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
最近
随着电影《七十七天》的热映
羌塘火了
这里有着严酷的生存环境
却因美得超乎想象的景色
强烈地吸引你投入它的怀抱
其实
提及羌塘
就不得不说另外三处无人区
阿尔金、罗布泊、可可西里
它们与羌塘并称中国四大无人区
提及它们
你或许会联想到很多词汇
——广阔、壮美、荒凉、与世隔绝
其实
历经多年的变迁
它们也在慢慢改变……
荒原上的壮美
阿尔金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区位于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交界的新疆东南隅
横跨新疆若羌、且末两县
地处东经80°10′-90°1′,北纬36°00′-37°49′之间
从地理位置看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仑山中段北部大型凹陷盆中藏北高原向北延伸地带
该地区地形封闭,地貌复杂,空气稀薄
平均海拔为4000—4500米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月
由于在1895年的考察途中遗失了珍贵的相机,在当时的新疆也不可能重新购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只能靠画画来记录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这就是他画的阿尔金山地貌,他采取了俯瞰的视角,使笔下的山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移动感,为他的考察增添了色彩。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8月
摄影/李翔
阿尔金山
纬度:约北纬38度
雪线位置:海拔约5000米
划开雪白与山红 地处高原的阿尔金山干旱少雨,四季温差极大。砖红如火的山体似乎在诉说着这里夏季的炎热,而山顶的积雪却又让人心中寒意凛凛。这里已经接近北纬40度,同纬度地区的雪线多在海拔4200米左右,但阿尔金山的雪线却高达海拔5000米,主要原因是降水稀少。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月
摄影/范书才
阿尔金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雪山、草原、湿地、沙漠、湖泊,还有戈壁,用各自的色彩描绘着大地的神奇。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月
摄影/杨洪
位于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库木库里沙漠,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沙漠。这是沙漠的北缘,几只悠闲的野牦牛衬托出库木库里沙漠的磅礴气势。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区仅核心区的面积就达到33124.5平方公里
这一区域内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
严禁人类进入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月
摄影/杨洪
野牦牛是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的野生动物之一,种群数量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考察队员在库木库里沙漠绵延起伏的沙山上看到了它们。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月
摄影/杨洪
藏野驴头短而宽,四肢粗壮,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喜欢群居生活。藏野驴也是阿尔金保护区内常见的野生动物,遇到很少见到的人类时,它们常常会远远地观望。
渐渐复活的荒原
罗布泊
《山海经》中的“泑泽”即为罗布泊
因为气候变迁或人为因素
罗布泊几经兴衰
在200万年前
它曾经是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大湖
由塔里木盆地周围雪山的融水汇聚而成
大约2千年前罗布泊还比较繁胜
孕育了楼兰古国等灿烂文明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1月
摄影/王汉冰
1934年,作为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联合考察团的成员,贝格曼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发现了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群。贝格曼把它命名为小河墓地。对于小河墓地的年代,考古人员推测其距今3800年左右。墓中均置木质棺具,棺具形制基本统一,均系截取完整的胡杨木制成弧形的侧板,个别的制成直板。最让考古人员奇怪的是,木棺前竖立着不同形制的立木,木棺后均竖红柳棍。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11月
摄影/郝沛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隅,北距孔雀河下游干河床约16公里,东距罗布泊约28公里。目前古城及其周围皆是风蚀的雅丹地貌。古城略呈方形,风蚀的墙垣遗迹仍可辨认。古城内以斜穿城内的水道遗迹为界,可大致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佛塔建筑和寺院遗址群为显著标志;西南区则是三间房的官署和若干处居址建筑群。唯一的土坯垒砌的三间房建筑遗址,显得孤独而神秘。
一个世纪以来
罗布泊由一个浩瀚大湖
变成了干涸的“大耳朵”(在遥感图像上,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
数千年来
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
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一页
但最终都被漫漫黄沙所掩埋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月
这是赫定画的一幅水彩画。画面是从西向东的罗布荒原,极目处就是罗布荒原东南的阿尔金山与东北的库鲁库塔格山的交汇地带。这幅画给人以“宽银幕”或“广角镜头”的视觉感受。在苍穹之下,在荒原之上,凝视着那种亘古不变的宁静寂寞,会使我们产生走进画面的动态感觉。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1月
摄影/王彤
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湖面严重缩减。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水注入罗布泊,使它重振威风,水面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可惜不久之后的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上游截水灌溉等原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湖水在干旱的环境中迅速蒸发,1972年终于全部干涸,原来的湖底变成盐碱荒漠、沙漠、雅丹等各种面貌,与古人看到的“泑泽”有了天壤之别。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07月
摄影/郝沛
这片位于罗布泊腹地的雅丹群有十几平方公里大,是“魔鬼城”中的“中等城市”。土丘形如卧龙,由于表层覆盖着盐碱层,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灿烂的银光。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月
摄影/孙志军
干涸的罗布泊底,偶可见到大片芦苇枯枝铺满地面,依稀昭示着这里曾经的水草丰美。罗布泊——这曾经飘满芦花的西域仙湖在上世纪60年代彻底干涸了,从那时算起,这些芦苇已死去将近半个世纪,它们与坚硬的盐壳胶结在一起,逐渐成为了荒原的一部分。
现如今
随着大型钾盐矿的开采
无边无际的盐湖重现
现代化的进程
逐渐掀起罗布泊神秘的面纱
曾经的死亡之海
拥有了全新的景观与全新的未来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0月
为了服务钾盐开发,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在人迹罕至的罗布泊中心建立了罗布泊镇,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镇,因为辖区面积5.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大。也是人口最少的镇,只有1000多人。钾盐的开发,改写了罗布泊荒无人烟的历史,一幢幢现代化的宿舍楼在这里拔地而起,生活条件不逊于内地。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3月
摄影/范书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罗布泊盐湖的水已经干涸,但从2001年起,由于在这里开发出钾盐卤水,露天的卤水汇积成湖,一片一片、大大小小的卤水湖加在一起总面积已达10350平方公里,绝美的盐湖重现罗布泊。在一片卤水湖边,我们看到湖水碧绿通透,湖岸边由不同盐类析出形成了一道道白色的盐带,远远望去仿佛镶了银边的绿宝石一般。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3月
摄影/高宗林
这一组拍摄于罗布泊盐湖的“盐花”,在镜头下纤毫毕现,这种“盐花”也可称其为“盐牙”。盐壳由于降水的溶解和风沙磨蚀,就会在凸起部分形成尖峭嶙峋、牙尖垂直风向呈定向排列的“盐牙”,又因为它形若珊瑚,也有人叫它盐珊瑚。
野生动物天堂
可可西里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可可西里范围图
曾经
这是一个没有森林
没有树和人类村庄的地方
在这片时常点缀着各种鲜花的高原草地上
野牦牛群、藏羚羊群、藏野驴群不时隐现
当它们奔跑时
大地在阵阵的轰轰蹄声中摇动着
由于这里自然条件恶劣
人类无法长期居住
于是就成为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其动植物的数量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里有231种动物和202种植物
而且很多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
甚至还有像熊、豹子和狼这样凶猛的食肉动物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摄影/田捷砚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在国际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 它们常常是盗猎者在可可西里的主要目标,在它们身上长着最优质的羊绒。藏羚绒被视为“绒中之王”,据说在欧美市场,一件藏羚绒披肩可卖到16000美元。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摄影/田捷砚
一群藏野驴奔跑在可可西里的草原上。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均很敏锐的群居动物,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有极强的耐受力,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这里气候恶劣,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比如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白唇鹿、棕熊……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摄影/田捷砚
野牦牛是一种大型偶蹄类动物,和藏羚羊一样在我国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野牦牛体格比家牦牛大,它们奔跑起来的力量可以掀翻一辆越野车。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摄影/祁云
一头母棕熊和它的三头熊崽正好奇地跟着一辆行驶的越野车奔跑。棕熊是可可西里最大也是常常可以见到的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干扰较少,棕熊在可可西里分布较广,数量也较多,有冬眠习性。食物上,它们可以翻掘洞穴来捕食鼠兔和旱獭,也涉水捕食水禽的雏鸟,在牧区有时则会捕食家畜。
可可西里不再是无人区
1990年我们来考察时
只在一些水草稍好的地方遇到零星几户牧民
但今年再来时,发现定居、游牧的人都比以前多了很多
图片来自《博物》2004年12月
摄影/杨欣
可可西里地域虽然辽阔,但能承载的人口其实并不多,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动员,安排牧民迁出。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摄影/陈志伟
现在可可西里地区的牛羊数量急剧上升,它们的繁殖速度是适牧草原生长速度的几倍。因此牧民们只有向外扩张他们的牧场。这是可可西里的一个牧民和她的两个孩子。
北方的高原
羌塘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0月
供图/刘炎林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示意图
“羌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高原”
羌塘高原的范围是由北部的昆仑山—可可西里山
东部和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所环绕的一块陆地
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2月
摄影/张超音
羌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湖泊星罗棋布,其中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著名大湖。但它们多半都是咸水湖,虽然景色壮美,对牧民来说,却是缺水、严酷的生存环境。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7月
摄影/张涛
这是青藏高原上羌塘草原。这里海拔很高,气候寒冷,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在8 千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气候湿暖、湿润,植被茂盛的地区,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只是后来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气候变冷,人类才被迫从这里向四处迁移。其中横断山六江并流的这个区域,就是从青藏高原上迁移下来的先民们的重要通道。
图片来自《行天下》2013年03月
摄影/杨柳松
羌塘最完整的火山口之一巴毛穷宗,能完整摄入其全貌可谓珍贵。
图片来自《行天下》2013年03月
摄影/杨柳松
羌塘特有的气泡冰,杨柳松沿途的饮用水大多是盐碱冰雪融化而成。
为了保护羌塘独有的动植物
200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羌塘保护区内
大面积的荒漠草原中点缀着湖泊、盆地和滩涂
很多珍稀有蹄类动物如野牦牛、藏羚、盘羊等就生活在这些绿洲附近
野牦牛主要活动于水草丰盛的沟谷和湖盆
阿里地区中部的阿鲁盆地和阿鲁错是野牦牛聚集繁育的最佳地域之一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4月
这张金丝野牦牛的侧面“标准照”完美地展现了这种高原巨兽的风姿。不同于普通野牦牛通体黑色或深褐色的毛色,金丝野牦牛的背部和体侧都覆盖着一层浓密厚实的浅金色粗毛,在它们身体下方,略微卷曲的棕色裙毛会随着牦牛的跑动奔走而翻飞舞动,显得颇为气派威武。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0月
摄影/奚志农
如今能在野外见到狼的地方,已经很少了。但在羌塘高原,却常可见到狼游荡的身影。随处可见的鼠兔足以填饱它们的肚子,但是仍不时有藏野驴沦为狼的猎物。这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数量虽少,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举足轻重。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0月
摄影/刘思远
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不仅湿润着整个羌塘高原,也是众多候鸟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这些生物也完全适应了羌塘为它们提供的生存空间,将近一百种鸟类把这里当作家园。每年4-5月的繁殖季,赤麻鸭会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的洞穴中营巢。一对带着一群新生儿的父母在雪山下漫步,待到10月秋天降临,它们会集体高飞到相对温暖的越冬地。
—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2月—
撰文/胡杨 摄影/杨洪 等
责任编辑/易水 图片编辑/马宏杰
审稿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炳元
《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0月
撰文/庞岚 摄影/郝沛 等
责任编辑/王晶晶 图片编辑/宋文
审稿专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夏训诚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2月
撰文/西胡 摄影/奚志农 田捷砚 等
责任编辑/朱彤 图片编辑/吴敬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4月
撰文/梁旭昶 摄影/卡布 葛庆敏
责任编辑/何云雯 图片编辑/宋文
看过电影《七十七天》了吗?
羌塘已经深深植根于你的心中了吧?
四大无人区,哪个最吸引你?
精选内容 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