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的总

五月初在国内时,我陪外婆聊天,一时间满屋子都是儿时的记忆。

外婆指着床上的竹垫子说:“这个还是我带着你去买的呢,那天天热,我们一直走到十八总,你硬是不肯再走了。”我年幼时体弱,记忆中从家里去十八总应该是很远的路;今天拿Google地图一看,两者之间似乎也没有几公里路。这让我对着比例尺怀疑了好一阵子。

朋友到湘潭玩,在网上查询公交线路,便问我:你们湘潭是有多大啊?一条路上这么多巴士总站!我一看,差点笑喷。也难怪,不是湘潭人,又怎么知道这些站名如何断句?“十五总站”,并不是“十五/总站”,而是“十五总/站”。

湘潭的总_第1张图片
1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示意图【1】。

外婆口中的“十八总”,公交线路图上的“十五总”,都是湘潭的地名。放眼全国,仍然保留以“总”为地名的,似乎只有湘潭这一个城市了。

湘潭的“总”,大概起源于元代。元代蒙古人的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南方汉人则地位最低,所以负责市镇管理的职位都由蒙古人或者色目人担任,人称“总甲”;到了明清,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总甲,一个总甲大约管理一百户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总甲类似于街道委员会主任吧,是一种介于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一种松散的管理形式。总甲管辖的地域便称之为“总”,所以湘潭地名中的“十八总”原意就是“第十八街道”,和现在某些城市的“经三路”、“南二条”类似。

湘潭的“总”,还和湘江的内河航运紧密相关。从历史上的一总到八总,到现存的九总到十八总,这些地名密密麻麻地沿江分布于湘江北岸。在明清时期每总占地宽度不等,总内户数不一,各总之间用栅栏隔开,首司负责管理公共事务,大多由总内德能服众、热心公务的殷实大户担任,各总另有更夫负责夜间巡更、点灯、关闭栅栏门等事务。在湘潭,将这十几个总串联起来的是三条东西向、互相平行的街道,从江边往内城分别叫做河街、正街和后街。河街又叫前街,直接面向江边码头,多以仓库、货栈为主;正街是最为繁华的一条街,正街上商肆、米行、土产杂货铺、庙宇鳞次栉比,也是庆祝传统节日的主要场所;后街则以居民区、住宅为主。

十八总/十九总以及和湘江平行的三条街是湘潭繁华历史的见证,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后,如今仍然可以从湘潭市的平面图上分辨出其轮廓。从九总到十八总,差不多就是从今天大埠桥社区到唐兴街社区这三、四公里长的区域,河街即现在的沿江路,正街即平政街/中山路一线,后街即雨湖路/人民路一线。

湘潭的总_第2张图片

由此看,虽然从和平路到十八总的路途并不是特别遥远,但考虑到外婆买竹垫子货比三家,必定是家家杂货铺一路看货、询价过去,七八岁的孩子哪有这个耐心,口中喊累不愿意再往前走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当年的我好歹也是常在雨湖路混的,咋就没混成个“后街男孩”呢?

让我们回到数字上来,如今的湘潭,一总到八总早已不见踪影。有一种说法认为,昔日“湘潭十八总”从一总到八总其实在株洲境内的渌口,只有九总以后才在湘潭境内。对这种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一则从湘潭十八总的编号来看,数字小的总在下游,靠近当时的县治,数字大的总在上游;株洲在湘潭的上游,如何数字小的一总到八总反而去了上游?二则乾隆年间有首《竹枝词》云:

生湘园里摘黄柑,八总街衢树底探。

莫辨城中分总处,小东门外栅栏三。

诗中点明,一总到三总在小东门外。小东门在大埠桥以东,湘潭县治东南,在九总的下游,符合九总到十八总编号的逻辑关系。

清代嘉庆年间编撰的《湘潭县志》中的城总全图。 图片拼接自哈佛大学在线图书馆【2】。

另外,从嘉庆年间的城总全图上看,当时的湘潭县治到唐兴桥一线,湘江北岸密布码头栅栏,正街上每隔数百米就有一个门楼,从县治到唐兴桥这些门楼上分别书写“八总”到“上十八总”。可知在嘉庆年间,八总仍然存在于湘潭地名之中,但一总到七总则已经消失了。因此,一总到八总留在株洲渌口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那么,图中的“上十八总”是怎么回事,前面提到的“十九总”又是怎么回事情?

现在说起湘潭的总,一般只从九总数到十八总。有一种说法认为,明代十八总的地界从锦湾的大码头起,到唐兴寺止。唐兴寺到唐兴桥一段被称为“上十八总”,即十八总的上游一段。而唐兴桥以外,到金凤庙为止,在当时属于城郊结合部,码头以谷米运输为主,被称之为“十九总”,但这一叫法在清代中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窑湾”这一地名,这也是上面嘉庆年间的城总全图中未见十九总门楼的原因。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从金凤庙以西至沟子口被称为“上十九总”,但这种说法年代久远已不可考。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其实“十九总”就是“上十八总”,其根据同样来自于嘉庆年间编撰的《湘潭县志》。

明时自县东宋家桥起直抵小东门为一、二、三总,入城历宣化街、大街、攀龙街、新街为四、五、六、七总,出生湘门为八总。国初闭生湘门,诸总遂废,近复自通济门起新设栅栏,上接九总为八总,其自九总以上至十八总迄今如旧,比屋鳞次,南北相向,每总设立栅栏以为界,限名曰正街。其十八总又分上下,上十八总即旧志所称十九总也,以总名者凡十有二,再上则称锦湾矣——清嘉庆年间《湘潭县志》

关于十八总,网上还流传着一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顺口溜,从西向东对当时湘江北岸的湘潭主城区进行了概括。

同志们,歇会气,我给大家演段戏;

大家都是湘潭人,不说湘潭怎么行;

湘潭人,是些保,口里都含一把草;

龙牌酱油灯芯糕,炒菜都把原酱挑;

窑湾进城是一天,一路要恰几袋烟;

今天带你走一走,铁桥走到湘河口;

先来看看文昌阁,对河宝塔角对角;

小东门的肉食站,杀猪还卖盐鸭蛋;

县政府,真不细,百花剧院花鼓戏;

观湘门,有古迹,大会小会学坪里;

瞻岳门,真不差,弄大钱,担河沙;

九总有个大埠桥,又卖勺子又卖瓢;

十总到了香花园,婆婆老老搞宣传;

十一总,泥木工,泥木两行都恰通;

十二总,协盛西,黄芪党参是补的;

十三总,去环球,男女都剪包菜头;

十四总,洞庭春,酒席点菜有馄饨;

十五总,真不差,6毛船票到长沙;

十六总,仓门前,九如斋,不便宜;

十七总,真奇怪,民办厂子办机械;

十八总,大码头,乡里鸡蛋兑酱油;

上十八总石嘴脑,河边好洗冷水澡;

唐兴桥,几好看,两边狮子十八怪;

窑湾里,饭铺多,萝卜煮起一锅锅;

杨梅洲,恰茄子,不恰茄子打摆子;

求子桥,真正灵,黑桑籽籽打死人;

犁头嘴,沿河走,免票渡船到河口!

虽然这个顺口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对于了解当时九总到十八总的湘潭人文风俗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湘潭人,“保”不“保”不好说,不过确实很喜欢嚼槟榔,龙牌酱油和灯芯糕也是我小时候随处可见的特产。这个顺口溜里出现的很多地名我都感到很亲切,当年妈妈在五中工作,离河东的宝塔很近,一个姨在八中工作,就在县政府旁边,另一个姨则在杨梅洲船厂工作。

沧海桑田,明清时期万贾云集的“金湘潭”早已成为了历史,儿时的记忆也在脑海中变得黯淡,湘潭这座小城在时光中慢慢前行,也许若干年后她仍然难以重现辉煌,但我相信十五总、十八总这些名字会依旧响亮。

参考出处:

1. http://bus.mapbar.com/xiangtan/poi/5D14wK60x

2. http://hollis.harvard.edu/primo_library/libweb/action/dlDisplay.do?vid=HVD&search_scope=default_scope&docId=HVD_ALEPH007466789&fn=permalink

文/Athlon_BE
2016.8.4 初稿
2018.4.6 二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湘潭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