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陆陆续续的谈到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现在我们将继续开始了解另外的两门门心理学的分支——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高度一致,都是研究不正常的心理学行为,所以我将在后面的三篇文章中一起讲述这一门学科。
本文作为引入主题的文章,着眼点选在心理障碍上,这也是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开始。我们将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依据两个问题将两个部分展开。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心理障碍?”和“怎样对心理障碍进行分类?”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精神病。在心理学上,医学模型将心理障碍视为“疾病”,而心理学观点将之视为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常说的精神病,一般具有三种典型的特征:幻觉、妄想和情感的极度不稳定。所谓幻觉,是指不真实的感觉体验;妄想是指于坚持 错误信念有关的极端思维障碍。
在主流学界中,关于精神疾病的由来,有两种主要的学说:医学模型,心理学模型。
对医学模型而言,认为心理障碍与普通的生理疾病一样,是一些拥有客观原因,并需要特定治疗的疾病;
对心理学模型而言,社会、行为与认知相互影响形成了心理障碍,这一模型也称为社会-行为-认知模型;社会指我们的成长环境;行为指我们能通过行为学习能学习正常行为,也能学习不正常行为,重点在于行为及维持行为的环境;认知是指我们对人们感知、看待自己,以及人际间关系,一般而言,影响认知的因素包括控制源、应对压力与威胁、行为归因。
在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中,过分的“忧虑”、“不适应”、“不合理、无法预测、异常的和不受欢迎的行为”是早期心理障碍的重要特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怎样对心理障碍进行分类?
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对于心理障碍一般采用DSM-IV分类系统,它根据心理和行为的特征进行分类。在精神障碍的分类中,大多数的精神障碍被分为八大类: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障碍、人格障碍和发展障碍等。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以上几种精神障碍!
首先是 心境障碍,一般主要有两种:重度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重度抑郁症是指长期,不合理的严重抑郁状态,但一般没有躁狂阶段。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1、失控的个人主义及自我中心倾向使人过分关注个人成败;2、自尊运动普遍使新一代人压力过重;3、个人主义中过于突出的基本归因错误。所以这一精神障碍在西方国家比在东方国家里更为普遍。
双相障碍是指患者交替表现躁狂与抑郁的状态。
一般心境障碍的治疗上,都采用抑郁症的药物。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恐惧障碍和强迫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指普遍性的、持久的焦虑感,但是焦虑对象并非特定的个体和事件;
惊恐障碍是指突然产生的一种与当下事件无关的极强的间歇性精神障碍;
强迫症是指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反复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在强迫症的治疗上,一般采用抗抑郁症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减轻强迫症的强迫性想法和强迫性行为。
躯体形式障碍一般包括转化障碍和疑病症:
转化障碍是指患者对于躯体的部分失去感知,不能控制的精神障碍;
疑病症是指患者怀疑自己患上了某种疾病,但实际上该疾病并不存在与其身上的情况。
分离性障碍包括分离性失忆症、人格分裂症和人格解体障碍
分离性失忆症一般指纯精神性失忆症;人格解体障碍是指患者短时间体会到的“灵魂出窍”的感受。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暴食:
神经性厌食指因情绪和精神性的原因而引起的厌食,一般与极端的节食有关;
神经性暴食指患者经常会首先暴饮暴食,随后则希望通过呕吐、使用泻药或禁食的方法减肥
精神分裂障碍一般包括:瓦解型、紧张型、妄想型、未定型和残留型五种精神障碍:
瓦解型精神分裂障碍患者一般语无伦次,并出现幻觉、妄想甚至奇怪的行为;
紧张型精神分裂障碍患者涉及一系列运动功能障碍,包括紧张型木僵(患者固定一个姿势数个小时)、紧张型兴奋(患者变得过分活跃和激动);
妄想型精神分裂障碍患者一般表现为遭人迫害妄想和夸大(自身重要性)妄想,且逻辑性很差;
未定型精神分裂障碍患者是指不能被诊断为以上任一种精神分裂障碍的患者;
残留型精神分裂障碍患者是指曾经经历过精神分裂障碍,而现在症状减轻的情况。
人格障碍包括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夸张的看待自己的重要性,只看重权利而非义务,且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指患者对于行为一直不负责任,且具有伤害性,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的不稳定和冲动为主要特征。
发展障碍主要包括:孤独症、阅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移动障碍
孤独症一般是指缺乏读懂他人心思和语言使用能力低下为原因的精神障碍;
阅读障碍和注意力缺陷障碍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