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但是关于以教为学这一点,其实是有争议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一位学长说,
大学里做任何社会实践都比做家教的收获大,因为你教的永远都是比你差的人,无法获得新的知识和社会经验。
后来对于这一点,其实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的,即便是去麦当劳打工,都可以学到标准化、接待客户的一些基本经验和规范化管理。
但是以教为学,确实在知识管理的领域备受推崇:
无论是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的学习者,从纯粹输入的角度,也大概只能获得30%左右的知识输入,只有到教会别人或自己的实际运用,知识的吸收率才能达到90%的水平。
国内著名的一些知识IP也是这一理念的推崇着: 比如古典老师、比如赵周帮主。
在这一理念上还有一些迁移操作:联机学习,相互教对方。
拆书帮中某位资深拆书家是这么对拆书进行定位的:拆书家不是老师,是一位抛砖引玉的学习促进者,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找到知识的适用边界,让彼此都能学到马上可以用的知识。所以,拆书帮有一项高阶活动——磨课。
以教为学有哪些好处呢?
1、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因为要给别人讲清楚,我们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把问题想明白。也只有你把你所学给别人讲清楚了 ,才能说明这个概念在你心中已经很清晰了。
同样是在大学,电路分析的那位美丽的女老师曾经说过:
老师们不管当年在所教学的这么课上的成绩多少差,这么多年一遍一遍的下来,也烂熟于心了。
为了能把知识讲清楚,要不断的去更深入的思考,从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
2、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每教一遍,就算是不走心的读一遍,老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增强记忆的同时也增进了理解。
3、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提前考虑怎么教别人应用,那我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在工作第九年的时候,由于工作中经常用到Excel,也经常有人问我Excel的技巧,平时在论坛、微博上也积累了一些技巧,为了把自己的Excel知识积累一下,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沁水小数据,@qinData,讲解Excel的学习教程,大约持续更新了半年左右,大部分日常用的到的函数都进行讲解。用了几篇讲解了我眼中的Excel,后面每一篇按照这个模型进行讲解:
1)可以做什么?
2)可以怎么用?
3)可以如何被我用?
统一按照这个风格,虽然没有什么故事场景,写的四平八稳,到也在小范围建立个人的品牌,断更后的两年,我已经把这个公众号遗忘了,居然还连接到了行业大牛,一起参与了线上训练营的内容提供。从以教为学的角度来说,我的知识积累过程是这样的:
① 从以教为学的角度来说,九年的积累,我了解了很多坑,大部分的基础问题都可以囊括;
② 运用统一的风格按Excel的知识框架进行编写,每一篇的编写还要再一次积累新的案例和用例,把逻辑理顺;
③适合自己的讲解方式:目前应该还是训练营,由于我的工作业务繁忙,不太有机会做线下的训练;
④训练营有学员群,我们团队会给学员答疑,有部分课程的讲解学员问到的比较多的,团队会进行课程的迭代优化。
为什么有的“以教为学”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呢?
以教为学,不能机械重复
前面在刻意练习中其实也讲到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有人炒菜炒了几十年,就算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也无法技艺高超?机械的重复并不能对技能或知识进行提升,以教为学也需要技能和知识的迭代。
当初那位学长对于家教的鄙夷,其实就是在于家教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即便以后走出社会要当老师,家教也无法作为实习经验吧。
以教为学,不能没有教学框架
培训师以前是个职业,但是如今互联网的发展能让更多物理距离很远的人聚集在一起,培训更是成了通用技能。但是,但凡能被称之为课程的,无论好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框架结构。如果只是知识点的堆砌,还是放在抖音、微博、微信文中做碎片化推广。但讲真,如果不具备把碎片串联起来的结构化能力,花在收集碎片上的时间,还是去看本书收获会更大一些。就算写的再烂的书,也不敢一地鸡毛的裸奔。
以教为学,知识储备只是一部分
以教为学中,对方的反馈是很重要的。只有知识储备而不具备教的技巧,其实很难有精进的机会。为了很好的教,需要其他的软技巧:写作、策划、录制、运营等。要保证能够把一个课程做下来,往往还需要团队合作。
一家之言,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与我联系,个人微信号:沁水茶园 qinm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