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1张图片


前几天,一位宝妈在丁香妈妈后台留言寻求解答,称孩子最近经常和空气说话,有时还笑的很开心,问她在干嘛,她说在和朋友小菲聊天。看到孩子的行为,妈妈很担心和害怕


对于这类现象,父母通常有两类疑问:


  • 病理导向 我的孩子怎么了?是不是患上某种心理疾病?

  • 道德导向 我的孩子是不是在说谎?是不是故意这么干的?


甚至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是不是招惹了「不干净」的东西……


今天,我们请来了汤维老师,从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的角度,带领各位家长重新认识幼儿生活中的这个假想伙伴。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2张图片


什么是儿童假想伙伴?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3张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图库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假想伙伴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假想伙伴是隐形的人物,由儿童命名,并会在与他人的谈话时提及,儿童在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时间)内与之玩耍,虽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儿童觉得他们是真实的。


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假想伙伴吗?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种情况,但比较常见。


早在 1918 年,有学者指出,幼儿产生假想伙伴的概率约为 8% 。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儿童研究学者调查之后分别得到 65% 和 63% 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也开始进行假想伙伴的追踪调研,有学者在其研究中发现 42.7% 的学龄前儿童有假想伙伴。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有两个阶段更容易表现出有假想伙伴:一是 2.5~3.5 岁阶段,二是 5~6 岁的儿童在表现出拥有假想伙伴的外在行为上更为突出。


假想伙伴的奇妙作用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4张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图库


1. 提供陪伴和支持


假想伙伴最普遍的功能是给予儿童安慰,帮助儿童忍受厌倦、孤独或恐惧。


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在家庭和社区内都无法找到合适的玩伴。尤其是父母忙于工作,让孩子感觉被忽略,或是家庭成员有变化,让孩子感到受伤,又没有及时得到安抚。


因为现实中缺少伙伴的支持,假想伙伴就会进入幼儿思维和生活,给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和支持,减轻上述事件的消极影响,使孩子对外在事物与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


2. 表现孩子真实的自我


国外有研究者发现,女孩更经常通过假想伙伴(如洋娃娃)来克服恐惧。比如,饭桌上妈妈告诉艾丽不能挑食,艾丽指着手中的洋娃娃说:「花花,听见了吗?虽然你很讨厌胡萝卜,但是妈妈说了,挑食的孩子长不大,来,我们吃胡萝卜。」


假想伙伴的存在,让儿童可以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帮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并且掌握父母平时传达的价值观。


3.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5张图片

图片来源:《头脑特工队》


《头脑特工队》中女孩 Riley ,小时候每天接触和学习到的都是们只会说的奶牛哞哞叫,小马咴咴叫的动物,于是她幻想出一个像猫、大象、海豚由棉花糖组成的朋友 Bing Bong 。


平时,两个人一起组乐队,追着室内奔跑比赛,还设计一辆通过歌声的能量运送她们俩飞上月球的火箭车


相对于无假想伙伴的儿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拥有更丰富的想像力,能够进行更多更高水平的装扮游戏和自发游戏。假想伙伴的出现,给了孩子一个更多姿多彩的想象世界。


假想伙伴也可能有害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6张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图库


假想伙伴的存在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区分现实和虚幻的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训练。


虽然假想伙伴在一定程度上是幼儿自我保护的机制,可以让幼儿在保护范围内体验到被关怀的温暖、自我的权利、坚定的自尊。


但长久地沉溺在假想朋友的陪伴中,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阻碍孩子与真实世界产生连接,让孩子始终生活在自己建构的玻璃房里。


家长们应该怎样做?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7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假想伙伴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现,在童年晚期消失,是儿童的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心理现象。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要慌张,更不要贴上「有病」「不正常」的标签,让孩子对假想伙伴的存在感到羞耻和恐惧。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责备或禁止,多与孩子就假想朋友进行交流,适当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2. 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与假想伙伴的互动中


当孩子和假想伙伴游戏的时候,你可以假装不知道,在一边观察。


如果想让孩子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或想与他交流一些平时不愿意说的问题,不妨自然地进入孩子的世界,通过假想朋友进行交流。


比如:「你的朋友不喜欢吃胡萝卜,但是胡萝卜对眼睛很好,还能让你的朋友快快长高,我们要不要劝他吃一些呢?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8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 提供足够的关注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家庭是孩子进行初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来自父母的关注是引导孩子正确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条件。


在发现孩子有假想伙伴的情况后,爸爸妈妈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引导孩子与周围的孩子交往、玩耍,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因为假想朋友的存在而责备他,始终为他提供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尽早告别那个舒适但虚幻的假想伙伴。


参考文献

[1] 白琼英, 李红. 国外假想伙伴功能研究述评 [J]. 学前教育研究,2010,02:52-55.

[2] 傅锐, 李丹. 儿童的假想伙伴: 理论与实证研究 [J]. 心理科学,2010,01:78-82.


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不见的朋友:孩子总对空气说话,是撞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