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年的冬天,东汉京师洛阳异常寒冷,夜深人静时分司徒府衙大门的灯笼在凛凛朔风中剧烈摇曳。几个鬼魅般的黑影忽然出现在高墙下,迅速涂抹勾画一番又倏然消失在沉沉夜色中。黎明时分,巡逻的卫士惊悚万分,京城各大衙门的外墙上,竟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两个醒目的白色大字,甲子。随着一场遍及洛阳城的大搜捕,东汉末年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这是东汉晚期流传的一首歌谣,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已经成熟,在田间收割的只有妇孺。男人们都在西北边地服兵役,基层官吏自备车马一路向西,百姓苦不堪言控诉无门,只能含泪吞声私下议论。歌谣中提到的胡,是指居住在西北边疆的羌人,国家有边患男儿服役从戎保家卫国,本来是寻常之事,但是东汉后期的西北兵役,为什么会让百姓如此痛入骨髓而怨声载道呢?
公元一世纪后期,东汉军队击败了强大的匈奴人,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彰显大汉王朝的威名。但在与西北羌人部落的角逐中,却没有取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绩。在东汉中期直到东汉灭亡,战争反反复复始终不断,旷日持久的对羌战争成为东汉王朝始终无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给黎民百姓带来无限痛苦。男子出生入死奔命边关,妇孺劳作田间还得负担巨额军费和多如牛毛的杂税。战争之外,东汉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上连年灾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携幼扶老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食成为流民。
流民犹如滚动的地雷,流动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小农社会的管理之道是千方百计把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农民一旦成为流民便摆脱了国家管理,很容易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力量。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流民造反的事例,西汉末的赤眉军就是由流民演变而来。东汉末期的流民问题,比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可怕的是这一时期的流民已经不再单纯是逐寻口粮的盲流,一种宗教信仰正在悄然改变着流民的属性。
位于今河北广宗县县城西北的大柏社村,至今仍有一个方圆约一亩地的大坑,坑的西边有座庙,这就是东汉末年百姓接受法师符水治病之处,圣水坑与灵仙庙。如今在灵仙庙仅有少数老年妇女还依照旧习前来祭拜。而在东汉末年,一场瘟疫席卷中原,百姓饥寒交加死亡无数,深受瘟疫之苦的百姓从四方聚拢到这里,接受法师的诊治。法师自称是太平道的大贤良师,病人只需跪拜忏悔服下法师亲手制作的符水即可病除,穷人分文不取,富者交钱多少全凭自愿。不少气息奄奄的病人竟然转危为安,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了妙手回春的大贤良师,百姓争相前往接受法师治疗。
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太平道的首领。东汉末年,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10万之多。东汉末年瘟疫横行社会腐败,张角在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赢取百姓的信任。深受瘟疫之苦的百姓在绝望之际,对张角符水治病的方式深信不疑,张角亲手制作的符水已无法供应庞大的流民群体,只能命众徒修建庙宇,自称求来灵仙,并告诉百姓灵仙在庙旁的水坑里放入了灵药,喝下圣水坑里的水就能治病消灾。东汉朝廷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碗漂着黑色纸烬的符水给东汉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在符水治病的同时,一本神秘的经书更进一步地让百姓对大贤良师的无所不能深信不疑。《太平经》现收录于《正统道藏》第119卷,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又名《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济穷自食其力,达天下太平为主旨,但多为巫觋杂语。汉灵帝时期,张角得到民间流传的《太平经》,在《太平经》的基础上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太平经》曾两次被献给汉朝皇帝,但第一次献书人被处死,第二次被束之高阁。张角得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并以此为教义创立了太平道。
今位于河北省的广宗县,《太平道乐》在这里已经传承了一千八百多年,现在作为古老的表演曲目,人们更注重它的艺术表达,但在当年它却是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方式。东汉末年,为了宣传统治阶级的不劳而食,预言社会即将发生大变动的思想,从而煽动起社会上的民愤,张角把《太平经》编成经文让信徒咏诵。为了使咏诵《太平经》时整齐划一富有韵律,增加了管、箫、笙等乐器伴奏,逐渐演变成《太平道乐》。张角在此掩护下,以打醮聚众,击黄巾鼓助威,向百姓大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主张平等互爱的观点,派出八名弟子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所谓以善道教化天下。大贤良师告诉人们,只要加入太平道就会进入彼岸的这个世界,那个世界里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食辄令有余,新陈相因。对于已经习惯了官吏盘剥世态炎凉的东汉百姓来说,大陆泽畔的这个世界俨然是真正平等和谐的世界,在冥冥暗夜中,张角口中的太平世界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和光明。
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道家始祖老子的故里。老子李耳,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清静无为。公元前2世纪前半叶,西汉前期的皇帝们采纳他的学说与民休息缔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段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汉武帝绌抑黄老崇尚儒学之后,儒学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思想,老子和他的政治主张便回落民间,不再被官方重视。然而,有谁能想到三百多年后,掺杂了儒家、阴阳家知识的道家思想悄然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民间信仰,甚至连当朝皇帝也对老子顶礼膜拜。公元165年至公元166年,汉桓帝曾两次派大臣前往河南祭祀老子,并将老子灵位请回宫中祭拜。老子是清心寡欲的代表,汉桓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荒淫无道的皇帝之一,他祭祀老子是希望像道家学说宣扬的那样,给自己留个龙种。汉桓帝御宇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这也成为困扰他多年的一块心病。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他统治时期,民不聊生边境多事,小规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而这些农民暴动往往是打着老子的名义起事的,因此汉桓帝再三祭拜老子,表示自己信仰老子思想希望借此能够控制道教信仰,维护皇帝的威望。当然,他也希望他的臣民们能够像老子说的那样清静无为,好让他安心享受人间富贵。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祭祀老子,实际上是承认道家思想的合法性,对道教信仰在民间的迅速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老子和道教最终没能给汉桓帝创造出一个龙种,但是汉桓帝尊崇老子的姿态为道教的迅速传播开了绿灯。
张角的太平道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民间宗教,位于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壑幽林密溪水潺潺。相传,东汉人张修曾在这里创立了五斗米道,百姓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组织,五斗米道由此得名。张修在徒众中建立起严格的管理组织,俨然成为一个与地方政府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儒家思想,曾经是大汉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今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一个思想混乱的王朝必将陷入全方位的混乱。到汉灵帝时期,太平道势力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地,信徒多达数十万人,就连皇帝身边的宦官卫士,甚至朝廷大臣竟然也有不少人加入了太平道,太平道、五斗米道即将把大汉王朝逼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杨赐,字伯献,弘农郡华阴县人氏。弘农杨氏是东汉后期最负盛名的一个显宦世家,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担任过帝国的三公,祖孙三代都以正直敢谏著称。太平道势力的迅猛发展并非秘密,但是地方州郡官员玩忽职守掩耳盗铃,他们生怕因为多事而丢掉乌纱帽,因此不愿意向朝廷正式报告。杨赐已经预见到太平道对帝国秩序的潜在威胁,在向朝廷的急奏中,他提醒朝廷重视太平道的危险之处,也提出了解决方案。‘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杨赐的判断相当精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庞大的流民群体,张角和他的太平道就成不了气候,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称得上是釜底抽薪的上上之策,先解散流民再处置张角等太平道领袖。遗憾的是,此时的汉灵帝正在宫中与妃子们游乐,而大臣们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甚至有的大臣、宦官也加入了太平道。杨赐的奏章没能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视,奏章进入灵帝视野已经是帝国受到重创之后的事情了。
杨赐的密奏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却引起了太平道方面的警觉,张角和他的弟弟张梁、张宝明显加快了行动部属。他们按照军事化组织模式,把全国各地太平道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立一名首领号令部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公元183年,是气候变化相当异常的一年,夏天大旱,庄稼大面积枯死,冬天极寒,北方地区井水结冰厚达尺余。按照当时流行的谶纬,这是国家即将出现变乱的征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首低沉激昂寓意深刻的民谣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与此同时京城洛阳及地方官府的墙壁上不断出现白土书写的甲子字样。马元义,太平道大方的首领,张角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此时他正组织荆州、扬州等长江一带太平道徒众向邺城集结,随后又潜入京师部署洛阳当地的徒众,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成事。起事日期定在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这一天正是农历甲子年的甲子日。就在太平道的暴动部署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令张角意想不到的事情,公元184年正月,马元义的弟子唐周临事变节,向官府告发了太平道的暴动计划。东汉朝廷大为震惊,随即宣布京师戒严关闭洛阳城门,在城内大肆搜捕,一千多名太平道徒众被捕杀,马元义被车裂处死。顽劣昏聩的汉灵帝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连忙下诏火速缉拿张角等太平道首领。事起仓促,太平道暴动被迫提前,张角派遣快马信使星夜驰告各方立即起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就此爆发。
从黄河北岸到江淮两岸,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是裹着黄色头巾的起义军。他们攻打城池、焚烧官衙、捕杀官吏、释放罪囚,承平已久的汉家天下在战火和呐喊中沸腾起来。一位名叫应劭的官员,如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
冀州告急,颍川告急,南阳告急,一批又一批的奔命驿马疾驰在通往洛阳的官道上。大敌当前,汉灵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国舅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统率所有的京畿卫戍部队。在京师洛阳的周围设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个关隘,防止黄巾势力进入。同时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负责讨伐京师北面的黄巾军,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负责讨伐京师南面的黄巾军。朝廷还下诏,鼓励地方官府、豪强地主招募武勇协助官军平乱。东汉政府的官军虽然数量不到十万人,但是都属于精锐部队训练有素,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又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再加上地方豪强大族的支持,战斗力并不弱。张角的黄巾徒众数量庞大,动辄数十万人,但是里面有很多老人、儿童、妇女,战斗力并不强。而且,由于仓促起事,没能完成集结部属兵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
就在战事最为紧张的时候,太平道领袖张角病故,黄巾军士气受到重挫,人公将军张梁成为统帅。十月,南线官军在皇甫嵩的统领下,加入到北方战场,黄巾军陷入颓势。十月底,黄巾军与官军在广宗展开决战,张梁及三万黄巾军将士战死,另有五万人在城破之后投入涛涛清河,河水为之断流。十一月,地公将军张宝在下曲阳战败,徒众十余万被杀。
今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区35公里外的灵霄山,突兀森郁人迹罕至,就连当地人都很少知道,早在一千八百年前,这里曾是给东汉王朝留下千疮百孔的黄巾军寨遗址。保存完好的八角玲珑井,惩治叛徒的水牢,残破的石碑,如今依然能在这深山之处找到当时起义军叱咤风云的痕迹。而就在不远的山下,由黄巾起义遗留演变而来的地方表演,也仅仅只在逢年过节时被民间艺人搬上舞台。抬黄杠、太平鼓、太平道乐,一个时代的声音被后人演绎的如此生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一切都化作了嘹亮的鼓声和从古至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曾经惊天动地,曾经呼风唤雨,也都化作了悲亢的音乐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牌楼,2004年曾在这里出土了一批汉代公文简牍,简牍详细记载了黄巾起义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暴乱不但导致社会秩序脱序,也给东汉帝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长沙郡临湘县的县令向上司汇报说,‘本地连年遭遇战事,仓空无米,库无钱布。’地方府库空虚,中央同样如此。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忍痛割爱,把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和马匹都捐了出来。可是,战事刚刚停息,他就迫不及待的让宦官们四处收刮。为了填补国库空虚,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最初只是卖一些无关紧要的低级官职,后来干脆把三公九卿这样的高级官位也摆上了柜台,读书人要想进入官场,地方官想要升迁,也得上缴一大笔钱。
灵帝时有一位司徒,相当于丞相,名叫崔烈。崔烈的司徒位置就是从汉灵帝那里买来的,崔烈回家后问儿子崔钧,‘我用钱买到了这个官,社会上对我是什么评价。’崔钧为人较为正直,说道,‘大家对你评价很不好,说你的身上有铜臭。’我们今天所讲的铜臭,就是从这里来的。
其实,比普通官员更应该受到严厉处罚的是宦官,黄巾起义爆发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更加嚣张。侍中向栩、张钧向皇帝进言,称黄巾之乱完全是由宦官引起的,只要把宦官首领们的头颅砍下,挂在南郊,兵祸自然平息。灵帝把张钧等人的密奏传给宦官看,结果丢掉脑袋的不是宦官,而是两位侍中。皇甫嵩、卢植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无法逃脱宦官们的暗算,卢植只因不肯向监军宦官行贿,结果被收入囚车押回洛阳,差点丢了性命。同样是平定黄巾之乱功臣的车骑大将军皇甫嵩,因拒绝向宦官行贿,灵帝在听信宦官谗言之后,收走了皇甫嵩的车骑将军官印。宦官依附于皇帝,却最终绑架了皇权,如果一定要打死食盘上的老鼠,那么打碎盘子也许就真的在所难免了。
官员与宦官之争不断激化着朝廷内部矛盾,导致了国家政治动乱朝野不振,贤人志士遭到迫害,从而人人自危天下大乱。黄巾起义主力被剿灭后,余部又继续斗争了二十多年,在它的影响下,各地不断发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了有效进剿黄巾余部,汉灵帝将军政权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却造成了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的局面,加之一些地方豪强在黄巾起义中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上逐渐形成了无数大小军阀。地方势力最终摆脱了东汉政府的控制,形成了各霸一方的局面。这一时期,除了袁绍、董卓这样的军阀和贵族,曹操、孙坚、刘备这些无名小卒也逐渐通过黄巾之乱走上了政治舞台。
曹操等人相比于董卓、袁绍这些豪强,黄巾之乱后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势力,但是历史却给了曹操第二次机会。公元188年,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余部再次起事,他们在青州集结,人数多达百万。兖州刺史刘岱被杀,曹操接替了兖州牧的职位,对正处于补给困难的黄巾军,曹操一面交战一面谈判。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这支30余万的黄巾军另加随军男女老幼眷属100余万人最终接受了曹操的收编。曹操从中选拔精锐10余万,号青州兵。家眷及其携带的耕牛农具,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资料,由曹操设置屯田组织生产,为军队作战提供后方供应基地。由此,青州兵成为了曹操独立拥有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这支由黄巾军所组成的青州兵,最终成为了曹军发展壮大的基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正浩浩荡荡的拉开序幕。
黄巾起义之后,这一个经历了四百余年的汉王朝,彻底滑入了乱世的泥沼之中,朝政日乱海内困虚,面对这样一个气数已尽的大汉王国,一批批乱世枭雄横刀立马闯入了历史舞台。公元220年,这个曾在世界古代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东方第一大帝国,大汉王朝,随着它的最后一位国君汉献帝被迫走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大汉王朝最终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