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流量事件最近不断曝光,而且屡屡刷新纪录。先是广东佛山电信用户龙女士被曝3小时用掉23GB流量,而后武汉电信用户陈女士的手机一夜又跑掉50GB流量,最近又有媒体报道称南京移动某用户在一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的手机产生了1700GB的WLAN流量。
这些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运营商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批评声、质疑声包裹。经过调查后却发现运营商成了“背锅侠”,用户手机发生流量异常情况的祸首并不是运营商。那么,是谁偷走了用户的手机流量呢?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前PC电脑上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复制到手机上,恶意软件的存在,不仅偷取了用户的流量,而且形成了灰色产业链从而牟利。
今年9月份,国内四十多万手机用户感染了一种恶意消耗手机流量的木马病毒,只要用户安装并运行了带有这种木马的手机应用,即便只是滑动解锁屏幕,都会被消耗掉远超出正常范围的流量。
让人好奇的是,恶意软件开发者不可能从运营商那里获得流量收益分成,他们为何还要这样做?为何要偷取用户的手机流量?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告诉《IT时报》记者,“偷取流量只是手段,这些恶意软件开发者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赚钱。”
那么,恶意软件偷取用户流量后是如何赚钱的呢?
“上个月我们查获了一种手机病毒,主要影响的是国外用户,总量100万部左右。用户手机感染病毒后,不法分子就获得了手机的最高权限,在用户的手机上偷偷下载一些应用程序,或者点击广告,这会给他们带来不菲收益,而用户的手机则会消耗流量,甚至有更惨重的损失。”李铁军表示。
就拿下载应用来说,用户的手机每下载一个应用,恶意软件开发者就能获得数元的回报。尤其是对那些已经进行了Root的手机,会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应用的下载和安装。
除了应用分发,点击广告也是不法分子获利的另一个主要途径。用户手机感染病毒后,会点击打开广告,“帮助”一些网站从广告主那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而病毒开发者也获得收益分成。
更大的风险在于,用户的手机感染病毒后可能会成为“肉鸡”,成为不法分子发起DDOS网络攻击的“帮凶”。
广东佛山陈女士被曝出3小时用掉23G流量后,中国电信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发现是由于龙女士手机内装有一款高清儿童视听应用程序,此程序反复访问并重复下载文件而产生巨大流量。对于这一结果,也得到用户龙女士方面的认同。
电信业独立分析师付亮表示,现在第三方手机应用大量出现,而且开发者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快速推出产品,然后再迭代更新,修补上一版中出现的漏洞Bug。“本来一些Bug在推向市场前的内部测试环节就应该修改掉,但是现在用户却成了测试者,这是不公平的。某个版本在研发的时候有了Bug,正好用户点击了它,就产生了大量的流量,”付亮表示。
因为App的原因致使手机产生大流量,该谁担责?该谁弥补用户的损失?目前似乎并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在这起事件中,运营商将手机应用软件产生异常流量的情况向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报告。目前政府部门定期会公布那些存在恶意吸费、收集用户信息等行为的问题App,但是对如何处理违规App似乎并无细则。
一些法律界研究人士认为,应用商店里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在用户自主选择、安装后直接与用户建立合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因其产品缺陷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偷取用户流量的恶意软件不少,但总的来说,它们是偷偷摸摸的,为了防止用户发现,不会猛然发生大流量。”付亮说道。很多时候,手机突然产生大流量是因为用户使用手机不当或者账号被盗等原因。
在媒体曝出武汉用户陈女士手机一夜跑流量50GB后,运营商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位用户将自己的手机作为热点进行共享,家里的电脑连接后发生了BT下载行为,因此产生了巨大流量。以前在3G时代,手机网速慢,即使其他设备连接也不会产生太大流量,但是4G来临后网速有了几十倍的提升,相同时段内消耗的流量自然也倍增,这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车速更快,一旦驾驶员分神或者操作不当,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高网速时代用户更应注意自己的使用习惯,不要随意开启手机“个人热点”供其他终端使用。
前面两起流量“偷跑”事件未了,这些天又曝出了更加骇人听闻的事件,南京移动的一位用户发现自己的手机一夜之间产生了1700GB的WLAN流量。这位用户即使关闭了自己的无线上网功能,还是发现有流量产生,15分钟产生了300多兆流量。
后经运营商调查,这位用户的WLAN账号和密码被他人盗用。现在无线热点越来越多,套餐内也往往包含了无线上网时长,用户应该小心保护自己的账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