是太明白。因为在我心里,《抚仙湖》里的情愫一直是感伤、绵长的。这首略急促的《抚仙湖》,还真让我有点儿不习惯。
《抚仙湖》唱完后是一小段说话时间。健哥问大家喜欢哈尔滨吗?(当然喜欢!)然后,他说(非原话,只是我理解的大意):所谓“追星”也是有意义的——有很多朋友可能就是因为一路追随他,因此有机会来到哈尔滨,开始对这座城市有所体味。希望大家回去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哈尔滨很美。然后他话锋一转说,本场的赞助商(某哈尔滨本地知名品牌),就起源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
《贝加尔湖畔》。前奏solo用了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李健自己好像是说过,《贝加尔湖畔》原本的前奏,就借鉴了柴可夫斯基的《四季》,这次可谓得到了印证。这首有着柴可夫斯基风骨、俄罗斯魂魄的歌,舞台背景是摇摇荡荡的半透明湖水,现场画面则被同步映射在幕布上。造成的效果是:健在湖水里对着你歌唱。这是多么“清澈”的一首歌啊,可是我总是听出他嗓音的疲惫。然而在最后收尾时,嗓音突然嘹亮起来,《我是歌手》里曾惊艳了无数人的那个转音完美重现,令人心神摇曳。最后,湖水渐平,幕布升起,他的身影湮没在黑暗里。第三章节结束。
(《我是歌手》live版《贝加尔湖畔》与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关系:http://t.cn/RGpS5bt )
第三章节(看见自然/李健眼中的自然)曲目包括:
《深海之寻》
《故乡山川》
《抚仙湖》
《贝加尔湖畔》
感觉此处本应有同样环保主题的《松花江》,不过哈尔滨场《松花江》被放到了最后的特别曲目中了。写到这里方觉得,第三章节还不如叫做“看见各种水”,哈哈。
接着,第四章节的主题MV开始了,李健本人终于首次在MV中露面——但这着实不是一段让人能欢叫的MV。影片中的他,坐在浓重的黑暗里,眉头紧蹙,眼神冷峻。他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拳头紧握。最终他摸索着寻找吉他,然后走向一扇光亮的门。
他是一个时代的歌手,一个社会人。他看得见光亮,但也看得见时代的黑暗。他忧恐兼有。而他能做的,唯有抱起自己的琴。
所以我猜,第四章节的主题应该是“看见社会/李健眼中的社会”。李健曾说,他的很多歌看似写的是爱情,实际上并不是。他的歌里,有很多关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隐喻。他本人明确说过的一个例子是:《我始终在这里》(But I Still Love You)写的是移民问题。
再一个比较明确的例子,就是《迷雾》——写给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人。
果不其然,第四章节第一首歌即《迷雾》。记得初听这首歌时,激动得坐立不安,泫然欲泣。亢奋之下写道:《迷雾》是李健由歌手过渡到艺术家的分水岭。然而,隔了两天再听,又听出了太多压抑和寒冷。到今天,我在播放器播到这首歌时,往往会跳过去不忍听。李健的歌温暖写意居多。也有悲伤,但往往有个“出口”能够聊以取暖。但唯独有两首歌,如果深夜听,就会让我从心底往上冒寒气,一首是《回到从前》,还有一首就是《迷雾》。
现场版的《迷雾》还好,没有太“冷”,可能是因为人多势众。但舞台背景还是让我有点不寒而栗:每句歌词的关键词(“无边无际”、“人海覆盖”、“弥天大谎”、“不敢怀疑”等)伴着雾气从远处飘来,然后在黑色背景上无声消散。到了第二段,雾气变成了火光,无数火蝴蝶颤抖着飞散(我脑袋里一下子蹦出“火化”这个词)。而到了男声大合唱那段,三个大火球从屏幕的不同方向向中央汇聚,满屏燎原。
也许舞台设计是不经意的,但这设计让我有点害怕,真的。“层层迷雾仿佛是弥天大谎”,这一句道出多少炎凉。结尾时,李健有一小段哼唱,非常低沉,听上去如一个老人的叹息。
(今天恰好看到一篇文章,关于农村孩子外出务工这个主题。放在这里,姑且作为这首歌的一个无声脚注。http://www.jianshu.com/p/e6bfa1c5a39c )
《迷雾》唱毕,紧接着是《父亲》。舞台背景先出现了京剧脸谱(李健的父亲是一位京剧演员),随后闪现了家书的片段,字迹隽秀,却很难看清,勉强看到了“清华”、“成绩”、“事业本钱”这几个词。再接着,李健的现场投影被映在了左侧的幕布上,右侧是京剧脸谱,一封封家书的片段时隐时现。整个幕布的色调宛如旧信纸般泛黄。现场版《父亲》,用的是《拾光》里的古典配乐,比原先听惯的老版本少了一点哀伤,多了一点“倾诉”感——那一段主题重奏,反反复复,仿佛琐琐碎碎的诉说。事实上,舞台设计也在营造一种“隔空对话”的感觉:左边,是闭目缓缓唱歌的李健,右边,是代表父亲的京剧脸谱,中间以家书相连,像极了一场“与父亲的对话”。
听这首歌时,我其实颇为困惑:第四章节的主题,真的是“看见社会”吗?《父亲》明明是一首很私人的曲子啊。也许是我弄错了?但我看着大屏幕上几乎全程闭着眼睛唱歌的李健,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关于李健回忆父亲的片段:
我常常夜半醒来,发现父亲在写东西,有时还捂着胸口。原来单位给许多演员都涨了工资,却没有父亲,据说是一个给领导送礼的人占了本属于父亲的名额,父亲在给上级部门写信投诉。由于心情不好,他的胃病犯了。我想,父亲在乎的不仅仅是几级工资的钱,还有一个演员对于职称的认可和艺术的尊重。
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有误,但也许——也许——这首歌里有一些痛,无关父子情,而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李健曾说,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的墓碑上写了八个字:冬夏恒久,一世温良。
一世温良。我记起这个词时,正好赶上《父亲》唱到结尾,李健投影和家书消失了,只剩下戴着京剧脸谱的武生在屏幕的中间。我试着去想象脸谱后面的人的温和模样。恍惚中那脸谱后面,似乎也是平凡的挣扎的自己。在那一刻,忽然间,痛彻心扉。
(关于这首歌的更多信息:李健致父亲——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
http://news.inewsweek.cn/detail-1426.html )
接下来是《月光》——我的心头好。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2011年的李健“向往”巡演的现场(忍不住感慨下,当时的票好买多了),听了就疯狂地爱上了。记得演唱会结束当夜,我在旅馆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听羽泉的版本(当时李健和邢天溯的单曲《月光》还没有发行),可是耳边听到的、心里思念的全是李健和老邢的声音。这首《月光》啊,如果让李健一个人唱,则过于柔软,如莹莹月光在水中,少了一点“骨气”。如果让老邢一个人唱,则如侠客佩剑上反射的月光,显得有些凛然。单就这首歌来说,我始终认为李邢在一起才是完美的。
《月光》一上来就出了个大意外:老邢的话筒居然没有音!仓促中李健替他补唱了两句,然后索性突兀地叫停了音乐,全场哗然。李健对大家说:这首歌非常重要,必须重新唱一次。然后老邢开始满头大汗地折腾那倒霉话筒,老李则非常努力地跟大家找话聊天拖时间。终于,现场灯光再次暗了下来,熟悉的前奏响起,李健温柔至极的声音一下子扑进心里,然后,是老邢稍稍有点小、但是无比精确地击中了回忆的声音。我喉头竟然一阵哽咽……间奏仍然用了《送别》,其中有一段是老邢超级帅的小提琴独奏。在琴声飞扬到最高点的那一刻,我几乎想要飞起来,成为老邢肩头上颤抖的那个长长的音。
这首歌之所以被放在第四章节(看见社会)里,或许是因为它唱的是离家的游子,以及那些让我们坚强、悲伤、坦荡和成长的力量。它也是整场演唱会上唯一一首能唱哭我的歌。五年前爱它,因为它像一幅画,画里有路,路上有月光下夜风中前行的人,那时的我其实“不知愁滋味”,却总爱想象自己就是这行路人。而今爱这首歌,是因为我已经走上那条路。路上的景色,与以前想象的不太一样,却真真切切地,独属于我。
唱完《月光》,健哥简单地说:“希望我一直唱下去,我的乐队一直演奏下去,伴着你们一起长大,一起变老。”
《当你老了》。透明的幕布上映出了树下一张躺椅的轮廓,背景墙是寓意时间流逝的旋转年轮,并且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从幼儿、少年到青年、老年的剪影。随即,幕布上的图案也开始旋转,从躺椅转到写字台、课桌椅、摇篮,最后再转回躺椅,周而复始,我猜这四个意象应该分别对应老年、青年、少年和童年。整个舞台设计像一个老人在回忆往日的时光。这首《当你老了》,李健唱出了一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味道。怎么说呢,这首歌的词曲本身其实是非常典雅的,像是薛宝钗一样,举手投足中规中矩,一个十足的大家闺秀。李健的演绎,如同偶然脸红的宝钗,有那么几分真情流露,却又往心里收着几分。到了结尾,他改了歌词的两处地方:“当我老了,我要为你们,唱起那些心里的歌。”这句在全场引发的效果非常好,就像是宝钗终于回眸微笑了一样。
同样地,听这首歌时,我仍然有些困惑李健为何要把《当你老了》这首貌似描摹爱情的歌放在第四章节。但是稍琢磨一下,也就能想通了。我看过广州演唱会的一段视频,当时李健在唱《当你老了》前,说过这样一段话:
“好像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开始面对老的问题,尤其像我这种没有孩子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音乐,有那么多的听友一起来分享,这么大的一个家庭,自己的生活会跟别人不太一样。其实一个歌手永远去创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更难的事情是一直有人来聆听,一直有人去呼应。我希望有一天老了的时候,还能写让自己满意、让你们感动的歌曲——当然那时候,你们也老了。”
记得他在《我是歌手》里,唱这首歌时,也描述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老人”的样子。(“我心中理想的老人是很吸引人的,我希望自己老了的时候变的更加的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对地位都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但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所以,这首歌在李健心里,可能基本无关爱情,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即“当我老了,我该怎样生活”。
因此反过来,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首邀请我们想象自己年老情景的歌。我们每个人对老了以后的期待加在一起,其实也就基本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状态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问题现阶段基本上有一个答案:
“我希望我老了的时候,能够被打磨得更加光滑、明亮。能够放下多数不平、不满,充满内在的喜悦。并且能够雕琢出时光的作品来。”
到那时,说好了要开演唱会呀,老健。
接下来,是《尘缘》。舞台背景类似《迷雾》,关键词不断在大屏幕上呈现又消融,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尘缘》的词非常美,再被李健仙气十足的音色润过,感官上给人极强的华丽感,有点像一件刚从纸包里抖出来的老旗袍,丝质,光滑如水。唱到高音处,我不由得再一次感叹健嗓强硬——那是一种几年前很难听到的底气,听起来很是舒服、痛快(尤其是“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这句)。歌词是比较无奈,这样的词估计李健自己很难写出来,而且他唱这首歌,给我的感觉也是华美多过伤逝。就是说啊,很难激荡听者的感情,不太能让人感同身受,但是感官上仍很享受这隔雾看花之美。
至此,演唱会第四章节结束。分割标志是介绍乐队环节。乐手们依次演奏一小段自己的乐器,用音乐代替语言向观众致意(炫技?)。很喜欢这个环节紧凑又不失优雅的流畅感。仍然觉得拉小提琴的老邢帅啊帅啊帅极了啊~
第四章节的曲目依次是:
《迷雾》
《父亲》
《月光》
《当你老了》
《尘缘》
乐队的演奏完毕的那一刻,毫无预兆地,接上了《谢谢你》的前奏旋律。我平时最喜欢听这首《谢谢你》,但此刻最不想听到的,也是《谢谢你》,因为它预示演唱会快要结束了(从往常经验看,这首歌基本相当于李健版的《难忘今宵》)。所以,那两句探戈旋律流淌出来时,我心里狠狠一酸。此前一直支持我飞往哈尔滨的那股梦幻般的勇气,仿佛也突然跌落下悬崖,触到了现实坚硬的谷底。我比任何一个时刻(甚至包括后来真正登机的时刻)更清晰地意识到,要回北京了。回到现实中去,回到命运中去。
《谢谢你》,前奏似乎比录音棚版更长,更抒情悠扬。他嘹亮的嗓音,美不胜收。大屏幕上是现场实时画面,内场观众摇摆着手幅,满场星星点点的蓝光。临近尾声时,大屏幕上打出了”谢谢你“三个字,随后,李健迄今所有歌的歌名呼啦啦地飞出来,像一群闪着光芒的白色的鸟,迅速飞远,融入了舞台背景的星空之中,化成了三个字:谢谢你。
所以,你用心唱过的每一首歌,都是在对我们说谢谢你,对么?
也谢谢你,站在那里。即使有一天,你衰老无力,那你也像《闻香识女人》里的老人一样,向那个从未跳过探戈的陌生人伸出手,带领她进入舞池,合上你的舞步,让她体会到舞者的感动和心情。
谢谢你,我真的很享受这支舞。
《谢谢你》结束后,李老师趁机发表了对听友、同学、赞助商等人的致谢词。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向后援团致意时说:“感谢他们放的这些星星点点的东西”(就不能说的文艺点么( ̄▽ ̄)")。致谢词的最后,他说:“我感觉非常好。”
《Feeling Good》。很有层次感的一首歌,从细腻到澎湃,过渡得自然而然。从中能听出李健对声音的精心把控和细节雕琢。长短音,高低音,轻重音,上下翻飞变幻,如一杯烈酒,轻轻嗅是香甜,品一口是醇厚,仰脖一饮是堕入胃中的冰爽,还来不及回味大脑就开始眩晕和震撼。舞台灯光效果太赞了,昏天暗地如骤雨般的彩灯光束,配上狂野的电音鼓点,衬上威武的健嗓,生生打造出了一种极燃、极摇滚的感觉。真是应了《Feeling Good》这个歌名——现场感觉贼好贼好的。
《Feeling Good》唱完,李健退场,安可环节开始。跟着带有暗示意味的鼓点,我听到自己在人潮中呼喊他的名字。我的声音如同一粒沙,坠入深深的海洋。有多少人,像青春一样疯狂地在呼喊自己的信仰——信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灵魂,而他选择为我们歌唱。
《传奇》。缓慢、精致的小提琴声,奏出前奏的旋律。这首《传奇》,是引领我“遇见”李健的使者,在耳机里循环过无数次,在现场感受过很多次,甚至响彻在我自己的婚礼上。这首歌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它长大了。它更成熟、更强大了。而李健的嗓音,更自信,更恢弘了。就连舞台的背景也璀璨绽放了。这首《传奇》,再也不是我当年感受到的那样,是灰扑扑的天幕下一粒粒饱满吸附了李健声音的雨。现在它是一首“大歌”,如山川,如大地。
我亲爱的“国宝健”。在那一刻,我那样虔诚地相信,你会是我们真正的“国宝”。
接下来,是健哥的说话时间。他说自己接下来的一场演唱会,将第一次走出国门。而哈尔滨是他出生的地方。他说,他想“在去最远的地方之前,回到我出生的地方,找到自信和力量。”说这句话时,眼睛好亮。
接着,他说,他要唱一首“老的跟我的年龄差不多('二十多岁'╮(╯-╰)╭)”的歌。顺便卖个关子:这首歌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唱。
全场屏息。当那前奏的前几个音符响起,全场几乎是瞬间迸发出震耳欲聋的、惊喜的呼喊声。
《一剪梅》。大屏幕里的你看上去又随意,又心事重重。舞台上没有背景,只有看上去卸下了一切,用本色去回忆本色的你。如你所愿,全场处处和声。你的眼睛和嘴角都是笑意。我极少极少,见到你如此放松和会心的笑容。你的大眼睛,满是真挚,我极少极少,见过像你此刻一样动人的眼神。我身后有个女孩说,李健好萌。
可我为什么觉得,你眼睛是湿的呢?
最冷之后的绽放。无怨无悔。谢谢你,这完美的一剪梅。
你唱完了。所有人都明白,这可能是今夜的结束。
幸好你说:还有一首歌。
《松花江》。与乐手共同演唱。你的乐队里几乎全是哈尔滨人,所以这首歌,成了游子们回家的汇报曲目,也是全场大合唱的温暖海洋。有一位胖胖的乐手好可爱,一紧张词儿忘了,低头看词,自己也笑了,观众也会意地笑着。当你唱到“松花江水,我童年的海洋”时,你高高地挥着手,眼睛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点点白帆一样。这满场的合唱,满场温暖的歌声啊。呜啦啦啦,呜啦啦啦,松花江水,欢乐地歌唱。
回忆如此清晰,即使在很久后,我眼前仍然能出现冰封的松花江。江上无帆无浪,但这句悠长的“呜啦啦啦”,已经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涟漪。
至此,演唱会全场结束。结束曲目和安可曲目包括:
《谢谢你》
《Feeling Good》
《传奇》
《一剪梅》
《松花江》
最后的最后,你笑着,和乐手们一起手牵手向观众鞠躬。现场响起了《向往》的录音。你知道吗,即使在你们全都退场后,观众仍然久久驻留,无数荧光棒依旧挥舞着。久久不散。
【尾声的絮叨】
这篇文章,足足写了七个月。
我是个磨蹭的、苛求的写者。等我终于羞愧地兑现承诺,靠自己用手机记录的寥寥数语和重温视频写完全文时,你的整个巡演已经结束。你的足迹遍布中国,甚至走向了美国和澳洲。门票场场售罄,真好。之后的几场演唱,似乎是愈发精彩。演唱会的结构略有调整,场场有新歌,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枫桥夜泊》。我几乎是红着眼在嫉妒最后一场——济南站的观众,《我愿人长久》和《来自我心》,多么希望自己能在现场,亲耳听到这两首爱到心坎里心尖上的歌啊。
可是,哈尔滨场仍然对我有太深重的意义。
以前的我,即使已经结婚生子,仍然是心理巨婴般,难以独立,难以面对挫折。你的哈尔滨演唱会,契合了我人生的转折。就在演唱会前三天,我发现了儿子的自闭症。我的人生从此处开始,几乎重生。
很难说如今我已坦然。但一定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路,被现状强逼着成熟成长。
这七个月来,我很少听你的歌了。但有一天,独自在公交车上,嘈杂之中听古典版《向往》,那旋律如同命运和痛苦的交织,和不屈的昂扬。我一遍一遍放这首歌。
哎,说实在的,我越来越能听进去《拾光》了。古典音乐真的能沉到心里去。
时常也会想到你,有时也胡思乱想。有时虚度,有时开怀,有时积极,有时痛苦。情绪都是被放大了的。但前路愈发清晰。
似有万语千言,却不能一一道尽。
惟愿会当有时,我们能为彼此骄傲。
【注】
1、关于本文一开头提到的北京场的效果问题,必须为健哥正名:在北京场后的采访中,健哥提到,他9·12那天上台之前喝了几口凉水,胃痛。后来到一半才好一点。哎非常心疼,不过也很佩服他。
2、本文中,我通过个人猜测把演唱会分为了四个章节:看见李健、看见情感、看见环境、看见社会。事实上,写到一半时我才发现其实“看见李健”的官方海报上明确地写了四个章节的名称,分别是看见青春、看见爱情、看见大地、看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