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遇见太史公,才发现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

导读:司马迁不仅有极强的历史能力,更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史记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司马迁的全部人生也都是为了《史记》。

《史记-太史公自序》-遇见太史公,才发现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_第1张图片
网络图片

太史公司马迁十岁就能背诵先秦古文,二十岁壮游全国。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师从汉代大家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谈如此培养儿子,是在给自己的事业寻找继承人。司马谈的事业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史记》。

在学生时代,我们都背诵过大量的古文,可是大多数人只是熟能生巧的背过而已,就像是记住一段旋律。古代的读书,是分为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读书,按照书籍吟诵;第二个阶段是诵书,也就是背书,古代文人能背下来几百篇古文是很平常的事情;第三个阶段是理解运用,不仅要能背下来,还要理解书中的道理,并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读《诗》,《书》,《春秋》,《史记》这些书,最重要的不是文学价值,而是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很多人在20多岁时,也读过很多很多的书,走过了很多很多的地方,可是思想境界,知识储备都和司马迁相差甚远。这就是因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是读完而已,并没有真的学到书中的道理。我们的旅游,就是在看风景,看热闹。没有真正的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没有想过为什么当地会有不一样的风俗,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

司马谈在临终前托付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在汉代的时候,官职并不能继承。但是司马谈有信心,在自己的教育下,司马迁的历史能力是当时最强的。汉武帝虽然相信鬼神,沉迷成仙,可看人还是很准。所以才有“汝必为太史”。

司马谈叮嘱司马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行孝的开始就是要孝顺父母,长大成人就要忠于国家和君主,最终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最大的孝,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司马迁俯首流涕说:“小子不敏,清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从此,司马迁承担起写史记的责任。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

秦汉时期的史官主管天文历算,而修历史,是司马谈的个人选择,因为他的祖先是史官,他有修历史的使命感。这份使命感,也很好的传给了他的儿子。

后来太史公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被处死罪。在汉代,可以用两种方式代替死刑,一种是用钱赎罪,另一种就是成为宦官。成为宦官在汉代可以算得上是奇耻大辱,可是司马迁没有足够的钱,又有责任在身,他只能选择了用宫刑替代死刑。保留生命,忍受屈辱,继续完成《史记》。

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不抱怨,继续前进。抱怨又能如何呢,忧虑又不能成事。想要成功,只有认真做好当下的任务,不轻易放弃罢了。

从司马谈到司马迁,这本《史记》花掉了两代人的心血。这也是为什么,在过了2000年之后,《史记》仍然在被人阅读,传颂。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太史公自序》-遇见太史公,才发现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