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很多学习的底层思维和方法论,回到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学习临界知识来达到高效率的学习与思考.我们已经了解了临界知识的概念,那么在学习中如何来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呢?
临界知识往往更多的存在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硬学科里.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相对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软学科的知识更容易验证,其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也就相对比软学科更可靠一些.
以前听说过一个吐槽经济学的段子:”美国总统有50个经济学家顾问,他(幸好希拉里没当选,不然我真不知道该用哪个词了)知道其中有一个人说的是对的,但他永远也找不到这个人.”数学这样的硬学科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反例就能推翻一个定理,几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概念.
对我们来说,寻找临界知识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的知识.注意到了么,临界知识的三个关键字:有用,适用范围广,可靠.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寻找临界知识的几个方法.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这里的学习并非单纯的让我们掌握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而是要尝试将这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
需要锻炼的核心能力是归纳和演绎.
所谓归纳,就是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当我们发现几个知识点背后的底层逻辑一致时,便可以从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反过来从一般到特殊,就是演绎法.当我们掌握了某种规律,如果能够在这个规律被以不同形式应用的时候联想起来,发现规律在新场合被应用的实例.
对于临界知识而言,归纳和演绎是相互循环的.比如我们的工作,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拿着高薪?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从日常工作中无数个例中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并形成体系,然后应用这个体系去解决未来的问题.这就是临界知识的发现和应用.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在信息爆炸的现在,想要找到信息或者知识非常容易,但事实上容易被我们找到的知识往往不是原始出处,而很可能是二手三手甚至更多手的.
我想大家应该都玩过”copy不走样”的游戏,也知道信息多次传递后极易产生失真,因此对于重要知识绝不能满足于找到知识,而是必须关注其原始出处.
比如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实际上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他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了对他小提琴演奏者的研究,然后被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引用变成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毫无疑问,《异类》的名气比《刻意练习》大很多,但是它确实只是二手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从《异类》找到《刻意练习》并充分学习,是不是练习的效率会高很多?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这个原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来举例,从对小提琴手的研究来看,确实是练习时间越长的演奏者日后的成就更高,而最卓越的演奏者其练习时间也确实有一万小时.
然而如果我们尝深入挖掘背后的信息,就会发现卓越的演奏者不仅练习时间长,而且其练习的水平也是比一般人要高.这才引出了”刻意练习”这个更基本更接近事实的原理.
4.没有解释的时候,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加以验证
如果我们对于某一领域没有知识储备,找不到底层的解释怎么办呢?
要么去查找别人的研究结论以便参考,要么就自己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设法验证.这其实和我们之前提到的”假设-反思-再假设…”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
当然,假设不可能全部正确,甚至大部分假设可能都被推翻.但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具有这样的不断质询不断反思探索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具备了寻找和掌握临界知识的能力.
实际上,上面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也就是用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生活的思考决策中.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这样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