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与我们一起玩耍的张三、小明,怎么越长大差距就越大。人与人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从大的范围来看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机遇都会在个人成长变化的因素。但如果说单只这些因素,你会发现你周围的朋友的父母和你的父母的单位性质差不多,没有多大区分;你和周围的朋友都是本科学历,学校性质没有多大差别。在个人机遇这个不确定因素面前,你敢说他们就一定比你幸运,当然不排除抓住大的经济趋势,在某些程度比你要快一点。比如抓住楼市的机遇,提前买了房。

抛开这些因素不谈,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前两天通过孩子的学习问题,我和我太太讨论一个问题:如果说我在大学的时候以及进入社会的时候每天都像高考一样去过,我会不会走得比现在更远。随着年龄的增长,惰性越来越强,已完全没有当年奋斗的心思。用我太太的话说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每天跟打鸡血一样过呢?是啊,人类的天性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想过上更好地生活,可又有多少人为之坚持下去呢?你想考上研究生,你有没有每天凌晨在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的经历,有没有每天十二点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宿舍倒头就睡。你想考公务员,有没有坚持每天去刷题,每天去学习13个小时呢?你想通过法考,你有没有把相关的课件和教材翻过三遍以上?很多考试考得不是我们的智商,考得是我们的耐力和毅力。一套150分的卷子基础题和中等题得占80%,要是都能把握住,剩下那20%就是放弃,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再者说现在很多考试都是水平性考试,通过率摆在那,只要过线就行。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每天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写到这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只有70%多的人举手。过了一年,他又同样要求,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后来也成为了大哲学家柏拉图。这也仅是一个故事,我相信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应该不会如此无聊。在这里想要说得是柏拉图在年轻时已经表现出一个杰出人物所具有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在我看来高度的自律成就了他。自律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坚持了一辈子记日记的习惯。我想这个人数应该是不多的,有史料记载的也仅有曾国藩一人。也就是这位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开创洋务运动,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很难想象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居然记了一辈子的日记。高度的自律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一代儒学大家,一部冰鉴和家书,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人生干嘛都过得这么平淡呢,何不逼自己一把,反正你的人生你负责。保持高度的自律性,每天进步一点,逼自己一下,慢慢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再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点滴的不同最终汇聚成一条隔绝彼此的洪流,时间总会检验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