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兰亭序(32)

三十五

知道了娘娘墓里出土的东西是什么了,那这件东西有什么来历呢?这就得从墓志铭来寻找了。

可是现在一直没有找到墓志铭。挖掘工作一直继续着,但这几日阴雨连绵,影响了挖掘进度。在墓穴周边没有发现,就扩大了搜索面积。

找不到墓志铭,大家都很着急。尤其是文化部长,他特别想知道娘娘死去的原因。他这些天一直没有闲着,白天在墓地指挥,晚上就在家里查找资料。历史资料、县志资料、民间传说,都让他检阅了一个遍。从历史记载资料里,他查阅到了在大唐宪宗时期确实有一位姓慕容的娘娘,名字叫做:慕容仙儿。她十四岁进宫,从一名宫女做起,历时四年,在宪宗元和十三年,在她十八岁时候被皇帝看中,册封为昭仪娘娘。在历史文献上也记载了慕容昭仪娘娘是在大唐宪宗十五年去世,去世的原因不详。

这样一名贵为娘娘的女人去世的原因肯定是要记载的,除非她的死不正常,受到了皇宫内有权势的人的限制。这个人不是皇帝就是皇后。

这天天气好转了,墓地上挖掘工作又正常进行了。墓坑下面有四五十号人,分散在各处,一点点地向外面清理泥土。连日来的挖掘,已经让这里变成一个方圆二千平方米的大坑了。

从扩大的地方挖掘出来的都是一些一些祭祀用的东西,像是瓦罐、陶瓷、香炉之类的东西,就是没有墓志铭。

看着大坑这么大了,还没有找到墓志铭,文化部长有一些失望,他想不出为什么找不到的原因。

就在这时候,有人挖到了一个墓穴,也是用砖石砌成的墓穴。

一听这个消息,文化部长立即来了精神,他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墓肯定与原来的墓有关系。古时候,为了防范盗墓,会在旁边建一座假墓,衣冠冢。盗墓人没有特殊的工具,就很难找到真的墓穴。

想到这一层,他立即跳下去,亲自动手,开始清理。

这个墓穴不是很大,只有两平米左右。里边也有棺椁,木材已经烂透了。最让他疑惑的是这个墓里没有尸骨,有的只是一些石块和衣物,看形状应该是衣物包裹着石头。在棺椁四周也没有发现陪葬的物品。

难道这与那个墓葬没有关系?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土一点点地清理出去,棺椁的形状已经一览无余了。在棺椁头前方向又清理下去,手中的铁铲终于碰到了一个非常坚硬的东西。

他心头一震,觉得是一个特殊的东西,立即让手上的动作变得小心了。覆土一点点被清理掉,这个东西的形状也显露无遗了。

这就是大家一直寻找的、梦寐以求的墓志铭。

听说墓志铭发现了,墓地上的人们都欢呼起来。

工作人员把墓志铭抬上来,文化局长亲自下手,仔细地擦拭掉上面粘的泥土,让字迹一个个地显示出来。

局长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出来,让助手记录下来。然后读几遍,明白了其中的内容。觉得清晰无误了,这才向外宣布。

电视台的记者就在身边,一直在拍摄挖掘的过程。这时候,他又要采访了,让文化局长宣布墓志铭上面记录的内容。

“观众同志们,你们好!我们这座娘娘墓的挖掘已经完成,找到了那块记录墓主人信息的墓志铭,上面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的考古学家局长已经全部了解。现在,就请局长来给我们解读。”记者手拿麦克风,先做了一番的讲述。

“好,大家好!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宣读墓志铭上面记录的内容。”局长接过麦克风,表情非常激动,“墓志铭上面写的是:慕容仙儿,大唐宪宗昭仪娘娘,其十四入宫,十八册封,品德贤良,才学优秀,书艺堪绝,临摹《兰亭序》神似,名动朝野,深得皇帝青睐,册封昭仪。皇恩宠爱,无人可比。帝恩赐回乡省亲,陆家庄处路见不平,因剪除为祸乡民之国舅,为皇后所不容,趁帝病之际,陷害于昭仪。逃出皇宫,至陆家庄,被追兵所获,不想连累乡民,拔剑自刎。时年二十岁。随葬物品有御赐玉笛,《兰亭序》临摹本,皆为昭仪喜爱之物,其余物品尽赠乡民。乡民感激娘娘恩德,皆出钱物,厚葬于此,并建庙宇,年年祭祀,祈求神灵,福荫子民。”局长按照纸上所写内容朗诵出来,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儿。也掩饰不住他激动的心情。

观众听了,立即传出一阵阵惊呼的声音。

“墓志铭上面记录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局长说道。

“这些内容真实么?”记者问道。

“绝对真实。”局长不假思索地回道,“我查找的一些民间资料也有这些事情。”

“那记录的够全面吧?”记者问道。

“是!”局长说道,“这个墓志铭写的东西很详细了。把前因后果都写出来了。”

“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墓志铭碑为什么离主墓葬这么远?墓志铭为什么不写?”记者很疑惑。这也是观众的想法。

“这在墓志铭上面不会记录的。”局长沉吟一下,“我想这是民众防范盗墓的一个办法,也有可能是掩人耳目。”

“掩人耳目?”记者不解地问道,“防范盗墓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那掩人耳目是针对谁。”

“是朝廷,是皇后吧!”局长说道,“皇后是不想别人知道她的阴谋的,她肯定要监视的。”

“刚刚我们获得了消息,我们的公安部门破获了这个盗墓案,抓获了国内的和国外的贩卖团伙儿,失窃的物品悉数找回,昭仪娘娘临摹的《兰亭序》已经找回来了。”记者脸上满是惊喜的笑容。

观众也是一片欢呼。

“这两件文物,有什么考古价值?”记者问道。

“价值是很高的。玉笛和《兰亭序》摹本都是体现了文化的象征。”局长说道。

“可以给我们讲一讲么?”记者不失时机问道。

“好!”局长娓娓道来,“玉笛反应的是当时的音律的情况,我们检查过了,这件玉笛的音准非常准确,声音特别好,当时是十二音律,已经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兰亭序》临摹本也反映当时的书法水平。更有这是一件女子写的东西,是绝无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古代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很难有机会参与学习,看来这是片面的。”记者说道。

“是!”局长说道,“封建社会当权者利用愚民政策,不想让男女平等,但在皇宫中是很重视女子教育的。”

“我们还想知道这件文物会在哪里珍藏?”记者问道。

“我们会送到故宫博物院,那里有很多的《兰亭序》临本。”局长说道。

“为什么不留在我们这里?”记者很是不解。

“这件东西很难保存,又经历了二千年了,非常易碎,必须有更好的环境进行保护。”局长说道,“我想我们大家也不希望它损坏的。”

下面一片骚动,人们互相探讨,立即予以支持。

“上面写的娘娘的品德和才华都非常优秀,看来我们这里是非常幸运的。青山有幸埋忠骨。”记者很动情,“我们以后要保护好这座古墓。我们想知道政府有怎么样的计划?”

“这座古墓是很有价值的,墓主人是一位漂亮、仁慈、温柔、才华横溢、体恤百姓的女人,我们当今社会就倡导这样的品质,所以我们会把古墓修好,把原来的庙宇重新修建起来,供游客游览。”

“我想那支玉笛应该是这个庙宇的‘镇殿之宝’了。”记者笑道。

“是!原来的文物还是要回道原处。”局长毫不迟疑,“当然,《兰亭序》临本是暂时不会回来的了。”

“有玉笛,就心满意足了。”记者很开心。

下面的观众也是惊喜万分,纷纷鼓掌叫好。

接着,记者采访了陆爷爷,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陆爷爷很感激政府对这个古墓的保护,也提议人们要发扬娘娘的优良品质,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听了他的话,记者和观众都鼓掌叫好。

采访结束了,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期待着这里的古墓和庙宇都快一些建起来。

研究人员立即用软包装把墓志铭包好,抬到车上运走了。

娘娘墓的事情终于圆满结束了,但关于慕容昭仪娘娘当年的事情一直都有很多的想法,究竟当年发生了什么?下面我面要讲一讲这段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小说:兰亭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