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把一个几乎没有走入公众视线的领域推到了风口浪尖——医药行业。借电影的热度,“新药“迅速成为大众话题,关于新药研发、进口药物审批、医保等的内容,成了一时舆论谈论的热点。
站在患者、医护人员的立场上,新药物和新疗法,是多一点挽救生命的机会——如同电影里提到的“格列卫”成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救命神药,又比如在2018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癌症免疫疗法,让某些绝症患者有了一线治愈的希望。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医药的热度,意味着机遇与生意。倒药、倒卖信息,乃至打着新药的幌子招摇撞骗——劣币驱逐良币的虚假医疗科普、被包装成新疗法的非法医疗服务,成了求生心切的患者面前的巨大障碍。
新医药与新疗法,需要一个更科学、更可靠的沟通桥梁。
一年6000篇
泛医药领域科普文章
在过去的近五年里,有家独特的企业,围绕新药、新疗法与生物、化学领域研究进展等专业科普领域,持续输出着高品质的内容,并因此成为2019果壳科普贡献奖的入围企业。
这是一家全球性的新药研发赋能平台,致力于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推动新药研发进程,将更多新药、好药带给全球病患的公司,也是在科普领域共同奋斗的果壳同行,药明康德。
2018年7月,《我不是药神》上映并引起广泛社会讨论时,药明康德的内容团队发表的《格列卫诞生记:难以复制的抗癌奇迹》一文,记录了格列卫这款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研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历史,并让普通百姓对一款新药的研发历程有了基本的理解。
从1960年费城染色体的发现,到2001年格列卫获批问世,中间间隔了41年 | 图片来源:《Nature》
格列卫研发过程长达41年、历经几代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它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着怎样显著的救命奇效。这些电影本身并没有涉及的内容,消弭了普通百姓与医药研发人员之间因电影产生的对立情绪。最终,这篇文章全网传播量达到数千万。
在过去的一年间,药明康德共计发布了近6000篇泛医药领域的科普文章。一家新药研发服务企业把科普内容做得有声有色,贡献出这些优质内容的,是药明康德的科普内容团队。
药明康德科普矩阵
药明康德的内容渠道由一系列企业媒体账号组成,侧重点各有不同。有包括面向专业读者的泛医药研发领域的科普,例如围绕新药研发进展消息的同名官微“药明康德”和“医药观澜”、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经纬”,医学领域研究科普的“医学新视点”等,这些账号源源不断地为从业者带来新的资讯,让专业的读者时刻跟进行业最前沿的进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普及外,药明康德也有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内容,发布在“e药环球”等账号上。
作为一家在全球拥有近两万名研发人员的医药研发平台型企业,药明康德依托强大的研究实力与专业知识积累,得以输出更具有专业性的科普内容——在药明康德负责微信内容的团队中,超过30%的成员都拥有博士学历。
也得益于这种专业性,在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癌症免疫疗法的短短9分钟后,药明康德就推出了深度解读的科普文章,借诺奖热点第一时间向大众科普了癌症免疫疗法的发展史,以及对癌症治疗格局带来的改变,加深普通百姓对免疫疗法的理解。
企业用心做科普,
绝不是“多此一举”
药明康德接触新媒体,其实比开始做科普内容,还要更早一些。早在2014年,药明康德就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在第二年成立了专门的内容团队。
而药明康德的科普工作,则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6年,“魏则西事件”让公众对医疗领域的虚假信息忍无可忍,中文互联网世界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内容变得极为敏感,医疗广告与“伪科学”内容被迅速淘汰出局。
但与此同时,及时、可靠的生物医药信息尚不能满足读者对“救命内容”的急迫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药明康德的新媒体工作,逐渐转向了科普事业。
在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负责人、至今已在药明康德工作整十年的蔡辉博士看来,科普内容的价值,首先来自给读者和病患的帮助与关怀。在药明康德介绍新药的文章下,经常能收到一些病患或家属留言,感谢新药科普能让他们看到希望。
特别是在罕见病领域,最近,一款针对儿童的罕见恶性肿瘤,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首款药物获得了FDA孤儿药资格和突破性疗法认定,并授予该药物优先审评资格,根据药明康德团队的反馈,这一系列围绕神经纤维瘤病首款特效药物的文章,收到了很多来自患儿家庭的充满感激的留言。
来自读者的留言,使科普团队备受鼓励
尽管这个肿瘤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仅有约1/3000,但在中国超过14亿人口中,罕见病的案例并不鲜见。据估计,中国的罕见病患者总规模,可能将达到2000万人,每一款“孤儿药”的问世,都是一个个家庭的福音。
来自读者的正反馈,正是对科普作者的最好的反馈。
其他领域的公司,
也能学药明康德吗?
药明康德的内容团队认为,专业、靠谱的科普内容始终是稀缺的。
直到今天,尽管有着一系列专业媒体在泛医疗领域深耕科普内容,而靠谱的医疗信息,依然有着巨大的缺口。在医疗领域里,垃圾信息也在迅速翻新形态——例如,在各类大大小小的所谓“医生在线问诊平台”上耐心为用户回答问题的,根本不是医生,而是一群兼职的打字员,在用各种搜索来的信息,随意回答着用户的病情询问。
尽管医药领域的科普内容稀缺、读者需求巨大,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药明康德的内容团队始终坚持采用权威信源并由专业人士编写的优质科普内容,为病患带来可靠信息与希望、为从业者提供及时资讯推动全行业发展,其价值是无法用收益、成本去衡量的。
药明康德报道了首款血友病基因疗法提交上市申请的新闻,第一时间为病患带来可靠信息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开一点,在医药领域之外,还有更多的学科同样面临着优质内容稀缺,但猎奇伪科学内容泛滥的显著矛盾——“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当前的内容推荐算法与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猎奇、伪科学内容依靠更有噱头的标题、偏颇的立场与惊悚的结论,在普通民众间的传播速度,要远远超过专业可靠的内容。
在其他领域,药明康德做内容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研究型企业做内容,其最大的优势正是专业性——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深耕行业的专业思维,这可以构成撰写科普内容的可靠基石。
第二,企业做科普,需要长期投入并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科普内容不只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工具,还有更深远的行业价值。
第三,最重要的是,好的科普内容要秉持科学、中立的立场,企业做科普,需要站在行业和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
在这个角度上看,药明康德所提供的,除了在几年里写出的专业科普文章以外,还建立起一个研究型企业做科普内容的方法论。
未来,我们期待会有另外一批专业性、研究型的企业,在各个领域做出同样有趣且专业的科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