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珍视,生命如此可爱。

1

上周,“保姆纵火案”刷爆了朋友圈,打开热门文章,你可以看到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一众关于嫉妒、贪婪、冷血等人性的讨论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流传。

而今天,我不想谈论人性,我想谈论的是主题是死亡。

世界是平的,我们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生与死”的大量信息,例如最近的保姆纵火案、茂县泥石流73人失联、再到更远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我不禁想几年前看宫崎骏的一部电影《萤火虫之墓》:片子描写二战结束前后,在日本的一对兄妹,母亲被炸死了,父亲从军,下落不明,家又被烧光了。只有14岁的哥哥清太,带着四五岁的妹妹。他们开始选择投靠姨妈,受尽了亲戚的白眼,后自己到外面漂泊。两个孩子住在阴湿的防空洞里,吃偷来的地瓜和捞到的田螺。妹妹营养不良,肚子肿,发烧,吃下哥哥弄来的最后一块西瓜,就死了。

哥哥把妹妹烧成骨灰,随身带着,最后也撑不住倒下了。

看完片子,眼泪夺眶而出。

如果眼泪会说话,眼泪一定会说:“为什么要死呢?这么小,这么可爱,可以有个happy ending吗?”

以前看电影总是喜欢喜剧收场。


2

去年元宵节,静悄悄的班级群突然有了声响。

Z发出了一条新闻,新闻标题是“无锡小伙公司聚餐途中失联”,而细看消息这位意外失联的小伙是大学班长姜。这条新闻发布的十几天后,尸体才从太湖里浮上来。

姜长相帅气,很是优秀。大学期间,可以用文言文作诗,文采斐然。而一直从事HR工作的他,在微博上写着2017年的愿望是:“赚够100W。”

而作为家里独子,又如此优秀的他,就这样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姜的离开,在班级群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叹息才子的英年早逝。在这样一个生命亟待绽放的时刻,却又这样无声无息,陨落人世。

而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触死亡。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是在2001.7.18。是一个雷电暴雨之后的午后。舅爷爷迈着焦急的步伐,顶着夏天的烈日,来我家中寻外婆。舅爷爷说,外婆早晨便出去了,已是正午依然没有回家,天气很热,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我和表妹在烈日下,挨家挨户寻找外婆。最后,意外落水的外婆,就这样静静的、僵僵的躺在在池塘的边上,没了气息。

我和外婆的感情很好,外婆常常带着我和表妹一起入睡。在冬天的寒夜里,外婆总是握着我冰冷的小脚,一直搓,直到我安心睡着。

而直到外婆的离开,我才真正切切的意识到,人会离开这个世界。人生的荧屏不仅仅播放喜剧,也会播放悲剧,而这才是生活。


3

据说得癌症的人,起初的反应是抗拒:“不可能是我!”接着是怨恨:“为什么是我”!”最后则是平静的接受命运:“它毕竟落在了我的身上!”

刘墉曾在文章中说过不同年龄段对待死亡的看法:年轻时痛恨、拒绝去想“死这件事”,中年会叹息“生之无奈”,再到老年渴望“安度余生”

而每个人都有关乎生死的哲学。也许无法说出口,但是它却存乎于每个人的心中。

所有的哲学、宗教本质上都是关于死亡的学说,于是“无死亡无世界”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

存在主义探讨的四大议题:死亡、孤独、自由、责任和生命的意义,而人心理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些问题再作祟。

做职业咨询师以来,我看到基于“死亡”的理解悄悄兴起了一些学说:李明老师结合叙事开设了《叙事中的哀伤与重生》的课题,晓娅老师也通过《死亡诗社》讨论死亡。

说到晓娅老师,我第一次听说她的故事之后,我就明白了一个“活人”应该有的样子。

她做过中学的语文老师,做过赤脚医生,做过记者,更发起了青春热线,帮助青少年解决青春期问题。

她虽然头发花白,从她的眼神、文字却能感受到她的活力。听到晓娅老师的故事,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有趣的人生”。

有趣不是因为你有很多选择,而是没有选择时依然可以有趣。

很多人在死前之前会很害怕,很不甘。而心理学研究发现,谁在临终前能和平静和安详呢?就是那些发挥了自己的生命的潜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

村上春树说:“死亡不是终结生的决定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是构成生的许多要素之一。”

是的,死亡只是一个终点,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终点,活着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有终点,我们才需要珍视活着,才需要更多的考虑有趣的活着。

生命如此可爱,在终点来临之前,不管痛苦或是绚烂,都值得不辜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珍视,生命如此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