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的“勤工俭学效应”来自于我儿时勤工俭学的难堪的回忆,因为到现在对我都有影响,所以就起了个名字,让自己警醒。
1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到暑假和秋收时学校都要布置一些勤工俭学任务,我记得大多是摘松球--数量按年级从50斤到150斤不等--放假前布置任务,开学后由家长送到学校,以补贴学校的花销,有时也有摘槐树叶、捡麦穗、捡碎玻璃等任务。
我最为苦恼的是:这么多次的任务,没有一次我能做到底!简直太失败了!
对我来说,无法完成一个重复、枯燥的事情,就是“勤工俭学效应”。
“勤工俭学效应”现在对我还有影响!上半年我带全家到草莓园摘草莓,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因为有责任在,才最终摘完一篮。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能再等了,一定要扒一扒,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2
毫无例外,每次上山采松球我都非常兴奋,因为不用上学的感觉总是那样美好。松树并不高,松果也很容易采到,自己就更加满意了,所以每次在刚开始时我都觉得很快就会完成任务了。
采摘的时间一长,身体就有点累了,一看袋子里却只有那么少的松果,离100斤还差得远呢。顿时懈了气,前面那个“很快完成任务”的希望迅速破灭了,心理受到打击,采摘的动力立马就不足了。
所以,采摘得更慢了,而这时我会更加频繁地关注自己摘了多少松果,然后继续受打击。随着这个过程继续,摘着摘着就没信心了,因为家里人会把后面的任务补上的,所以也就放弃了。
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说出来也确实丢人。
3
研究时我发现,心理学对这个问题也有解释,而且有一个更加直接的名字:“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情况描述与我所说的“勤工俭学效应”几乎一模一样,原来很多人都是如此啊!我并不孤独!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要在思维模式上进行分析 。我无法完成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我始终关注着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当前做的事情上。目标无法快速达到,所以希望之火一点一点熄灭,放弃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我的意志力还比较脆弱,很难坚持做一些困难的事情。
第三,依赖心理严重。有家长给自己保底,还至于那么辛苦吗?累了就不做了。
不管是“勤工俭学效应”也好,“半途效应”也好,原因都是这三条:过分关注目标、意志力弱、依赖心理。原因找到了,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
1. “重视过程、忽略结果”
关注自己当下的事情,找到这个事情的乐趣,而不要有为完成任务而做事的想法。
2. 合理确定目标
目标不要太大,如果一定要有大目标,最好将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这样更容易看到希望。
3. 进行意志力的训练
提高对困难的耐受度,抬高放弃的门槛。
4. 培养责任意识
主动发现这个事件对自己的意义,而不要指望别人来帮你。
这种方法对做所有重复、枯燥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我发现自己在长跑上就在无意识运用这种方式。
1.每跑一步,我都关注于脚下,而没有去想后面还有多少公里。
2.跑步比赛时中我会在内心设一些目标,比如先将一半定为目标,到达后再一公里一公里地滚动设置目标,直至跑完。
3.循序渐进地跑步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意志力的方法,我受益匪浅。
4.长跑为了我自己的健康,还有什么坚持不下来的呢?
4
“勤工俭学效应”曾给我制造了无尽的挫折,让我的自信心倍受打击,但经过反省我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战胜它,甚至部分时候我已经战胜了它。
所以,遇到失败挫折不要紧,关键是要学会正确地反省。试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勤工俭学效应”经历,能说出来让我们也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吗?
PS:能条理清晰地将经历写下来,收获最大的绝对是你自己。这一点我感受极深,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欢迎交流,让我们共同成长! 如果对你有用,请帮我转发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