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并不是一个新词,因为它曾经非常的火爆。而对最被看好的智能手表行业,无疑其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乐观派鉴于苹果的成功,长期看好它;悲观派则认为,智能手表正在走下坡路,迟早要衰落。
作为先行者,有的初尝甜蜜,有的沦为先烈。即便是巨头,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法一统天下。就在这个光环泡沫俱在、小公司和寡头共同争锋的混沌江湖,人们继承小成者的衣钵、踏着先烈的尸骨,继续前行着。
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公司看到了机会。
智能VS传统
「手机有离手的时候,但手表不会。作为最贴身、最便捷的产品,它的属性很难被替代。」广东省钟表行业协会会长陈红弟这样对品途创投表示。至今,手表的一般属性和需求仍然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人佩戴手表,通常会被认为是有时间观念、作风严谨的。守时代表诚信,而佩戴手表恰好成为了对陌生人传递这种信号的载体。
——品途创投记者:未来为什么不是手环?
——陈红弟:我认为手环应该是一个过渡产品,成本比较低。从美观度来说,手表则更好一点。
事实上,应该如何面对智能手机这个新来的「小伙伴」,传统手表行业一直在思考。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向品途创投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从手表的传统设计角度来看,哪怕是Apple Watch,也是非常丑的,尤其是在手表没电的时候,整个方状表盘呈现的是黑乎乎一片,这和几百年来人们业已习惯的机械审美几乎格格不入。」
对于这个问题,陈红弟这样解释:「Apple Watch作为一个新科技产品,它确实有很多创新科技是很多产品跟不上的。但现在这些电子产品的设计外观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传统手表审美的需求。对于什么人佩戴什么样的手表,怎样才能达到时尚且美观,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传统钟表企业理解得更深。」
有人对新鲜事物表达了质疑,不过也有人在拥抱变化。作为广东省钟表行业协会副会长,乐六平在行业里已经多年,他觉得智能产业会让传统手表行业重获新生:「科技就是一种时尚。其实,斯沃琪(Swatch集团)也在转变,并且它一直很看重科技。早在上个世纪,它就曾推出传呼机手表和带有GPS功能的手表。」
在品途创投的采访中,乐六平也透露,他和他的公司正在向手表厂家提供智能机芯。在不损失传统表盘审美设计的前提下,新式智能机芯可以搭载绝大部分现有智能手表的功能。并且,这样的设计保留了传统表盘,用户在看时间的时候也不用耗电启用电容屏幕。
「我们低功耗的机芯可以使用十几天,即使在电用完的情况下,手表也可以持续转动一个月。」乐六平说。用这样的方式,乐六平和他的公司加速着传统钟表行业的转型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的产品也将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
服务「长征」
这几年,一大批传统生活用品已逐渐智能化,而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浪潮中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就品途创投记者看到的资料来看,单小米一家便拥有了囊括耳机、移动电源、手环、插座、血压计、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运动相机、平衡车、电池、床头灯、电饭煲等产品在内的智能硬件生态链。
手表是不是下一个对象?面对到来的变化,传统的钟表行业从业者们看在眼里。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CWCISA)秘书长姜文军认为:「智能手表是可穿戴设备中很关键的环节,作为一个传感终端,未来它将成为医疗、出行等行业的数据入口。」
但实际上,智能手表的发展至今为止还差强人意。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不久前向媒体透露,他并不看好智能手表。联想所属的智能手机全球产品开发负责人 Shakil Barkat 谈到智能手表时候,则表示看不到足够的动力和前景去推出一个新的产品。由于安卓的种种限制,MOTO 360 最终销量不及 Apple Watch 十分之一,而仅仅经过两代之后该系列产品就面临被搁置的命运。
对操作系统不满的还不止这些老牌手机厂商。除了智能机芯,乐六平和他的公司也致力于提供「硬件+软件+云服务」的智能穿戴整体解决方案。乐这样说:「按照Google Android Wear 的标准,功耗将会非常大,从而给用户的体验很差。」
——品途创投记者:「没有谷歌标准,那您将如何继续?」
——乐六平:「可穿戴联盟也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以后我们会把它推向国际化。」
未来智能手表路向何方,还不是特别明确。
分析人士称,Android Wear 系统的独立性仍然不够,导致智能手表更多时候只能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可有可无。虽然 Android Wear 2.0已经开始强调可穿戴设备的独立性,但续航太短依旧是个大短板,限制了厂商为智能手表加入更多功能。
「我到底为什么要买一块智能手表?」这个天问,至少现在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姜文军认为:「一旦可穿戴产品的数据和后台服务打通,那么这个行业就会迎来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在姜文军的构想下,例如在医疗领域,用户上传至云端的数据可以借由健康医疗专家进行诊断,并将建议和结果直接反馈到终端。
「医院或许会消失。」姜文军说。
在品途创投记者走访后发现,可穿戴行业从业者普遍感到前景乐观。但乐观归乐观,实际上,如今的产业发展还和设想的差之甚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王钦教授看来,如今的智能可穿戴产品除了已有问题,还面临着迭代和创新的新挑战。「原来瑞士的钟表工业其迭代周期按百年计算,但现在基本是5到10年,而可穿戴差不多一两年就要迭代,这对产品本身的内容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单纯从零部件讲,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各条产业链还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传感终端发展比较快,但后台云端,包括计算分析以及和医疗健康专家服务打通这方面还远没有跟上。」姜文军说。
——品途创投记者:很多智能手表厂商实际上是在做手机,您怎么看?
——姜文军:很多都是通话手表。这些产品没有真正体现出可穿戴的好处,由于没有提供真正的后台服务,使得很多手表成为了手机的各种变形。不过,这个行业要大家一起来开发,因为就算是BAT进入这个行业,也很难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
在姜文军看来,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而对于早期行业来说需要更多时间进行量变的积累。他补充道:「早期的手机诞生于战场,大的像个水壶,但后来小型化后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估计1到2年以后,可穿戴产品会迎来一个爆发。」
希望曙光
曾估值30亿美元的可穿戴设备领头羊公司Jawbone被破产清算,巨头的倒下让市场一时间充满悲观情绪。但这一消息的影响并没有持续太久,据IDC发布的数据: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可穿戴市场开始回暖。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总量达到2470万块,同比增长17.9%。智能服饰在2017全年销售量也有望突破300万件。
另一方面,传统企业开始尝试该领域。除上文提到的传统手表厂商外,奢侈品厂商阿玛尼、LV等公司均推出了自家的智能腕表。而服装鞋帽品牌方面,「柒牌服饰」、李宁、耐克、安踏和361°等均有涉足尝试。著名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2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销售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无疑,呈指数级增长的智能穿戴行业,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据姜文军介绍,语音是可穿戴的交互技术中占比较大的,而语音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设备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
极戈科技CEO张铭这样谈到:「5G的到来会给行业巨大的推动。新协议、电源管理技术都会使得通讯的功耗降低,而数据传输上的智能化也还有上升空间。」
——品途创投记者:为什么一些巨头在做万物互联的时候,反而不是那么快,原因是什么?
——张铭:我觉得现有的科技巨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他们资本太雄厚,家底太雄厚,做新东西的话都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来做。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现有的产品优化一点放到这个现有的市场里会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可穿戴是一个不同的市场,其实对于传统的芯片坦率的讲是不适合于做可穿戴的,因为现在市面上很多可穿戴的芯片是从手机的原型机里拿过来用的,而真正要把这个东西做好,系统的架构、产品的架构,甚至整个想法都必须要重新想的。这种情况下,巨头赖以生存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包括家底的优势反而变成了一个包袱。所以,我觉得在可穿戴这块可能是中小型公司更有优势,无论做产品、软件都是这样。
国家层面,推动5G也具备这国家战略目的。张铭讲到:「这是一个基础设施问题,在未来,中国一定会比大多数国家都要强。底层基础设施打好,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很难追上的,因为这要花相当多的资本来做这件事。」
传统钟表企业出身的陈红弟一直在思考,他希望传统钟表企业能够更多的和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大多数传统钟表企业在这种创新方面是比较缺乏的。但我们传统的钟表企业有成熟的品牌、生产制造技术、外观技术、销售渠道等,很多科技公司如果自己研发技术还要跑通这一整套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投资回报周期也非常长。所以,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智能技术公司能和我们的企业合作,快速落地和快速地获取投资回报,降低风险。」陈红弟解释说。
传统企业敞开大门,市场回暖,创业者信心满满。
和所有投资一样,经历了大涨大跌,智能手表也正迎来理性的增长之路。
和所有创业一样,春去秋来,总有开花结果之时。
【转载须知】
1、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2、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或联系微信:wuyaoguaiguai,取得授权后方可转载。禁止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