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经济学原理》01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选择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整部书都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本节,曼昆教授提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它们简洁地描绘了社会中的经济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即使你开始时不理解或不信服也没关系,在以后各章中我们将充分地揭示这些思想。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样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学生需要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或者用于娱乐;父母需要决定如何使用家庭收入——买食物、衣服,还是度假;企业需要决定是否采用更清洁的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意味着成本升高,相应的利润将减少,但是获得了更清洁的环境。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追求最大的利益,而平等要求利益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例如,政府的福利制度和失业保险以及个人所得税,都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平等,减小贫富差距。但是,它们却降低了效率。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成本,当你把几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论文时,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收入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这个原理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我们做出一项决策时,应该认识到这个决策的机会成本,通常,我们很容易考虑到这一点。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rational people)会运用理性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例如,假设你想要给朋友打一个电话,这个10分钟的电话将会给你带来7块钱的收益。你手机的话费是40元的固定费用加每分钟0.5元的通话费用。你通常每个月打100分钟电话,因此每月的话费为90元。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打电话吗?你可能会这样想:“按照我100分钟90元话费来算,每分钟的话费就是0.9元。那么这次10分钟的通话成本就是9元,大于我的收益,我不应该打这个电话。”但是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虽然10分钟的电话的平均成本是9元,但边际成本——你多打这一次电话需要额外多付出的费用——只有5元,所以应该打这个电话。其实这是人们先天就懂的道理:有不限时通话套餐(意味着边际上的分钟是免费的)的手机用户会更长时间且更频繁地打电话。
这个原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包括上面的手机话费,以及为什么卖家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习惯边际思考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这个思想。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当苹果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决定少吃苹果,这是价格对消费的激励。当政府开始收取汽油税时,人们转向开小排量汽车甚至是电动汽车,这是政策对人们生活的激励。当政府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会形成什么激励时,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
20世纪60年代以前,汽车并不配备安全带,但频发的交通事故引起了公众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立法将安全带作为新汽车的标准配置。大家很容易想到,安全带的普及使驾驶汽车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发生车祸时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了。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影响。对于驾驶员来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这些是安全出行的成本。而有了安全带之后,安全出行的成本大大降低了,驾驶员不需要那么谨慎,而是可以更加疯狂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车祸的次数增加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行人遭遇车祸的死亡率上升,安全带并没有照顾到他们的利益。你可能觉得这个例子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事实上有许多证据验证了这个结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不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国际关系,贸易都可以使双方的状况变得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国家和家庭一样,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苏联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计划经济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乍一看市场经济没有主导者,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但事实证明,分散的决策者和利己主义者反而促进了总体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观察结果: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斯密的重要洞察是,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买卖双方朝着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方向而去。
斯密的观点还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当政府限制“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协调时,市场就会紊乱。这个推论解释了税收对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以及租金控制这类直接价格控制政策所引起的巨大危害。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既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政府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原因有二,其一: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维持规则,也就是产权制度。我们依靠警察和法庭保护我们生产出的产品,而看不见的手在产权制度的保护下施展它的威力。
其二: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也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要么是把经济蛋糕做大,要么是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先来考虑效率目标。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externality),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比如污染,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污染了当地的环境时,市场并不能改善这种情况。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它是指单个人或公司有着完全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镇上的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那么这口井的所有者就不受市场竞争的限制。
再来考虑平等目标。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但由于某些国家战略或是社会观念,这种不平等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于是有了所得税和福利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而差别的形成可以完全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在生产率高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
这个简单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不能提高生产率的政策,都无助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最低工资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会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通常都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同等数量的钱的购买力下降。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短期内货币的大量注入会引发如下的连锁效应:
- 货币量增加刺激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 随着时间推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 雇佣更多的工人意为着更少的失业。
上述推理说明通货膨胀可以减少失业,而降低膨胀就会促进失业,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2008年和2009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引起收入下降和失业激增。奥巴马政府采取包括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以减少失业。但是,一些人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会引起过高的通胀水平。
总结
现在我们对经济学研究什么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以后各章中,我们将提出许多关于人、市场与经济的具体见解。在全书中我们将经常提到本节介绍的经济学十大原理,记住这些基本原理,即使最复杂的经济分析也是用这里所介绍的十大原理构建起来的。
关注作者或文集《经济学原理》,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发布文章。
参考资料
机会成本 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