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阐述了3种防御型思维方式(点击蓝字,即可阅读:《自我发展心理学》丨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很多让我们烦恼的事情背后都有这三种思维方式的存在:僵固化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往往是自发,不受我们理性的控制的,通过昨天的课程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发现这3种思维方式的眼睛,当我们发现之后,我们如何用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来避免这些防御型思维呢,在今天的课程笔记中,我将把《自我发展心理学》中讲到的5种方法分享给大家。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1张图片
得到APP《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今天这篇课程笔记将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告诉大家克服防御型思维的5种方法,第二部分再进一步说明一下思维的三重境界。这5种方法分别是与自我辩驳、创造性思维、WOOP 思维、控制两分法和正念思维。接下来正式进入课程笔记内容。

方法1:与自我辩驳

:生活中,我们很多让我们苦恼的事情背后都有防御型思维的存在,比如说当你在七夕情人节的时候约一个你喜欢的女生吃饭,但是找到她的拒绝。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很沮丧,失落,甚至会生气。通过前面的课程笔记,我们知道之所以我们会感到沮丧,失落的原因不是我们遭到拒绝,而是我们解读这件事的方式错了。也许我们会觉得跟女生交往的能力是固定的,或者说人的魅力值的固定的,这次挫折证明了自己没有魅力,这就是僵固化思维;也许我们会认为“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约你,我不应该被拒绝的”,这就是应该化思维;可能我们还会想到“我真的是槽糕透了,没有人女人会喜欢我,这辈子都不会谈恋爱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遇到这种非理性的想法,我们可以使用与自我辩驳的方法来修正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让我们发展出更理性,更健康的眼光和看法,这就是与自我辩驳。与自我辩驳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实证式的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实证式辩驳的重点,是要找一些证据让你看到,事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第二种是逻辑式的辩驳,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只有第二种辩驳方式还是不够。原因在于,一种推理方式,是没有办法否定一种可能性的;第三种是实用式的辩驳。简单地说,就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这样辩驳方式可以让我们避免在复杂的逻辑中绕圈。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2张图片

比如上面的案例,用实证式的辩驳,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各种各种反例来证明现实不是这样子的,比如说过后,这个女生还会主动跟你聊天;用逻辑式的辩驳,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被一个姑娘拒绝,就代表着“我没有魅力”,明显,我们从逻辑上推理不出这种想法的。可能你会觉得即使不合理,那也不是不可能啊。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实用式的辩驳,简单来说就是问自己“我这么想,有什么用呢”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可是如果任由情绪把我们的想法带走,那我们就放弃了控制自己想法的责任,也就放弃了做一个理性的人。而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正是在于看它是否产生积极的情绪,以及能否产生有效的行动。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有3个条件: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很快就会枯竭。其实,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如果没有目标,人就不会有行动的张力;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接下来,我将分别介绍4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的思维像河流一样流动起来。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3张图片

方法2: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张力

罗伯特·弗里茨在《最小阻力之路》中区分了两种产生行动张力的两种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他认为: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解决问题的结构,会让我们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我们不敢让问题好转,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创造型的思维可以产生爱,把想要完成目标的冲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能力。你越是爱它,越是希望它问世。这种张力就越大,它就越会推动你持续行动,直到最终把它完成。这就是创造的思维结构带来的张力。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了简单的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想要完成的作品;第二个部分,是我所面临的现实。创造的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实现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相反,创造型思维会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目光去看待现实。创造型的思维,会把这个事实看作是创造的条件限制。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限制,我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解决问题思维会把这个限制看作是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如果我遇到这种限制,那也许我就该放弃目标。这是两者的区别。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方法3:WOOP思维——思维的河道

通过创造型思维,我们可以找到行为的张力。但很多时候,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候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正因为乐观的幻想既能带来希望,也能带来问题,心理学上就有一种把乐观与悲观结合起来的方法,叫心理对照法,即为了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就需要在想象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让我们先想象愿望达成的时刻,再泼一盆冷水下来,让我们面对现实。

心理对照所产生的行动力,要远远比只是做积极幻想,或者只是想消极的障碍要大得多。心理对照的顺序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先想做成以后的好处,再想可能遇到的障碍。心理对照最大的好处,是既通过乐观的幻想,保留了目标带来的张力,同时,又把幻想拉进了现实,让目标切实地跟现实发生联系。心理对照还有一个问题。它要求我们同时设想乐观的结果和可能遇到的障碍,可是并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克服障碍。很多时候,我们没法行动,就是因为设想的障碍给了我们太大压力,让我们想要回避,所以才有了拖延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习WOOP 思维,来让我们的从张力转化成行动力,克服障碍。

WOOP 思维

W ——Wish,愿望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计划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4张图片

比如说你想重回大学,读个心理学的研究生,但是每天回到家还是不想看书。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WOOP 思维,首先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考上了理想院校的研究生,会有什么样的好处?接下来再问自己,在考研的过程中,我会遇到什么障碍?比如说情绪低落,不想复习。最后我们再问自己,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然后把这些我们可以做的指定成计划,按计划行事,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也可以更好的与我们的情绪和谐相处。

借助WOOP 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张力的本质,可以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

方法4:控制两分法——思维的河道

控制两分法简单来说,就是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前者讲的就是专注精进,后者讲的就是顺其自然。只有把这两句话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持积极上进,又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生活中很多的东西之所以会是我们烦恼,也正是源于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控制不了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更控制不了别人是否会喜欢我们,甚至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人生问题,所有人都会死,而且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虽然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怎么去想这件事。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5张图片

控制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只有认识到我们没法控制很多事情,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去。控制两分法的第二步,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比如说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动念,母亲就会来喂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来安抚”。但随着心智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的想法运行的。只有认识到我们没法控制很多事情,我们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去。

大部分人只会注意到这件事重要不重要,而不会去想在这件事里,我能控制的是什么。如果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你就期待自己应该能够控制它,这就是一种应该思维了,这里面有我们天真的幻想在。可是如果你任由自己担心,那你也就放弃了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这会让我们意识到,哪怕我们没法决定很多事,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事可做。它能够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现在能做的事情上,让你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了。控制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是专注和精进,而不妄想控制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是为变化留下空间。这也是有弹性的思维的特征。

方法5:正念思维——思维的源头活水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即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省略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但是,远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6张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是远的思维;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是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我们把强调专注当下和此时此刻的近思维方式称为正念思维。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所谓的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之所以要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是因为评价性的语言已经用我们头脑中的观点、概念对信息进行了封装和加工,它会阻碍变化的发生。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用抽象的、概括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会让我们很难找到答案。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看到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思考时,我们总是先去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再来决定要不要做。当我们总在为未来担忧,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现在还能做什么,我愿不愿意去做。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此时此刻的感受,更能激发行动。在时间上,先有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可是,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思维的三重境界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_第7张图片

套用佛教禅宗的思维,我们也可以把思维分成三个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能认识到你所了解的,永远都只是局部的知识,这非常重要。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承认自己的限度也就是让思维更有弹性,可以让我们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同化即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顺应,即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但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通过两篇课程笔记,我们充分学习了《自我发展心理学》的第2模块,思维篇,期待你能从这两天的笔记中,看到自己的防御型思维,也能找今天介绍的5种方法中找到应对之法,成为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丨5种方法助你思维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