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大盘点!中国获此奖的高潮在2065年?

作者:张志国


从1901年开始的每年的10月初,陆续宣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的12月10号进行颁奖仪式。二战之前的1901年到1939年的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分布情况(不包括文学或和平奖以及后来设立的经济学奖);德国34人次,英国21人次,美国15人次,法国13人次,荷兰9人次,奥地利6人次,瑞士5人次,瑞典5人次,丹麦4人次,俄国3人次,意大利2人次,比利时2人次,匈牙利1人次,加拿大1人次,印度1人次。总共122人次,德国占28%,英国占17%,美国占12%。(如果3个人得同一个科学奖,算3人次。得奖时的国籍,比如爱因斯坦得诺贝尔奖时是德国人,算是德国的。居里夫人算法国的,一个人得过2次诺贝尔奖,算2人次,居里夫人为法国添了2人次的份额。1998年化学奖得主是埃及出生的阿拉伯人,算入美国。美国华裔算入美国。)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大盘点!中国获此奖的高潮在2065年?_第1张图片

庄严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奖典礼

  

二战之前,德国科技实力相当于英国与美国的总和。一亿人口的美国虽然经济实力早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是科技实力明显逊色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只是相当于当时的法国水平。这显示了科技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战前的美国没有我们想象的强大。

  

俄国得了3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当时俄国人口数量与美国类似,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次远比美国少,这显示俄国还比较落后,或俄国人不善于搞科学研究。这3次都是在苏联建立前得到的,苏联的建立应该影响了俄国的科技表现,不然,俄国得到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应该会倍增。就是倍增以后,俄国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与俄国的人口数量也不太匹配,依然会显示俄国落后或俄国人不善于搞科学。大约是美国10%人口数量的加拿大有1人次,相对美国的15人次也不算太低。荷兰的表现绝对一流,其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人均概率比德国高。

  

德国人口数量比英国多,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多一些也是正常的,二者的人均诺贝尔科学奖概率差不多,显示二者人口天赋差不多。奥地利人口与德国同属于德意志民族,人均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概率类似。瑞士与瑞典主要都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口,人口天赋与德国差不多,人均诺贝尔科学奖概率也类似。丹麦人均诺贝尔科学奖概率与德国也类似。位于南欧的意大利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确实有些少,意大利人口规模与法国或英国类似,人均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概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应该不是意大利经济相对落后所致,应该与科学天赋差异有关。欧洲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巴尔干半岛,暂时还没有得诺贝尔科学奖。

  

1943(二战导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空缺了三年)年到2003年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分布情况;美国182人次,英国49人次,德国27人次,前苏联(俄罗斯)11人次,瑞典10人次,法国9人次,瑞士9人次,日本7人次,丹麦5人次,加拿大5人次,意大利4人次,荷兰4人次,奥地利4人次,阿根廷3人次,澳大利亚3人次,比利时2人次,挪威1人次,芬兰1人次,爱尔兰1人次,南非1人次,匈牙利1人次,葡萄牙1人次,捷克斯洛伐克1人次,巴基斯坦1人次。总共333人次,美国占55%,英国占15%,德国占8%。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大盘点!中国获此奖的高潮在2065年?_第2张图片

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章正反面图案

  

经过二战的洗礼,德国人力物力受损极大,从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数量可以感受出来。德国从第一变成了第三。原因可能是德国的犹太人被杀或转移到美国,影响了德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德国经济破坏严重,科研基础受损很大,也导致德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减少。德国人口受损较大,导致德国占西欧白人人口比例下降,进而导致德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减少。

  

二战促使美国科技的崛起,从第三前进到第一,并且遥遥领先。大量欧洲犹太人移民美国,犹太人的精华几乎全部被美国拿下,提高了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德国的被破坏也相对提高了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欧洲的战争导致欧洲精英人口流向美国,这不但增加了美国白人的人口占欧美白人的比例,而且提高了美国白人的科技天赋,共同促使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明显提高。美国经济未被破坏,科技投入比较多,这也可以明显提高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各国精英汇集美国,也提高了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比如移民美国的汉族人口就为美国贡献了一些诺贝尔科学奖人次。

  

英国受到二战的破坏小,人口损失小,这导致英国科技实力依然存在,继续排第二。二战后英国人均得诺贝尔科学奖概率明显超过了德国。

  

日本是一个亮点,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得奖频率逐渐增大。前苏联(俄罗斯)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次依然不高,这与前苏联的大国地位不相符,与前苏联的人口规模不相符。从前苏联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可以感受到,前苏联是难以长期与美国竞争的,不够资格。

  

挪威、芬兰、爱尔兰各1人次,也是这三个西欧国家的首次,这三个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与瑞士或瑞典或丹麦类似,但是,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却明显偏少。

  

澳大利亚也开始崭露头角,其人口主要是英国后裔,人口数量现在是英国的三分之一,之前相对英国的人口数量更少一些,得到的科学奖不足英国的三分之一是有其道理的。加拿大人口数量比澳大利亚人口数量多了50%,诺贝尔科学奖人次也多了一点,这也是应该的。

  

意大利得奖人次依然不高,葡萄牙终于有了一个,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还没有。西班牙人口数量是英国的三分之二。意大利与西班牙及德国后裔的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的唯一,并且有3个,几乎达到意大利的水平。

  

瑞典与瑞士各自的人口大约是法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但是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却类似,这显示了日耳曼系人口科学天赋。法国是拉丁系人口的佼佼者,依然明显不如日耳曼系。瑞典与瑞士没有受到二战的破坏,人口也没有流失,依然保持日耳曼人的强大科技研究能力。总体上看,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口主要是英国与德国及其后裔,美国白人人口主要是这两个国家的后裔。

  

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白人在这100年内,大约50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意大利在同样的时间内,大约100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葡萄牙与西班牙合起来,大约500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俄罗斯人口在同样的时间内,大约100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瑞士与瑞典人口在同样的时间内,大约5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德国人口在同样的时间内,大约100多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奥地利人口在同样的时间内,大约100多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英国人口在同样的时间内,不到10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美国人口在同样的时间内,大约150万的人口基数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英国、德国及其后裔或类似人口,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概率较大,其它人口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概率小一些。

  

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口主要是欧洲国家及其后裔,其它族群得到这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非常少。南非白人得过一次诺贝尔生理学奖,南非白人是英国与荷兰后裔。印度与巴基斯坦各有一个。阿拉伯人也有一个,确实令人意外。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大盘点!中国获此奖的高潮在2065年?_第3张图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章反面图案

  

2004年之前的这100年次诺贝尔科学奖,每年美国人得奖人数或比例具有增加趋势。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美国的人口数量在较快增加着,100年内,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诺贝尔奖刚刚颁布时,美国人口还不到一亿,到现在美国人口已经达到三亿。而同时期内,英国与德国人口增长较少。如果假设出天才的概率一定时,那么天才具体产生的数量与国家的人口数量成正比。美国人口较多,出的天才自然就多一些。

  

美国与英国、德国2004年之前获得了72%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次。美国近期有人口3亿,德国有人口0.81亿,英国有人口0.6亿。英国与德国人口加起来不足1.5亿,不到美国人口的一半。如果美国人的平均天赋与英国或德国类似,从概率上看,美国可能出的天才数量应该是英国与德国共同出的天才总量的2倍。如果三国社会制度类似,那么这些天才被培养成功的概率也应该差不多。即最终成功的天才数量,美国应该是英国与德国之和的2倍,这些天才中会有部分人得到诺贝尔科学奖。


从概率上看,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应该是;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是英国与德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之和的2倍。1943年到2003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次,美国人次是英国与德国之和的2.4倍,与上面推测的比例类似。美国得奖的人次偏高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对科技的投入较多,也可能是犹太人因素,或许是移民美国的精英因素。人才的规模效益可以提高科研效果,大量人才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才之间可以方便交流知识或相互启发,可以产生更多科技灵感,提高人均科技创新能力,这对提高美国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有帮助。

  

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解释法国在二战后,得到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次逐渐减少的原因。美国人口增多促使其分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增多,法国分得的诺贝尔科学奖自然就会减少。法国在18世纪与19世纪,在科学上还很牛,原因是,那时世界的科技人口在西欧,而法国是西欧的人口大国(那时法国人口要比英国人口多,现在英国与法国人口总量类似)。

  

日本人口那么多,在2004年之前为什么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并不多呢?日本人的科技天赋不比英美差劲。不过相对英美的人口数量,日本人得到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确实少。少的原因估计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日本是后起之秀。日本发展的相对晚一些,教育普及的相对晚一些,天才被开发成功的比例相对英美少一些。日本人1949年第一次得到诺贝尔科学奖,这显示得诺贝尔科学奖要比经济发展滞后一段时间。日本只是在近几十年,才达到英美的教育水平,各种制度水平才达到英美的水平。在这样的先进制度条件下,培养出的人才正处于成长期。这批人才想得到诺贝尔科学奖还需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对比在几十年后,同时期日本与英美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才比较公平。第二,英美具有语言优势,自然科学的语言用的是英语,日本人就需要多学习一门语言课,会浪费日本人许多时间,相对英美人口是很大的劣势。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任意国家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概率或数量与自己人口数量成正比,与自己人口科技天赋(智商)成强烈的正向关系,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明显的正向关系,与社会思想的自由程度成正向关系。


2004年到2015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分布情况是;美国43人次,日本8人次,英国8人次(包括一名来自俄罗斯的双重国籍科学家),法国6人次,德国5人次,以色列3人次,澳大利亚3人次,加拿大2人次,挪威2人次,瑞典1人次,比利时1人次,荷兰1人次,爱尔兰1人次,俄罗斯1人次,中国大陆1次(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罕见的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是全球华人的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土耳其1人次。总共85人次(其中双国籍的被重复计算),美国占50.6%,日本占9.4%,英国占9.4%,对于英国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日本来说,相对之前的百分比,就是巨大飞跃。


德国似乎继续下跌了,被法国超越。以色列这个小国绝对是顶呱呱,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比人口是其几倍的加拿大还要多,这确实显示了其较高的智力天赋。土耳其破天荒的实现了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突破,这是继阿拉伯人之后,突厥人的第一次。今后应该会有伊朗的波斯人,东亚的朝鲜人有望取得突破。


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大盘点!中国获此奖的高潮在2065年?_第4张图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科研成果与经济状况具有一致性,一流的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一流的科研水平,及较多的科研成果。由于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时候,其依据的科研成果平均来自这个科学家20年前的科研成果,这导致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频率滞后经济发展水平20年。比如,近一段时间日本科学奖频频得到诺贝尔科学奖,这其实是20年前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流发达国家水平的滞后体现。如果中国30年后的2045年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此时大约会有20%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数被中国人分得),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高潮应该在2065年附近到来,那时大约每年一半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次将被中国人分享。

  

二流发达国家西班牙与希腊还未得到诺贝尔科学奖,实际上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国家主要是一流发达国家(占诺贝尔科学奖总数的90%以上),一流发达国家(西北欧和北美国家及日本)千万人群基数得奖频率明显高于二流发达国家(南欧国家等),不发达国家得到的诺贝尔科学奖都是罕见的个例情况(占全球人口8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得到了不足5%的诺贝尔科学奖),不具有样本分析价值。这显示了一流发达国家与二流发达国家的重大差异。


因此,如果在经济表现上只能成为二流发达国家,诺贝尔科学奖得奖频率就会很低,但是如果能成为一流发达国家,就能实现一流发达国家的诺贝尔科学奖得奖频率。可见,所谓的一流发达国家其实就是科技发达国家,而二流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就差多了。科技水平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或决定着科技发展水平,可以说二者互为因果关系。



— THE END —

来源:蝌蚪五线谱(id:kedo2011),经授权发布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

聚合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今日头条灼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大盘点!中国获此奖的高潮在20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