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季度、二季度GDP压线7%增长后,今天上午刚刚公布的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为6.9%,这是中国经济自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7%的增长。这也许不会是中国的最后一个7%,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可能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再看到7%的增长。
破七,本来几乎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结果,沪指以类似性冷淡的姿态下跌了4.65点,前段时期市场唱空的声音太多,恐惧反而提前被透支了。宏观研究员们则在统计局的数据发布十几分钟后,抛出了他们早早准备好的研究报告,预警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呼叫量化宽松加码。
朋友圈里开始有刷屏说——破七,一个时代过去了。语气忧虑而凝重。如果各位记忆不差,就能想起,2011年,中国经济告别双位数增长,2013年,中国经济告别8%的增长,市场中是不是也是这样告别的声音?
这种以一个数字、一个点位、一个日期划分的分水岭,常常让人陷入莫名恐慌。你说不清这背后的逻辑,却着实因为这个数字的突破而心里没底。
比如3000点的关口,大盘报收2999点,解读就是跌破了心理底线;大盘报收3001点,就标志着信心回归市场筑底。
比如人人望而生畏的30岁生日,27那年就要开始哀叹,我老了,快30了。30岁生日吹灭蜡烛呼吸之间,呼出去的好像都是青春元气,吸进来的是一夜白头的沧桑感。
比如一季度二季度GDP数据维持在7%时,人人尚能平静度日,三季度来了个6.9%,一个时代就再见了?
折腾半天,我们敬畏的都是十进制吗?
过去的几年,我似乎生活在两个版本的中国经济中。一个版本是经济学家们口中的危机四伏,一个是我身边人的野心勃勃。
我每天点开新闻,看到的都是GDP下行,是人口红利消失殆尽,是房地产+地产债+企业破产的危局。而环顾我的生活,我经历的是每一个小资馆子门前动辄二十几号的等位;是十一黄金周席卷全球的买买买,是2015年“十一”七天,银联卡跨行交易总金额达到6469亿元,交易总笔数超过5亿笔,同比分别增长25.4%和19.5%。
为啥GDP的变化与我的感觉相去甚远?
话说GDP这统计法是1930年在美国问世的,当时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罗斯福政府,了解"新政计划"(New Deal)能否成功改善造成美国股市下跌将近90%,25%的劳动力失业、数千家银行关门和生产力急跌的体系问题。
这一指标从问世之初,即是由政府绘制、统计的,政府绘制、统计这个数据时,主要是为了决定开支、评估各项计划的成效和系统的安定性,并不是为了要告诉普通民众跟他们个人财产相关的大事。
美国的GDP统计法在1930年创立后,此后不少国家跟随,将GDP作为一国经济健全与否的最佳指标。但是,GDP这一指标问世时,大部分国家尚处于以劳动力为主的产业型或农业型经济,而不是眼下的服务导向型经济。
这就导致了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掌握新的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加上没有一个统计法是在计算机问世后发展出来的,因此在计算机和网络高速发展使效率大为提升后,这种变化并没有反映在GDP的统计数字上。
许多欧美国家,很早以前就没有将加快GDP的增速作为政府工作重点。而且,现代GDP估算系统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imonSmith Kuznets),早就在1971年就已经指出,GDP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效益。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追求狭义的、物质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目标,并不利于该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美国人设计的GDP无法量化的另一个指标是,这片土地上有最野心勃勃的人民。我亲爱的米糕老师说,我们有全世界最爱赚钱也最爱花钱的人民,有能为赚钱吃很多苦,为花钱受很多罪的人民,有神经和免疫系统都超级强悍的人民,这些人会让很多国家明白,国家拼到最后,不是拼战略拼经济,不是拼人有多优秀多高逼格,而是拼人有多皮实多耐操,在这方面,中国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当然,我并不是说GDP增长减缓不是问题,it do say something。在北京刚刚送走的这个周末,又有一场雾霾中的马拉松。42公里的全马跑下来,很多跑者有过“撞墙”的经历。 撞墙是临界状态,是身心状态从接近满负荷运动变为超负荷运动的时期。“撞墙”者会感觉四肢不再属于自己,突如其来的困乏感像绝壁一般挡在面前,纵使跑者反复给自己打气,向前迈进的却只是心情,终点则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遇上这种情况,只有切换到跑走结合的状态,重新调整节奏,以求恢复状态。
如果说宏观经济也是一场长跑,毫无疑问,眼下我们也“撞墙”了,只是这个问题并不能以8%或者7%而量化,更不应该因此而放大焦虑。因为,一个国家并不能从后视镜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拓展阅读
跌破7%,一个时代过去了
文/黄生
刚刚公布的中国三季度GDP增长速度为6.9%,正式跌破7%,与此同时,人民币离岸汇率随之迅速下跌,这标志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这种下滑还在持续之中,标志着我们要准备过苦日子了!
GDP增速实际上没有这么乐观,中国经济能保持6.9%的增速,恐怕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产能已经过剩,新增的投资虽然可以统计到GDP中去,但实际上是无效投资,也就是不能真正带来财富的增长,如果剔除无效投资,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恐怕更难看。
还有中国的新增信贷创新高,但是信贷如果是坏账,这部分坏账也应当从GDP中剔除的,但是中国的坏账被掩盖了,比如通过信贷展期来掩盖坏账,比如通过扭曲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真实的坏账多少,就应当从GDP中扣除多少,如果扣除这部分坏账,中国的GDP可能会接近零增长。
中国的经济放慢并不可怕,只要质量能上去,只要财富分配能够改善,如果GDP增长带来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雾霾严重等,恐怕这种GDP没有太多人想要。
如果中国的GDP靠投资拉动,那么普通民众并不能从中享受到财富的增长,只会让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种GDP增长,恐怕也未必有多少人想要。
中国GDP增下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又开始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又开始新的刺激政策,货币宽松无法拯救中国经济,只会让中国经济更加恶化,因为中国的货币主要流向投资,带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经济发展靠宽松货币就能完成,那经济就太简单了,各个国家只要印钞就行了,显然不是。
接下来肯定会有很多经济学家、专家、分析师等呼吁中国应当宽松货币政策,应当加大对经济的刺激等,然而这些都是错误的,宽松货币只会导致中国再也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只会像日本那样失去二十年,而中国在没有成为发达国家前就染上日本病,只会比日本失去更多。中国需要的是坚持不宽松、不刺激,坚决清理掉过剩产能,经济才能焕发青春。
中国要改善财富分配机制,提高消费,就必须要大规模大力反腐,甚至将少数腐败的官员占有的大量货币赶到流通领域,这不亚于一场经济刺激。
中国要改善经济,必须大力支持创业创新,大力减税,股票注册制必须要尽快出来,打通新兴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
现在中国经济的困难,是过去多年泡沫的结果,到目前要买单的时候了,不能怪现在的人,换了任何人都很难立刻扭转局面,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份理性,不指责,努力做好自己。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过去了,而最深度的寒冬还没到来,因为还有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在等着大家。但长期来看,只要坚持货币不宽松、不刺激经济,中国未来就一定会好起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准备过冬了,准备过苦日子了!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回顾往期热文,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