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

——读《经济学讲义-颠覆传统经济学26讲》有感

从大学开始,断断续续读了不少经济类书刊,从没形成过体系,不知道经济学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的杂了,对经济学家相互矛盾的说法无所适从,比如现行经济政策,比如楼市股市的分析,有讲好的,有讲差的(很多看不懂,估计因为自己不是经济学专业科班出身的缘故),一直找机会想认真架构脑海里经济学体系,想搞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读《经济学讲义》前,先看了下书评,总体上毁誉参半,心里其实打了退堂鼓,感觉可能和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入门教材一样晦涩难懂,或者读的时候感觉什么都看明白了,放下书本什么都忘了。但在读完前11讲后,感觉硬货一箩筐。这里的硬货不是讲经济学的这个原理那个原理,而是前面几讲的内容适用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其一,作者在第一讲入门简介中,首先给读者打一支预防针——不要盲目地相信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书中讲,一般人们都会认为,教科书上印刷的内容就是金科玉律,一定是没错的。但经济学的情况却不符合这一般的认识。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其实充满了错误!这和我们大学之前读书不一样,要学会质疑,要学会思考,作者讲的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还有没有作者没考虑周全的地方。中学学习的是基础知识,但在大学里、在社会中,更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有逻辑地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感到困惑: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充满了错误,那作者这本书里写的也不一定全对,那怎么办?这就要用我们的脑子去好好地思考,客观地衡量,决定要接受哪种说法,如果没有自己认为正确的,那就自己想出一种更合乎逻辑的说法来。

其二,科学方法论。科学一部曲是从一个或若干假设、公理出发,科学二部曲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推出一整套由理论及其推论组成的体系,科学三部曲是理论体系能够经受事实验证。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可证伪性”,也就是“可能会被事实推翻”,而不是“证明为真”。(这一点颠覆了我的三观!!!)作者提到了“科学”“非科学”“正确”“错误”可以两两组合而毫无矛盾。如“非科学而正确”,四脚动物有四条腿,这是“套套逻辑”即“同义反复”,不具有证伪性。非科学还有非事实、模糊不清、自相矛盾、无限制。“科学而错误”,如日心说,地心说,被事实证明错误。

由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物,排除主观感情相对容易,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经济学家也是人,排除个人感情相对困难。所以,对同一种经济现象,10个经济学家会有11种意见。原因有三,一是今天的经济学本身还存在大量的错误,用错误的理论去分析问题,当然只能得到错误的结论;二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很简单,但运用却很难,高手与低手的区别判若云泥,好比一块木头落在能工巧匠手里能雕出精美绝伦的木雕,落到笨手笨脚的人手里来来去去都还只是块木头;三是最关键的经济学家的私心在作怪,故意扭曲了经济分析,把结论引导到于他有利的方向。

其三,经济学是基于一个假设(“人是自私的”或“人是理性的”)一个公理(需求定律),用逻辑推导,构建成一整套理论及其推论的体系。这是经济学的四梁八柱。学习经济学,必须遵循假设,不能质疑,不允许“人有时是自私的,有时不自私”。就如欧氏几何点线面假设,不承认,就去学习非欧几何。

需求定律内容: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这里,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价格变量是客观事实,但不是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格,而是用其他物品表示的相对价格(真实价格);需求量非客观事实,是心理意图,与购买量这个客观事实并非一回事。换句话说,需求定律为: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倾向于少买,价格下降导致人们倾向于多买。至于心理倾向有没有表现为真正的购买量,还要看一些局限条件的具体情况。

学习经济学,就是主要学习如何在众多“其他因素”中找出关键的“局限条件”。

其四,作者推崇实证经济学,师承张五常《经济解释》,认为经济理论用于解释世界、解释现象。提出,经济学家不讲道德,不是他作为普通人的时候不讲道德,而是他作为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人的行为时,只需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不负责回答“好不好、应不应该”的问题。后者是伦理道德负责回答的,这只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分工。你要是问经济学家“好不好、应不应该”,就相当于问牛顿苹果应不应该掉到地上。你要是抱怨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出一个你不喜欢的结论,就相当于指着从树上掉下来、刚好把路过的人砸伤的苹果骂“坏苹果!该死的苹果!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早不早、晚不晚,偏偏在有人经过的时候掉下来,把人家砸伤了”一样的荒唐可笑。

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了要掌握客观冷静地对世事进行实证分析的方法,不问好不好、应不应该,只问或至少要先问为什么;不要听自私的人说了什么,要看他们做了什么;不要理会政府的政策是出自什么所谓良好的愿望或初衷,要看它们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因为这二者往往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关于价值判断,可以是人为地制定一个客观的标准。实证分析就是分析具体的局限条件下不同选择的情况,在这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根据事先确定下来的价值判断,就能作出“应不应该”的回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