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人们总渴望遇到一个自己深爱、也深爱自己的人,希望建立长久而稳定的深层关系。而到底什么样的爱情状态才算是深层次的关系?在建立深层次关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哪些困难,是彼此激情和性欲的消退,是日常沟通技巧的缺乏,还是“小三”的潜在威胁?
之前,我们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了亲子关系之间的权力转移(点击阅读),引发了很多意见不一的讨论。今天,我们同样在精神分析的背景下来探讨一下亲密关系中的爱与欲。
“爱情和关系是不同的。”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想强调的是,爱情常常是强烈的情绪起伏和欲望;而关系是除了这二者之外的一切。
实际上,这种说法既过于简化了爱情,也过于简化了关系。爱和关系都充满了不断变化着丰富意涵。
心理学家Kernberg(1999)认为爱的深层关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互相吸引,渴望彼此:现在很多人都感慨自己好像失去了爱的能力,对谁都很难再强烈地感到心动。而相爱的状态是会觉得对方身上有着强烈吸引自己的地方,即便无法明确说出来,但总能感受到“想在一起”的渴望。
2.有亲密感,性关系和谐:一起相处和生活时,两人会感觉非常舒服自然,会有较强的陪伴感和亲密感,同时在性生活上两人也能保持和谐,能积极主动地交流想法和感受。
3.能够积极面对摩擦和矛盾:爱与恨、控制欲、攻击性密切相关,如果两人缺少一套合适的沟通方式,面对分歧和矛盾时很容易让情况恶化。所以,在深层次关系中,两人需要能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冲突,降低攻击欲的消极影响,甚至将之转化关系深化的助力。
4.彼此忠诚,能够应对第三者的影响:即便没有出现真正的第三者,一段两人关系也仍旧永远面临着破裂的可能。对第三者的警惕有利于两人关系的维持;而过分的过意会可能让警惕变为无端的嫉妒,反而会破坏关系。在深层次关系中,两人能较好地把控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圈的边界,同时也能在意识中合理控制对第三者的态度。
关系的建立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无论一个人多么努力,仍旧无法保证关系的长久和稳定。即便两个人有这样的决心,这仍然是不容易的。在精神分析家Kernberg(1999)看来,这是因为我们精神结构和现实生活中始终存在的“不连贯性”或“断裂性”(discontinuities)。而这种不连贯和断裂性又是建立深层次关系时必须面对的、承受、克服的。
第一种断裂性:俄狄浦斯情结带来的断裂性
我们处理爱与欲望的方式在小时候与父母的互动中就开始形成。在精神分析看来,孩子的性欲很早就出现,虽展现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样,但无本质区别。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会以俄狄浦斯情结在潜意识层面产生影响。
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与这种关系相对应的是,与父母有着情感连接的孩子需要面对一个困境:对异性的父母怀有欲望,而因此又对同性别的父母产生内疚,这种内疚被称为“俄狄浦斯式内疚”。精神分析师认为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有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但它却普遍存在在每个人的儿时,影响我们在爱欲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
对男性而言,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通常情况是:
母亲对男孩来说不仅是关爱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在性方面令自己困惑的人。母亲的某些关爱方式对男孩来说包含性的挑逗,但是母亲又会抽身撤离,所以男孩就要承受性方面的困扰,疑惑到底该如何面对情感的依赖和性上的受挫。
之后,俄狄浦斯式内疚又可能会让男孩否定或羞愧于自己对母亲有欲望,这可能会造成他对性的压抑和对爱的圣化,比如他会觉得母亲是圣洁的,她与性相关的事情都是虚假的,自己对母亲的性也是丑恶的,不能与对母亲的爱混为一谈;这也可能造成他对母亲的憎恨,他会因母亲在性上对父亲的顺从、无法满足自己而心生嫉妒,让他对女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
这就形成一些男性在情感与性欲上的断裂,出现一种典型的、被称为“圣母-妓女”的情欲二分法。这种现象在男性身上表现为,他们会选择一个心中的“好女人”作为妻子和孩子的母亲,但无法在她身上投注性欲;同时会在心中贬低让自己性欲高涨的女性,认为她们是无法当妻子和母亲的“坏女人”。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曾如此描述:“这类人的情欲生活分裂成了两个极点,这在艺术上被形象地称为天国之爱和尘世之爱(又称动物之爱)。他们爱一个人,就不会对她产生邪念;对一个人想入非非,就不会对她动真情。而他们的理想对象,是那些既不需要投入太多情感,又可以将他们的肉欲唤起的人,但这个位置并不太现实。”
这种情欲的两分,在有些男性身上并没有这么明显,但他们往往也能将自己的情感与自己的性欲保持在不一致的状态,比如他们通常能和一个女性保持长久的性关系,即便他的情感已经投入到其他地方。
对女性而言,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通常情况是:
女性在爱欲关系中的不连贯性主要体现在性关系上,比如她们和自己不再爱的男人很少会维持之前的性联系,性方面的连贯性通常会随着情感的中断而彻底断裂。
相比于男性在情欲上的断裂性,女性的情况在道德上会获得更多支持和肯定。不过,在肯伯格看来,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女性对自己的性欲可能缺少足够的认同。
在建立最早情感关系时,女孩指向的对象同样是母亲,所以她不会面临男孩常常遇到的性困扰,很少会出现情感与欲望的两分法(但如果女孩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很紧密,但父亲的态度忽冷忽热,也可能造成)。
但是,母亲对女孩的性意识的显露通常是一种敌意和排斥的态度,这会妨碍女孩身体欲望的发展。同时在与父亲的互动中,女孩还会受到俄狄浦斯式内疚(对父亲的欲望和对母亲的内疚)的影响,进一步压抑自己的欲望,最终造成了对性缺失足够的意识和认同。
所以,女性往往只有在情感深厚时,才能稍微认同一些自身的性欲。性欲本身的、脱离情感的性往往被她们自身否认。这种情况并非主观上的控制,而是性关系只是依附在情感上的的一种次等关系,她们与自己的伴侣在性上的连接并不足够深入。
第二种断裂性:生活现实与精神现实的断裂性
有人觉得成年后我们拥有足够的力量把控生活,活在连贯的现实中。但实际上早年形成的关系模式就像一组被写定的剧本,在某些时候将现实中的我们又拉回到过去,将这些剧本再演一遍。
所以,我们与伴侣的生活同样充满断裂性,有时活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有时活在当下,有时又活在过去。
积极地看,重演过去的关系,是为了修复和完善关系中未能充分实现的心愿和欲望;消极地看,这种重现是为了释放过去的关系中的不完美所带来的攻击性和报复心。
比如让过去复现的最典型方式就是“投射性认同”:双方将内心的某些特质、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并引诱对方展现出过去的俄狄浦斯客体(通常是父母)的特质,使其成为某种替身,再现过去的关系。
我们看似和伴侣在连贯的现实世界里生活,可总有一些来自过去的力量,把我们拉到另一个时空中,这种不连贯性和断裂性,是人们普遍面对着的挑战。
第三种断裂性:时间与权力变化带来的断裂性
随着时间变化,两个人身心状态和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两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对衰老的认识、对死亡的恐惧,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关系模式。而这些变化背后其实都与“权力”有关,因为年龄、青春、力量、地位在社会关系中都与潜在资源有联系。
比如一名护士与一位医学专业的学生结婚了,当时丈夫还在读书,护士作为一个母性关爱的提供者满足了丈夫对依赖的情感需求。而当丈夫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外科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不仅让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多控制感,还可能让他在情感关系中想要获得更主动的位置,所以妻子之前照料者的角色将不再合适,两人的婚姻开始陷入僵局。
从以上困难看来,一段关系走向动态平衡非常困难。实际上,有些已达成平衡的关系并不是“健康的”,可能是两个人的病态模式恰巧合适所形成的。
病态平衡的深入关系在Kernberg(1999)的论述中主要有以下两种:
1.补足式平衡
生活中,有些看似不和睦的伴侣过着非常稳定的生活,相处的方式与通常认为的“美好的爱情”差别很大。这很可能是因为,两人病态的种类恰巧让他们能够以一种“私人的疯狂”来稳定关系。
比如,一个有着迷恋型人格的神经质男人与一个边缘型人格的女人一起生活,这个男人的神经质与他对自身的攻击性的压抑和不认同有关。他为人处世非常和善,但他又隐隐感觉心里有一团怒火而不敢承认。
一个喜怒无常、随时脾气爆发的女性通常难以相处,但对这个男人来说,妻子自由展露激烈情绪的状态恰恰令他欣赏和羡慕。他不仅可以承受,甚至在妻子情绪激烈时,他内心的情绪也跟着投射而被一起释放。
在这样的关系里,两人无形中已形成了彼此认同的相处方式。在别人看来,一方的争吵与一方的沉默是对关系的极大损害,但实际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补足。
有些人甚至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寻找能够和自己的疯狂匹配的另一半:一个受虐者寻找施虐者,这种私人的疯狂带来的关系可能令人感到是如此的激烈和深刻,甚至可能使人上瘾。
2.孪生状态
有些人进入关系是为了与另一个人幸福地共同生活,而有些人寻找伴侣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
自恋带来的影响通常是妒忌、贬低、溺爱或疏离,但有些人的自恋是不同的。他们对自身状态存在一种“完整性”的想象和渴望,所以在自恋的驱动下,他们潜意识地想要通过寻求爱的伴侣来“完成自己”。
他们将伴侣视为想象中的孪生子,只有两人凑在一起时才觉得自己是完整的、和谐的。这种自恋者在选择伴侣时会遵循自己的“完整图式”,一切与图式不一致的地方都是自己不愿忍受的。
在这样的关系中,自恋的一方往往对另一方充满暗藏的控制欲,而另一方也接受了一些暗示,乐在其中。
这些病态的平衡关系不必被否定。“病态”只是一种学术性的描述,并非贬低。
但它之所以不被提倡和鼓励,是因为人的精神结构是复杂的,也会受到具体生活处境的影响。病态模式建立的深刻关系往往并不能很持久,而这样的关系一旦破裂会给人的精神带来深刻的打击。即便建立了稳定的关系,随着生活的变动,在关系破裂之后,两人想要再次寻求合适的伴侣依然会极为困难。
1.改变对断裂性的认知,并合理利用
生活和情感中充满不一致。有些断裂性是走向深层次关系的起点,比如有些男性因小时候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欲两分,这不该被视为自己出轨或背叛的理由。如果自己想要追求长久稳定的关系,如果与另一个人进行这样的约定,自己面对情欲的断裂性便是自己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应该努力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本质,从想法上进行调整,努力将情感和性欲融合在一个爱的对象上。
我们也可以合理地利用某些断裂性。比如,你发现自己在几段恋爱关系中常常陷入同样的“剧本”,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在不断重回过去的某些情境。你不必灰心地以为这是自己的情感宿命,反而可以努力思考自己那未被满足的心愿、那缺失的究竟是什么。当你对此有些察觉和醒悟,反而会走出不断循环的“迷宫”。
2.避免关系中的角色“固着”
对于现实生活和精神现实的断裂性来说,我们之所以会在一些时刻,感受到自己突然回到了过去的剧本中,是因为我们身上有一些过于“固着”不变的、不灵活的角色。
比如在现实的关系中,某些时刻因为被激发突然变成了一个偏执的、极端自我的孩子,此时是因为在你的体内,你还一直死死抓着这个孩子的角色,让它固着不变。
而在一段深层次的关系,两人往往都能较好地意识到对方当时呈现的角色。两个人也都能较为灵活的选择自己此刻呈现为哪个角色。即便我们不一定都能走出过去的迷宫,这些角色也不会消失,但可以利用不同的角色定位来调整关系。
用心识别彼此在关系中的角色变化,同时灵活地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这会让关系更加充满弹性,也就更加经得起考验、能够长久。
3.努力完善自身,从具体处境出发看待问题
在关系中似乎有个悖论:越是那些不必与对方共生的关系,常常是长久稳定的。这恰恰说明两个人在自我独立上的重要性。我需要你,但没了你,我也不会活不下去。在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的结合更加自由和轻松,情感的交流空间更大。即便关系最终因某些原因破裂,两人也能更坦然地面对。
再相爱的两个人,最终也还是两个人。我们的生命无法融为一体,而这是一件好事。这会让我们放低对对方的期许——毕竟我们也只是两个人而已。
最终,精神分析师还告诫人们:爱和关系没有定法。
很多关系都有只属于两个人的互动模式,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同的解读方式并不适用于解读两个人之间的特殊情境。在一些时候,社会教导我们的关于关系的解读方式,的确能够保护我们不受到一些危险:比如简单地鉴别出什么是“不爱”。但过度这样做,则会成为建立深度关系的阻碍。
经营和评价两个人的关系时,可以更多从自身的感受和具体处境出发。即使两个人是某种补足式的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维持着关系,那也不必过分担心外在标准的眼光,保持属于两个人的“小疯狂”,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珍贵。
你此刻想要的,就是你最需要的。
以上。
References:
Kernberg,O.F.(1999).Love Relations:Normality and Pathology.Yale University.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15).《性学三论》(徐胤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自我觉察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若有任何困惑,请发信息到公号后台,
我们会在48小时内给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