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张图片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张图片


-风物君语-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被察觉”



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


使用的手机好像越来越聪明了。 阿尔茨海默症原来与肠道菌群有关。 “薛定谔的猫”原来不只是个段子。 ……


我们也许意识不到,自己正身处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中。而所有的变革,很有可能来自一些不起眼的场景。


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正在进行一个由7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的国际计划。可控核聚变项目,模仿太阳发热的原理,希望在地球上实现聚变发电,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图/《科学的力量》


清洁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信息领域、人工智能……这诸多改变我们生活、甚至可能会影响人类命运的变革,正由中国科学家所兴起。


11月2日,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纪录片《科学的力量》,采访记录了30多位中国各研究领域最顶级科学家的生活。 全片不只有振奋人心的科研结果,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失败、曲折、煎熬以及泪水……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张图片

22年,从海藻到阿尔茨海默症新药

11月2日,“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症创新药获批”悄然登上新闻热搜。

几个月前,耿美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次穿上净化服,走进车间。她苦心研究22年的成果,即将在这里变成一粒粒胶囊。一切都蓄势以待,只待药监局批号一下来,这里将开足马力生产;因为在车间外,成千上万个家庭等待着这种新药。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带领团队从海藻提取物中,找到了一种有效成分,实验证明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效,取名“971”。图/《科学的力量》 阿尔茨海默症,它还有一个略微贬义的名字,“老年痴呆症”。 这是一种跟随衰老发生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人将逐渐丧失记忆和认知,以及尊严。
热播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撒切尔夫人、里根,《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曾与阿尔茨海默症斗争过。 仅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000万名患者,这背后就是1000万个家庭的重担,而这个数字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还在不断上升。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4张图片

▲ 广州市老人院内,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者坐在椅子上对着窗户。图/视觉中国


因为发病机理和成因并不甚清楚,很多国际制药企业都在研制相关药物,但结果都令人失望。 丁健 (中 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科学的力量》纪录片里感叹:“17年了,(做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项目一共公告的就有320个,已经花了6000亿美金,全都失败了。有两个大的(国际制药)公司,现在都宣布暂时退出这个领域,就是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22年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耿美玉,开始钻研阿尔茨海默症。 她是幸运的,两年时间,耿美玉带领的科研小组就从海藻提取物中,找到了一种成分,实验证明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效。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5张图片

▲ 北京,护士正向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指认时钟所显示的时间。图/视觉中国

为了纪念这个“1997年开创的第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在科学道路上踏出了第一步”,耿美玉将它命名为“971”。 虽然“971”在动物实验中表现良好,但耿美玉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效,到底是什么机制在背后发挥作用,临床效果到底如何。 发现有效成分只是第一步,而要做新药研发,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回答。 后来,这个答案,用了20年来回答。 “我经常会被专家质疑。 当时我也问自己,我也不知道,真的不清楚。 我真的有点走投无路,因为假如说你不是去做药,你只是做探索性的研究的话,你光看着药物有效就行了。 但是你要是做药的话,它体内的过程你一定要搞清楚。 ”耿美玉说。 难题一个个攻克,但关于药物发生作用的机制,却始终不得其门。 耿美玉开始怀疑,阿尔茨海默症另有病因。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国际主流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种大脑疾病,所以研究也大都围绕着脑部变化展开。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6张图片

▲ 北京,每间窗户都插有粉色的“仿制桃花”,以舒缓阿尔茨海默症病人的情绪。图/视觉中国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一种Aβ蛋白 而病人大脑中的这种蛋白,会发生β淀粉样蛋白沉积,从而影响了认知功能。 所以此前的主流药物研发,也都是针对着β淀粉样蛋白沉积展开的。 但经过十多年的实验和探索,耿美玉发现,“971”肯定不仅仅是通过这一种机制发挥作用的,一定还有着更大的秘密。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7张图片

▲ Aβ蛋白(示意图)。图/《科学的力量》


后来,科学期刊上有零星报道,肠道菌群可能和阿尔茨海默症有关,但没有引起人们过多关注。 而耿美玉却没有放过这些细节,她就在想,肠道自身是非常强大的,是人体免疫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会不会是“971”也是通过肠道菌群来发挥作用的?


“这个idea(想法)一出现,我就很兴奋地跟团队讲,我们敢不敢大胆地推测,Aβ蛋白(或许)不是(唯一的)发生机制呢? ”随后的实验数据,证实了耿美玉的猜想,GV-971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塑机体免疫稳态,进而降低脑内神经炎症,从而阻止阿尔茨海默症症程进展。 这是一个让国内外同行都感到惊讶的结果。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8张图片

▲ 耿美玉和学生们在实验室。图/《科学的力量》


“我们现在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了之后,导致了机体的炎症,然后就跑到大脑中去,导致大脑的炎症。 所以我们这个药,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的失衡,进而大脑炎症就减少了,然后这个药就发挥效果了。


1997年的临床前研究,到2007年的1期临床,从2010年的2期临床到2014年的3期临床,整整1199位病患的临床实验,再到2018年的申报上市。 关于“GV-971”的22年研究,最终变为了53万页、整整179箱的研究资料,上报到国家药监局。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9张图片

▲ 广州市老人院内,80岁的孙伯坐在轮椅上喃喃自语,护工们及家人都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图/视觉中国

2019年11月2日,“GV-971”(甘露寡糖二酸)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这是中国原创,也是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0张图片

基因工程师的平淡生活

一台电脑、几盆花、一杯茶、一排书柜、从早到晚的音乐。 每天,覃重军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研究员) 大部分的活动空间就在这方寸之间:读书、冥想、记笔记。他甚至极少去就在隔壁的实验室。 当然,陪伴他的,还有爱因斯坦、巴斯德、牛顿和达尔文。 牛顿和爱因斯坦把复杂的世界浓缩成了一个个优美而简单的公式,生物学家覃重军,也想去发现复杂的生命现象背后的规律。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1张图片

▲ 覃重军的日常。图/《科学的力量》


“生物或者是任何自然现象,它为了适应环境,它不得不变得很复杂,但是你那是发现不了规律,会为那些现象所迷惑。 你要想发现规律,一定是从简单的东西出发,这也是所有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信念。
和其他学科相比,生命科学似乎更容易迷失在复杂现象的迷宫中。 直到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们才终于进入到了生命的细节里,不断有新的认识被发现,刷新着我们对生命的认知,甚至挑战了固有的常识。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2张图片

▲ 染色体和DNA示意图。图/视觉中国


上海的覃重军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他的一项重大发现被认为是生命科学中的一座里程碑。 而这个发现的起源,只是一次通常的饭后散步。 “我印象还是蛮深的,我大概那天早上在这里走了二、三十分钟。 后面突然想,我假设建这个简约体系,因为我知道酿酒酵母16条(染色体)嘛,我是不是可以把它变成一个线,然后变成一个环? 我就把这件事儿给记下来了。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3张图片

▲生物学家覃重军选择有16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设想把它们合并成1条染色体,并且不失去原有的全部功能。图/《科学的力量》

经过漫长的进化,生命从简单变得复杂。 细胞内承载遗传信息的染色体从一条到多条,越来越多,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覃重军却想逆流而上,用人工的方法诱导生命回到进化的原点。 他选择了有16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设想能把它们合并成1条染色体,并且不失去原有的全部功能。 后来,覃重军也觉得这个想法太大胆了。 “大到什么程度呢,连你自己听到这个想法,你自己都要吓得半死。 所以呢,我要特别感谢爱因斯坦、牛顿的,我想他们这么严谨的(人),却用事实反复告诫我们,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4张图片

▲ 正在做实验的邵洋洋。图/《科学的力量》

灵机一动的时间是20多分钟,求证的时间却长达6个多月。 2014年底,覃重军叫来了自己的博士生邵洋洋,合并染色体的试验开始了。 两个人的团队,变成了三个人、四个人。 酿酒酵母的染色体也渐渐变成了14条、13条、12条……最终合成了1条。 “反正我还是很感动,或者情绪还是蛮复杂的吧,这样一个我觉得是蛮宏大的东西,我们就几个人就这样把它给做出来了”,邵洋洋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博士) 在《科学的力量》里说。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5张图片

▲长满酿酒酵母的培养皿。图/《科学的力量》


这便是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 这个发现到底有什么具体作用? 现在还很难说清楚。 但恰恰是这些难以解释,才正是它的精妙之处。 把两个染色体融合成一条,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两个染色体DNA粘合到一起就结束了;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到端粒切除、避免同源重组等等。 所以,这个工作首先实现的,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 人类有许多因为染色体数量变异造成的疾病,21-三体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等。 光从应用角度而言,这些染色体的定向重排技术,就极具医疗前景。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6张图片

▲ 真核细胞示意图。图/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细胞必须要有多个染色体”等我们对生物学的既有认知,生命组成的可能性,又陡然变多了。 这意味着,人类距离揭示生命的真相又进了一大步。 其实在科学史上,失败是常态,成功反倒有点像偶然和意外。 爱迪生为了改进电灯泡,测试了几千种材料; 居里夫人花了4年时间,从几十吨废渣中,才提炼出了0.1克镭; 屠呦呦为了提取青蒿素,试验了191次才获得成功。 远不止这些,几乎每一项让我们受惠的科学技术的出现,都经历了不止一代科学家的努力。 他们在不计其数的错误中,一点点地接近真相。 真相未必只有一个,科学是一场接力赛,看不到终点。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7张图片

▲ 冥想中的覃重军。图/《科学的力量》


在“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的研究结果发表之后,除了偶尔接待媒体记者,覃重军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什么改变。
他依然在上下班的这段路上继续进行着冥想,“人家假设把诺(贝尔)奖获得当成一个重大目标,我好像还不把诺(贝尔)奖当回事儿。 这种经历和初心,也可以说是很奇葩的吧(笑)。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8张图片

无用之用
每周五晚上,和袁亚湘 (中科院数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起打桥牌的,都是一群科学家。对他们来说,桥牌不只是一种娱乐,更是脑力的比拼。 事实上,桥牌里的很多技法,都与数学中的“运筹学”是分不开的,而这正是从事优化研究方向的数学家袁亚湘所关注的。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19张图片

▲ 尽管身兼数职、工作非常繁忙,但袁亚湘每周二下午都会回到数学院来参加讨论会。学生轮流讲,然后课题组交流。袁亚湘说,做学术研究,最重要就是交流和思想碰撞。图/《科学的力量》

“大家可能知道当年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实际上我的研究大方向就是这个——运筹学。 就有点像双方在下棋嘛,就是你什么布兵打仗,如何落子下棋都是一样的。 自从18岁进入数学系学习,袁亚湘就再没离开过数学的世界。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无比优雅和美丽的世界 “它那个美,美得我觉得要能达到窒息的程度。 数学家最后发明了一些数学定理、数学关系,无论是几何的还是代数的,就让你觉得一拍大腿,哎呀! 居然有这个东西,太奇怪了,太美妙了!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0张图片

▲ 图/《科学的力量》

“但经常有的人编段子说,搞数学的人,就像杀恐龙似的,恐龙都没有你还在杀恐龙,意思就是你们做的事情没用。 实际上有的东西,不能简单地按你做这个事情马上能用(去判断)。 大部分这些基础科学做出的结果,将来迟早有一天都是会用上的。但是往往做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将来要用(才去做的)。 但没有了这些做表面上看来无用的事情,将来真要想用上的话,你会发现就没东西可以(承载)了。 实际上,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计算的网络中,它无处不在: 从剧院舞台的灯光,到街边花园的喷水池,从手机上的软件,到物流包裹的传递,背后都是一系列最基本的数学公式和逻辑。 数学推动着复杂的机械或电子,跳着我们看不懂的舞步。

▲ 图/《科学的力量》


在现代学科的分类中,数学不属于自然科学,却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甚至有人把数学称作“科学之母”。 “数学的地位有点像哲学在文科的地位,它是个基础。 别的领域科学家,比如说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们就会告诉你,如果没有数学,他们就没法去研究了”,袁亚湘在《科学的力量》里说道。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1张图片

▲ 数学公式之美。图/视觉中国


但回顾历史你会发现,科学常常会是技术的推手,如果某个领域的科学原理有突破性的发展后,就会逐渐转化到技术上,导致技术的快速发展,当然这个时间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 比如电磁理论和现代通信技术,万有引力理论和航天技术。 自19世纪以来,电磁理论发展后,现在我们生活中所运用的通信和电子产品等,大都是基于电磁理论的成果。 5年前要说人工智能,可能你还会想,人工智能到底是啥? 有啥?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2张图片

▲ AlphaGo vs 柯洁。图/《科学的力量》


现在要跟别人说起人工智能,估计好多人就会立马想到,噢是不是跟柯洁下棋的那个AlphaGo。 或是各种已经悄然进入家用领域的扫地机器人和陪伴型机器人。 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是采用了深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模拟人类大脑的学习机制,把复杂的信息简化后,再分层处理。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3张图片

▲ AlphaGo的学习机制(示意图)。图/《科学的力量》


我们看见一张美食图片时,大脑中负责视觉的脑区先识别色彩和形状,而负责记忆的脑区则让你联想起曾经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其他脑区还能分辨出这是一张图片,而不是实物。 科学家观测到的人脑,有着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它们互相连接,组成无数细密的网络。如同一架精密的超级计算机,我们的大脑具有极其强大的算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4张图片

▲ 神经元(示意图)。图/《科学的力量》


“这个(芯片)的本质起源,就是来源于我们对人脑关于信息处理的一些观察,当然我们其实是从人脑里面抽象了很多,才得到现在模型。
正是从脑科学的研究中得到启发,用数字模拟大脑的神经元和突触,让它们发生广泛的关联。2016年,杜子东 (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 的团队率先推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专用处理器。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5张图片

▲人工智能芯片。图/《科学的力量》


这款人工智能芯片,在性能功耗比上,全面超越了传统芯片。 传统芯片数百甚至上千条指令才能做到的事,人工智能芯片只需一条指令,就能完成; 在图像、语音等智能处理方面的处理速度从100秒缩短为1秒,而能耗只有传统芯片的三百分之一。


现在,这种人工智能芯片,已经在应用在了华为手机上。 所以你会发现,手机似乎越来越聪明了,它能辨识出美食、天空或者夜景,然后自动给你提供最合适的光圈和滤镜。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6张图片

▲ 华为手机拍照场景。图/《科学的力量》


越来越细的专业分工,和天书一样的术语,可能让你对科学家和他们从事的工作望而生畏。 但现实恰好相反,实际上,科学已经深深镌刻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7张图片

薛定谔的猫

“有一只猫,在我们的每天生活里面,这只猫只能处于死或者活的状态。 但到了微观世界,这只猫可以处于死和活两个状态的相干叠加。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说的比喻,便是量子力学里著名的“薛定谔的猫”。而在量子世界中,确实有很多这样违反常识的原理。因此,量子力学也被认为是最难懂的科学领域之一。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8张图片

▲ 量子实验室,右为潘建伟。图/《科学的力量》


在年轻时接触到量子力学后,潘建伟就被深深吸引,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量子实验室。 现在,这个实验室里正在研究当今世界最前沿最热门的——量子计算机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基于量子叠加原理的计算机器。 就像拥有“分身术”一样,量子计算机可以用多个“分身”同时完成任务,因此计算速度相比传统计算机将是巨大的飞跃。 “如果(用万亿次经典计算机)来求解一个大数分解,需要花15万年才能把这个问题求解完。 但是如果你能够有一个(同样运算速率的)量子手机(计算机),它只需要1秒钟。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29张图片

▲ 图/《科学的力量》


但也正是这种技术上的巨大挑战,谁也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才能尽快达成目标。 为此,潘建伟组建了两个团队,通过光和超导两种不同的途径研制量子计算机。 2019年,朱晓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带领的团队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成功制备出了超导量子计算芯片。整个系统位于一个极低温极低噪声的测控环境里,而芯片大概只有指甲盖大小。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0张图片

▲ 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图/《科学的力量》


“它的操控的一个能量尺度,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的(能量)的十亿亿分之一,这样的能量尺度。 它如果有一个千分之一的扰动,就会让这整个量子的信息完全丧失掉。 ”朱晓波在《科学的力量》纪录片里,说起了对目前研究状况的担忧。 另一条路似乎走得更快一些。在2017年,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等人就做出了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1张图片

▲ 世界首台光量子原型机。图/《科学的力量》


“这个系统,可能跟大家想象中计算机的样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可能觉得它要么像个台式机,要么是个笔记本,对吧? 但这大概整个3平方米的空间,里面都是这个(光量子计算机)系统。


73年前,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诞生时,占据了一个160多平方米的大房间。 到了今天,常见的个人计算机已经轻轻松松可以放进你的背包里。 那么我们还要等待多久,才能见到通用的量子计算机? 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2张图片

▲ 量子计算原理(示意图)。图/《科学的力量》

由于量子力学的艰涩和反常识,使得潘建伟经常要面对公众的质疑和不解。 但他用科学给出了自己的回复: “我们的宇宙是从某个基点爆炸,炸出了原子、分子、万物,然后经过一百多亿年的进化,才进化出来这个地球,人类的存在。 然后我们还能反过来研究自然界,来畅想这个宇宙,我觉得这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珍惜的事情。 这么多原子能够构成我这个潘建伟,构成了你能够一起来讨论科学的力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概率事件。 能好好对待我们这个世界,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科学所带来的一个终极的力量吧。

......


更多科学家及科研团队鲜为人知的故事

请关注CCTV9《科学的力量》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

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摄制

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承制的

八集纪录片《科学的力量》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3张图片


11月1日起晚八点 CCTV9纪录频道 每天两集,连播四天

- END -

文丨苏小七 编辑|苹果 封图 | 《科学的力量》


参考资料

纪录片《科学的力量》


本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BOOK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4张图片



点击下方图片,跟着风物君开阔视野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5张图片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6张图片

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_第3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顶级科学家都在干什么?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