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张图片
封图

​一.分析目标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张图片
2018.11.1日数据及APP版本

作为咕咚死忠粉和KEEP、悦跑圈活跃用户,经过对以上几款产品多年使用观察得出结论,具体细节下文逐一展开论述。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3张图片

注释: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是一种让训练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全力、快速、爆发式锻炼的一种训练技术。

简要结论:

1.KEEP已迈入第一梯队,咕咚从电商+直播之路开始和KEEP分道扬镳;

2.小米手机确实卖的好,但小米运动真的是打酱油的;

3.虎扑跑步似已消声,悦跑圈创新乏力。

以上观点仅作为一个跑步APP的深度用户,有感而发。

二.产品演进路线

说明:

本人恢复跑步于2016年,期间使用了咕咚、KEEP、悦跑圈、小米运动、虎扑跑步等几款APP,至今仍在使用的还剩 KEEP 和 咕咚。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4张图片

简要结论:

1.KEEP开始重视跑步模块,个人理解为 -“战略中心下沉”;线下场馆的试水,要把模式“变重”,以构建护城河。

2.咕咚,线上马拉松奖牌收割者(我斗胆推一步:是不是因为牌子卖的太好了,所以没动力继续做其他事情了);

3.悦跑圈,奖牌虽精致,但却止步于此

坐稳了~多图杀流量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5张图片
精致的悦跑圈线上奖牌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6张图片
精致的咕咚线上奖牌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7张图片
有点那啥的小米和咕咚线上奖牌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8张图片
北京马拉松2018、2017实体奖牌

心中疑问:线上奖牌可否提升设计费和售价,在颜值方面 逼近 线下奖牌?可惜手头没有公开数据可用来分析,希望有机会可以了解一些线上马拉松数据 : 报名人数 - 完赛人数 - 奖牌支付人数 - 实际得到奖牌人数 以及 奖牌的设计费。

线上马拉松最成功的小99在于 —— 你交了钱也未必能拿走奖牌,跑完才有哟~

当然了,因为缺乏线下马拉松比赛的参与感,所以奖牌价格也无法继续提升,只能靠拼凑“套餐”来提升客单价。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9张图片
咕咚2018-亥猪跑奖牌套餐


三.产品细节体验差异

1.跑步功能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0张图片

上图分别为咕咚 - 悦跑圈 - KEEP 三家APP的“跑步设置”界面,KEEP最为简洁,但个人建议增加节拍器功能,用户可以不用,但你确实不能没有

曾经KEEP一度都没有“自动暂停”功能,这对于渴望“刷PB”的用户是不够友好的,但该功能现已加入。【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

2.跑步路线提交及验证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1张图片

图1:KEEP路线确认提示

图2:咕咚周边路线提示【问题来了—这几条路线根本不是标准运动场啊!】     

图3:咕咚路线申请失败提示【我的疑问 - 我提交了一条运动场路线,咋不给我过?】


咱们再往前推一步

KEEP的提示,背后蕴藏的信息

1.KEEP通过用户辅助,来补全运动场信息,应该是多用户确认后生效。

2.我在墨尔本大学操场跑步,收到路线确认信息,说明——海外也有用户,并且提交过路线。难道不够“细思极恐”嘛……


咕咚的提示,背后蕴藏的信息

1.现在的几条路线,本人亲测跑过,不是标准运动场,只是小区内路线(参见“新天地东区”) 和  网友自发整理路线(参见“我的菜刀”)。

2.一个重度活跃用户提交的信息被驳回,理由是“附近路线很多了”,我并不是说“必须尊重老用户”,作为PM我表示理解-用户说的未必都对。我想表达:难道不应该把标准运动场路线优先展示给用户?运动场和公园内跑步,怎么也比路跑安全吧

咕咚必须在这点上做出改变,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

后面还会继续分析其他层面,今天码的比较多,且慢慢看~

3.跑步课程设计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2张图片
图1:KEEP跑步课程筛选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3张图片
图2:咕咚跑步课程筛选

实际使用体验:

1.KEEP跑步模块在经历2年沉淀后,终于发了一个大招-音乐跑功能,非常好用。

2.咕咚如果不注重这个环节,连跑步这个曾经的主场也丢掉,后半程赛况堪忧。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4张图片
KEEP音乐跑亲测

再补充一嘴:

1.悦跑圈早已卸载,从“音乐跑”模块开始,KEEP夺回了“播报权” ——以前我是KEEP静音,咕咚播报里程和配速,现已反转。

2.是否播报里程和配速,应作为重要分析指标。理由很简单:用户开着你的APP,却未开播报,说明他还同时使用竞品,在他的使用习惯中,你只是第二选择

4.跑团和运动场馆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5张图片

图1:咕咚有跑团及固定线下活动,但无固定场馆

图2:KEEP无跑团,但已开始落地线下场馆(截图时间:2018.11.1)

脑洞推演一下,又是“细思极恐”:

第一步:KEEP现有场馆无法洗澡,理论上可以推算出最佳模型-配置洗澡间的店面 及 最低生存客流量。回去反推——怎么弄来这么多人上课,能覆盖场馆经营成本。

(现在没配澡间肯定是测算后结论,不多妄议)

第二步:KEEP场馆改为24H营业,会怎么样?

第三步:KEEP跑团用“空闲时间”在自家场馆搞沙龙,体验课,会怎么样?

5.用户调研

两家都有,算做平手

6.短视频模块

两家都有,算做平手

咕咚:直播大潮时也加入混战,妹子直播确实能拉动用户活跃。在短视频时代,咕咚也没掉队。

等等?好像哪里不太对……我跑步时候也不能举着手机看妹子直播啊……那妹子直播的时候避免汗流浃背和呼吸不畅以及画面稳定度,也不能撒开了跑,那用户群又能有多大呢?

KEEP:跳过直播模块,速度上车短视频,产品体验上似乎受到抖音影响比较大,果然证明抖音“荼毒甚广”……

7.UGC和PGC内容比较

7.1-UGC - 用户创作内容

个人观察结果:

KEEP:KEEP起初规则为“健身完毕方能秀”,后改为“想秀就秀”,不知是因为KEEP早期用户都是以无氧、HIT为主,导致肌肉帅男和健身美女比例略高,还是编辑刻意而为?

咕咚/小米运动:最初的版本中确实没那么多肌肉选手,一定要承认这个事实:跑步爱好者和撸铁爱好者身材确实不太一样。但为了吸引眼球,首页也逐渐密布了各种肌肉帅男和健身美女。

真实比例数尚不可知,但至少看首页,几家差距没那么大

7.2-PGC - 专业团体(自家编辑、第三方厂商、媒体等)创作内容

就内容而言,几家差距不大,个人感觉产品功能还有提升余地——

参见“得到”产品逻辑:文章详情页 可跳转至 课程购买页;

参见“小红书”产品逻辑:内容展示页 可跳转至 商品购买页;

运动类APP的文章结尾,为何不用来推自己的课程?

8.运动装备使用记录

KEEP无此功能,咕咚一直有,but  ………… 为啥不往前多走一步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6张图片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7张图片

个人嘀咕——

打游戏都有“再来一局”,外卖也有“再来一单”,为啥这里不做一个“再买一双”?

可能下单者不会很多?界面隐藏太深?

但考虑到咕咚自己也做电商卖鞋,随手一加的功能,没那么复杂吧。

四.变现逻辑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8张图片

简要结论:

1.小米手环本身已经赚钱了,卖牌子纯属凑热闹;但悦跑圈就悲剧了……

2.从此图可明显看出KEEP和咕咚走路线完全不同。

3.或许藏着KEEP的更大野心 —— 智能时代的互联网+020健身房?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19张图片
KEEP会员收费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0张图片
KEEP场馆课程包

从价格上看,KEEP线下课远比健身房私教课(体能课及HIT类课程)便宜。

再退一步讲——即便某个课程体验不好,再换一个试试呗,反正也不贵。

如此低的课单价以及线下场馆的重运营,我坚信KEEP对线下课品质要求极高。


五.后续推演及破局

1.KEEP推演

1.1-完成KEEP自营场馆数据验证后,加大场馆覆盖密度, 通过算法优化教练行程。相比美团匹配骑手、店铺和用户,滴滴匹配用户和司机,KEEP做场馆和教练的匹配,难度不算高。

1.2-着手组建跑团,利用场馆分布优势为跑团增加线下店体验课程。

1.3-跑步功能继续强化,打造为“引流品”,跑步课程难度提升到K5级别(目前最高K4)。

1.4-为高阶玩家增加“自定义”功能,各种动作甚至“加油声”可自由添加、设置排序及个数,类似音乐播放产品的“歌单”功能。

1.5-推出VR眼镜,KEEP跑步机+KEEP VR眼镜,带你跑遍全世界。

1.6-发个币,推出全民持币计划 - 健身、分享、点赞皆挖矿 ……

醒醒,该收了……先到这儿吧。

2.咕咚推演

2.1-针对KEEP紧逼,自身跑步模块优化提上最高优先级。针对性的优化现有课程功能 —— 咕咚最大问题在于“颗粒度”不够细,“间歇跑”的定义需细化:明确告知用户,怎么叫“快”,怎么叫“慢”,到什么时间该切换了,当前是第几个循环等等。

2.2-在现有的“套装”收集类奖牌继续上,联合知名赛事及IP,加大新品类-冰箱贴 的产出数量。不知咕咚从17年起推出的冰箱贴,是不是采纳了我2016年的建议 :)  量还要继续加大,不过前提是得好看 ……

2.3-HIT课程方面,不能落后KEEP太多,尽量保持追赶。但用户习惯需慢慢培养,要关注自身数据变化:爱跑步的用户有没有开始给自己加练HIT课程,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用户不知道?习惯没养成?激励不高(初期还是得出点血,甚至有可能被薅羊毛)?还是运营手段不够?等等等吧,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刺激用户“加练”。

2.4-提升跑团活跃度,增加游戏化体验,比如更激烈、更能调用参与感的PK赛,之前已经有过一些尝试了,但是走的不够深,还有更多探索空间。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1张图片
咕咚在跑步游戏化上的探索,已经开始,但有待加强

随便说几嘴,比如:

跑团人数上限2000人,按人头有加分;

跑团公里数按数量级有加分,加大对头部跑团的激励,落后跑团就会自己想办法;

同一跑团内部,配速不同的跑者,分别贡献不同的加分项。简单的说-跑的“快”的人越多,跑量越大,打出去的“大招”威力越大。甚至允许极限情况,A跑团全是精英跑者,就是跑的快,所以“招招必杀”,但毕竟人少,威力不够大;B跑团上班族和休闲跑居多,虽然“大招”蓄力不多,但普通技能威力也不容小觑。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接着就可以开盘口,大家压跑团PK情况,强队赔率低,弱队赔率高,用币下注 …… 怎么又跑这题目上去了,收了收了

2.5-也推出VR眼镜,咕咚跑步机+咕咚 VR眼镜,带你跑遍全世界,咕咚在赛事上有优势哟,这个地方可以发挥哟。

2.6-也发个币,也推出全民持币计划 - 健身即挖矿 ……

发币的事儿真的打住了,警察同志,我还没说完呢……等等!

3.PM跑者困惑之一:我要看成长轨迹

任何产品,都希望自己的某个功能特别打动用户,能满足用户发朋友圈分享之需要。即成就了用户自己,又完成了曝光推广。

咕咚和KEEP只完成了第一步,我将其定义为“打卡式”分享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2张图片
咕咚分享样式

but……用户想看的不仅仅是这个,这玩意儿有啥可炫的?请回想:某宝花过多少钱?某年飞了多少个城市?看了多少本书 等等,为什么用户喜欢炫?

基于跑者最为关注的“PB成绩”,完全可以做成诱发用户分享的产品。请给你的用户一个可以装*的理由。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3张图片

“励志且正能量”的成长过程,配合一些很燃的背景乐以及H5工具,很容易诱发用户自传播。

对跑步健身类APP来说,尤其是用户刚起步的阶段,进步相对容易取得,使用这种产品手段来激励用户,刺激传播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

可以想见:某跑者5公里跑进22分钟后,再继续刷PB,跑进21分 - 20分 ……难度越来越大。

这个模块的修改逻辑也是十分简单 : 所有成绩列表页  - 某项运动历史PB列表 - 本次PB详情页,并设计分享功能,提前配置好几个模板即可。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4张图片

为啥没人做?就不能给用户一个见证自己成长 低调装逼 的机会??

4.PM跑者困惑之二:我为啥没跑过人家

数据分析比对功能 —— 跑者之间,也可以比啊,类似汽车之家的汽车比对。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5张图片

先从简单的比对开始:我自己昨天和今天的比对,我和其他用户的比对。

起步阶段使用最简单的功能:就是比配速、步长、步伐就行了。别的数据采集不到,受限于硬件,有了智能硬件的支持玩法可以更多样。

对比功能用来引流,第二步很容易就切入电商了。

为啥你跑的慢?你和大神只差一双鞋、一块儿表、一套课 :) 想不想成为大神?赶快拿起电话订购吧 :)

【此观点2016年给咕咚提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容易被用户骂,就没采纳~


六.健康参数畅想

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贷款领域已经落地,用来多维度判断用户价值,我认为“健康参数”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至少对大病保险方面,有些许参考价值

举个不是跑步的真实例子 —— 某未满18岁用户获得ICBC两万元信用卡额度,原因是:根据相关数据汇总分析结果认为,该用户即将前往国外开启留学生涯。

绝非广告 ——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

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_第26张图片

当然了,为了表示严谨,要再强调一下  “个人脑洞随笔,并非因果判定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征信报告”的重要程度已无需多言,在数据颗粒度越来越小的明天,“健康报告”也许不再遥远。

哪家公司的数据,能成为”健康报告“的提供者,或将成为超级赢家

好了,就此打住了,再往下聊又会引发“数据歧视”问题了 —— 报告显示你不健康,所以我不让你投保,我怕你骗保。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探讨了~咱们下回书再见。



本文完成于2018.11.1,同步于2018.11.5

鉴于编辑器及更新同步的缘故,诚邀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飞扬日知录”。


文尾感悟来自

《数文明》-解读数据、社会及文明的另一视角

航班随笔: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

码字不易,转帖请注明出处,将来若有公司采纳,记得回来打赏个红包 :)

文尾鸣谢 - 再次感谢咕咚2016年抽奖赠送荷兰航空公务舱往返机票,祝福咕咚。

真的是中奖……不是内定,我当年以为是诈骗电话还挂机多次 :“你才中奖了呢!你全家都中奖!!”

最后来个广告,真的不打算发个币?上个链嘛?咱们一起改变世界嘛,欢迎来撩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正经谈“约跑”—产品经理兼跑者的运动APP分析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