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补彼此心中的洞 》(上)

读《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补彼此心中的洞 》(上)_第1张图片

——《内在的探索》摘录


1. 摘要:坑洞通常源自于童年的创伤经验。也许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遗留下来的便是坑洞和匮乏感。

心得:坑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坑洞。在成长小说中的描绘是,这种成长被称之为成长夭折,或者停留在某个时间的节点上。


2. 摘要:“坑洞理论”(the Theory of Holes)。坑洞到底是什么?坑洞指的是你已经失去联系的某个部分,也就是你无法意识到的某个部分。从最根本上来看,我们真正丧失的其实是我们对本体的觉察。如果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本体,它就会停止显现,然后我们就会感到匮乏不足。

心得:正念是让我们觉察。我们为什么要觉察?为什么说觉察可以调整我们的身心状态?这里的解释是,因为我们不觉察就会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某个部分。这个时候的状态是我已经与自己失去了联系。当我们能够与本体觉察,由此就产生了连接。当连接产生,我们就可以觉察到我们缺失的部分。伺候,它就会慢慢停止显现,然后我们感到的匮乏与不足就会慢慢的被弥补。


3. 摘要:因此,坑洞指的就是我们本体的某个部分不见了。这可能意味着某种本体的品质不见了,譬如爱、价值感、与人联结的能力、力量等等。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觉察到本体的某些部分,但并不意味它们从此消失了;它们从来不会消失踪影的,你只不过是和它们断了联系。 

心得:坑洞就是指我们本体的某个部分不见了。人本具足,佛教讲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本来是具足一切的。坑洞的存在就是我们与自己的具足本性之间断了联系。比如,自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内在自我价值没有被满足。我们的会产生自卑的感觉,需要做些什么来满足这种自卑。我们就会想做点儿什么来填满这个洞穴,由此就会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表面上解决了我的空洞问题,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虚假的价值来填补了这个洞口。而我本具足,也就是我事实上是没有丧失的。


4. 摘要: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 

心得:禅修,修行正念。至少对初学者来说就是在让我们觉察到—— 我们正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波,通过各种方式来填坑。所以——欲望和需求一出现,便暗示着坑洞已经冒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去觉察,背后还有什么。


5. 摘要:坑洞怎么来的?—— 这些坑洞通常源自于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创伤经验或是与环境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也许你的父母并没有重视你,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使你觉得你的意愿或存在是不重要的。他们的作为使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们忽略了你的根本价值。因为你的价值没有被看见或认知(甚至遭到攻击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个部分失去了联结,而遗留下来便是坑洞和匮乏感。 

心得:童年的影响。让我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波。这是因为我与自己的某些部分失去了连接,由此产生了坑洞和匮乏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补彼此心中的洞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