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的时候,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FICO的CEO就曾宣称“我们知道你明天会做什么”。六七年过去了,我们也该知道,在从大数据时代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谁最懂我们的需要,谁左右了我们的决定,谁控制了我们的未来。
《智能时代》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展示了机器智能的发展,又从理论角度,横向展示了机器智能的威力。未来,控制在机器智能手里,还是控制在控制它们的人手里,还是,在我们自己手里?
《智能时代》的作者吴军博士曾在谷歌工作多年,担任腾讯副总裁两年后又回到谷歌,2014年开始在硅谷创业,拥有第一手资料,物理、数学跨学科阐释,论述深入浅出,案例丰富有趣。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样一个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面前,我们该如何自处? 吴军博士,或者说今天的任何人,都不能确切回答,哪些职业无法被人工智能代替,对于未来,我们还难以作出任何结论。
但我们可以决定今天,今天的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对现在的生活,还有多少掌控?
一、谁最懂我们的需要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戴”计算设备(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的出现,我们的行为、位置、身体生理数据都成了可被收集、记录、分析、利用的数据。
你试过上网搜索信息吗?当你打出第一个字的时候,搜索栏下方就会列出一溜关键词提示。
这种关键词信息还是个性化的。
即使你和其他人打出的第一个字是一样的,他们提供给你们的关键词提示却可能完全不同。而且,你今天去搜,和明天去搜,得出的提示也可能不同。
如果你经常使用谷歌搜索,当你打开页面的时候,不需要输入任何一个字,他们可以提供给你“无关键词的搜索”。根据你过去某个时间的行为,以及当前使用该产品的场景,自动把你想要问的关键词提供在搜索框里。
谁最懂我们的需要?不是最亲密的人,不是想要通过奉承你而获得晋升的下属,不是最想搞定你而获得订单的客户,甚至不是你自己。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在社交软件、购物平台、内容平台上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当你为了防备身边的人,把自己电脑里的、手机里的上网记录即时删除的时候,你的所有言行、照片、浏览、点击却还都被保存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里。
他们管我们在网上留下的这些“痕迹”叫做“数据”。
最懂我们需要的,是那个躲在手机、电脑、搜索引擎、社交软件背后的“数据库”,是那些能够将”人“数据化,并有能力分析这些数据,然后善加利用的人或组织。
大数据时代的理念是:人,就是社会关系、网上互动和内容搜索的加和。
二、谁左右了我们的决定
通过对网民数据的分析,不仅能看到他们的去向、喜好、还能挖掘出他们的情绪。
激发情绪、引起焦虑是控制我们时间、注意力的最佳手段。
2016年11月,特朗普赢得大选以后,脸书曾经受到大范围指责“脸书的假新闻导致选民倒向了特朗普”,人们统计出了活跃度最高的假新闻的数据:
震惊了全世界!教皇Francis宣布支持川普!——960000活跃度
惊天惊雷! 维基解密确认,希拉里卖武器给ISIS!——789000活跃度
一切都结束了! 希拉里关于ISIS的邮件被泄露... 事情比每一个人想的都要严重! ——754000活跃度
去看看法律吧! 希拉里其实并没有资格担任任何联邦职位!——701000活跃度
一个有关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的FBI探员被伪装成自杀的谋杀身亡。 ——567000活跃度
(以上数据来自作者:好学姐66)
看看这些假新闻的明显倾向,脸书为此受到指责算不上冤枉。这些假新闻得到如此巨大的活跃度,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引发焦虑、愤怒、惊喜等等强烈的情绪,而脸书得以利用网民的情绪借着假新闻的传播而获得巨额广告收入。
当历史发展到2018年的3月,脸书陷入更严重的“隐私泄密门”,被指将5000万脸书用户的数据信息出售给“剑桥分析”。根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的精准分析,他们可以投其所好,精准投放选举宣传信息,从而左右了这部分人对总统候选人的印象。
现在,不仅美国人认为他们被误导了,“特朗普上台,都是脸书的错”。欧洲人也在对脸书调查、起诉,甚至于怀疑脸书导致了英国脱欧。
可怕吗?网民以前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竟然可能会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贴吧、天涯、知乎常会有人求助”我该怎么拒绝朋友的无理请求?“,我只是举了一个最无害的例子,大家知道有些人在现实中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了话,在网络上却大胆的要命。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网上的都是陌生人,一辈子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以前还有段子”谁知道躲在屏幕后面的,是人还是狗?“
所以,到网络上寻求树洞、吐槽上司、求助提问,似乎比对周围的人说更安全。一直以来我们感觉网络更私密,更敢于透明表达自己,我们曾天真的以为能在网络上”隐身“。
事实却是,我们在任何网站、app、社交软件上的停留时间、搜索信息、发言、浏览全都被保存下来,并通过数据模型给我们”画像“,从中分析我们的喜好、关系、情绪,然后定向推送广告、视频,所有他们认为我们会肯为之花费金钱、时间、情绪的一切。
我们曾经以为自己在网络上隐居,其实却是在“裸奔”。
我们制造的大量数据,为如下流程提供了原动力:
三、谁控制了我们的未来
是的,我们已经对手机、电脑深度依赖,难以割舍。
我们无法拒绝它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
或许,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少用手机,却无法不购物,无法不消费。即使你放弃线上购物、放弃线上支付,你能不跟银行打交道吗?
信用卡发行商MasterCard能够获得大量的交易信息和顾客消费信息,它的一个部门MasterCard Adwisors收集和分析了来自210个国家的15亿信用卡用户的650亿条交易记录。
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在下午四点给汽车加油的话,他很可能接着去购物或者吃饭,花费在30到50美元之间。基于这一发现,加油站可以与附近商店、餐馆联手,在加油小票背面附上相关商店的优惠券。
这一举措为这家发了优惠券的店铺增加了客流。而这个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了消费。
我们,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预测、被引导、被动选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还能掌控多少?
打开淘宝,它给你看到一堆你无法抗拒的诱惑(根据你以前的购物习惯,为你量身定制),你会不会因为它们的出现,而买了计划外的东西?
打开百度,你看到了什么?会不会吸引你刷下去,以至于忘了自己本来是想要问度娘什么问题。
打开豆瓣,呈现在你面前的首页,是“热点”(别人都关心的),或是你的”痛点“(你以前浏览过相关内容)。
于是,无论你打开哪一家网站、app、社交软件,无论是选择视频、游戏、读书、购物,我们都已经”被决定“会买什么、玩什么、看什么。
只要你点击页面推送的任何目录,都是在对方的预测之中行动。就好像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在如来佛的手心里。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历史、现在、未来,不过是时间的先后而已。
大数据时代的口号是“通过找出一个关键词并监控它,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这种“预测”,其实是用你昨天的行为给你今天的活动范围画个圈,而你可能就把今天的时间真的用在了这个圈里面,于是,你的行为从无序性有了更多的有序性,你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画上了界限。
当你的历史已经被记录,而你的现在已经被过去左右,未来或许就变成了一组可预见的数据。
2011年,当FICO的CEO宣称“我们知道你明天会做什么”,我们根本无法相信。2018年,智能时代已经伴随着大数据时代步步紧逼,我们才发现,他们真的知道。
他们不仅知道你今天的决定,还能替你作出明天的决定。
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未来已来,以我们无力抗拒、无法不配合的方式。
但我们也不想总是被决定,被动购物伤钱,被动玩游戏伤身,被动选择做多了,我们不是成了傀儡玩偶吗?一行一动都在“数据库”给我们画的圈里。
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我们会依照他们的“预测”行动?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习惯性拿起手机,习惯性点进某家视频app,却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于是,能够给用户靠谱推荐的Netflix火遍了全世界,除中国以外。本土品牌也在做同样的努力。
点开购物网站,也许只是因为无聊,或者想以购物缓解焦虑。于是,能给顾客进行个性化推荐的亚马逊,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精准推荐。
当我们在互联网随意展示自己的生活细节,又那么容易被诱惑、被引导,就象纸片人一样容易被画像、被预测。
如果我们只有需要买东西,知道买什么的时候才去购物,对自己每天的读书、看电影、交流聊天都有明确计划,掌握了大数据的他们,就不那么容易支配我们了。
当我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提升个人竞争力,变得多维度、立体化,就不再那么容易被画像,我们才能从迷乱人心的海量信息里面获得解放,做个自由人,而不是提线木偶。
未来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今天的你。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如果文章还行,请给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