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

                                文/张永刚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1张图片

        得到“晋城市名师培养工程初中语文站”站长马何义老师的通知,我要参加四月底的“导师入站”第二季的讲课,便开始选课、备课、试讲,马不停蹄地准备起来。

        第一季讲课是“同课异构”。第二季讲课,马老师希望我们自由选题,让付老师从更多的课型、更多的角度给我们以指导和帮助。但我还是属于传统的那种类型,最终选了梁衡的《壶口瀑布》。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2张图片

        确定课题后,首先是素读课文。近两年来,我一直试图摆脱参考书的“金口玉律”,尝试着自己解读文本。素读课文,分层次、理思路、品语言、挖主旨。一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情态各异、勇往直前的壶口瀑布,在我心中澎湃,在我身上涌动。梁衡先生清丽、凝练、畅达的文字随着滚滚黄河不断冲刷着我的心田。我大声地诵读,黄河奔腾激越;我细细地品,壶口波翻浪卷;我深深地思,哲理油然而出。圈点勾画,不只是讲给学生的方法,也让我在一遍又一遍的耕耘中,不断深入文章内核;密密麻麻的文字,见缝插针,课本上挤得到处都是。我能感受到作者初到壶口时内心的恐惧;我能想象到作者站在河心,看五百米宽的黄河水骤然拢成一束,跌落深槽,壮怀激烈;我能体会到作者不想重复,赋予黄河更人性化、更扩大化、更普遍化的哲思,让我们每个人更愿意亲近我们伟大的母亲河的情思。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3张图片

        素读完成。我又去网上找有关黄河和壶口瀑布的各种资料——成语、诗文、视频、资料介绍等等。我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感受黄河,感受壶口。可是,无论怎样阅读观赏,感觉还是离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有点距离——要去壶口看看瀑布才好。我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是的,实地去看看,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可是,我不是个愿意出门的人,太安静,太宅。一个人开车去,估计把自己都能弄丢。正值清明放假,我六号有事,五号和七号哪天去都行。联系旅行社,说这几天都有团,还要看人数,如果合适会联系我。到了四号晚上,旅行社的负责人说,五号七号没团,只有六号——我终于还是没有去成壶口。跟团不行,我就联系朋友吧,开车去;不错,朋友答应我下周周末去。九号晚上,朋友打来电话——老丈人过世,他去不了了。很遗憾,壶口之行,我最终还是没有去成。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4张图片

        我只好再次潜入梁衡先生的文字中,探骊得珠,试图触摸到更多更多的“奇珍异宝”。

        读完了课文,备课又成了棘手的事情。

  “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
  “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你是否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我想起付老师上次评课的三句话,我开始寻着这个思路,自问自答,寻找自己的教学思路。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5张图片
  我想把学生带到哪里?

        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明白,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质,它会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你教学的切入点。这篇文章是游记,游记的学习有“所至”“所见”“所感”三个要点;游记离不开景物风貌的描写;游记作者总是想通过对景物风貌的描写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感受。如果讲第二课时,我应该重点放在“所见”“所感”上。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领会景物特征”和“理解作者感情”上。

  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呢?

        “读”是解决语文问题的核心武器,所以这样的美文一定要读。大声地读,忘情地读,读得波澜壮阔,读得地动山摇,读得口舌生香,读得余音绕梁。

        “勾画”是读书最简易最实用的方法。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在读书时,往往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最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两遍,有个别同学竟然没有一处勾画,更不用说批注了。所以,带着学生圈点勾画、圈点批注势在必行。

        “写”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写在最后,足见重要和困难。“我听说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领会了”,要想学会游泳,最好的方法是到水里去;要想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余映潮老师说:“好的语文课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训练。”

        所以,这节课,我打算以“读”为根,让学生圈点勾画,促进思维发展;以“写”为本,让学生学会用“圈点评注”这种最实用最重要的方法读书,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这样设计自己的课堂——

        以“阅读批注法”一线贯之:通读全文,圈点勾画写壶口瀑布的词句,并用一两个词语在2——6段的空白处做批注,表明你读出了壶口瀑布的特点;细读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句自己的感悟;精读3、4段,任选一处字、词、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从读到画再到思,由词到句再到段,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学语文,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批注。

    我是否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呢?

        先在班里试讲,读课文找词语用了十分钟,交流第一板块用了二十分钟;读尾段写感悟并作交流用了十分钟;精读段落做批注根本没有几分钟,只好留作作业。设计得挺好,具体操作起来,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第二节用别的班上课,正好有大课间,我问教研室王老师,可不可以讲完为止,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欣然开课。一节课,我们读得实在,写得充分,说得充足,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感觉这才是我想要的课堂——不走花架子,不做假形式,踏踏实实,实实在在,让学生有收获,让师生同成长。课后,一个女生很不开心地和王老师交流,原来她还有想说的话没有说完,感觉意犹未尽,心中怅然。

        很显然,要把学生带到我想让他们去的地方,看山环水绕,听鸟鸣啾叽,赏蓝天白云,悟人生真谛,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遗憾如是。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我在想去了晋城我怎么讲。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6张图片

        我只好把我最看中的读,放在了预习课上。因此,4月24日,我早早地去见了学生,和他们又把文章读了两遍,勾词画句,为上课做准备。

        课堂总体来说很顺利,就是到了最后一个板块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动不了笔。我走进他们,不断地提醒,不断地鼓励,几个孩子都动起来了。课堂不正是这样吗?不住唤醒,不时点示,让学生由易到难,从无到有。学生是主体,关注学生才是课堂的最大价值。所以展示的时候,我没有找举手的同学,也没有找有几个写得精彩的同学,而是专门叫了两个在我的提醒下有了成长的同学。也许,课堂因此少了一点精彩,但却多了一分真诚。两位同学在我的帮助下发言完毕,没想到教室里竟然响起了掌声,很显然,他们曾经是教室里被遗忘的角落。

        下课了,我和张云雷老师去操场散步。走到队伍最后,一个同学一直扭头看我——他就是那个在课堂上不会动笔,在我反复帮助下,大胆发言的孩子。我微笑着看向他——羞涩的笑,目光里都是未知的美好。

        真遗憾,我应该在课堂上给更多这样的孩子以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不再是被我们边缘化了的孩子。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7张图片

        下午的评课,付老师是那样得谦和、真诚。她在肯定了课堂的亮点后,基于课堂她谈了两点:一是学生找原文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带着孩子们找完整信息,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二是付老师给我们讲了她看到的另一个教学案例,在比较中让我明白,初中的语文学习要努力更生动点。确实在课堂上我有点着急,总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人吃的是夹生饭,那这样的课堂意义又有多大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光要记在心里、说在嘴上,关键是要落实在课堂上。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8张图片

        马老师提到要把最后一段与文章中的语言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就更立体化了。我深以为然,备课时也想到了——作者用了那么多的拟人,不光是语言优美生动,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正像一个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哲思。那么这种哲思从何而来,其实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早就做好铺垫了。醍醐灌顶,这才是解读文本的高度与深度。

        又是遗憾。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9张图片

        刘心武先生说,错过是一种人生常态;要我说,遗憾也是一种人生常态。

        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物,更没有完美的课堂。

        从《壶口瀑布》一路走来,真是遗憾丛生。

        未能亲眼去看看壶口瀑布,真的很遗憾;

        课上得不如意,真的很遗憾;

        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真的很遗憾;

        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功夫欠佳,真的很遗憾;

        语文学习没能注意她的生动性,真的很遗憾;

        ……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10张图片

        遗憾,每个人都有。

        但于我,却很美好。

        它让我不由得慢下脚步,静静地思;它又使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更加踏实而坚定地向前走。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语文路上的探寻与追求亦无止境。

        这些遗憾,很美好,真的很美好。

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57期【教师随笔】 这些遗憾,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